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研究中错综复杂的词汇在转译成外文文献时,造成了大量的误解,尤其斜的构造及演变方面。本文试图提出必要的学术命名及适当的方法来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令人费解的斜向出的现象。与中国学者相比,本文以横 斜置的斗 类型为切入点,更注重斗 设计概念的分析而非针对各历史时期斜 的演变进行研究。 文章分析了和墙面成锐角或钝角的单个 构件特征以及其在单朵斗 中或紧密排列的斗 组织网格中所起的作用。笔者推荐使用“扇式斗 ”作为 “fan-shaped bracket set”合适且必须的中文译法,“扇式斗 ”是明清时期和如意斗 同时存在的使用斜 的第二个设计概念。 讨论基于笔者广泛研究现存山西斜 的华丽特征以及从形成时期辽代、北宋、金代至明清繁荣时期的使用状况。虽然在官式做法中未明确提及,但以“扇式斗 ”、“如意斗 ”及其混合形式出现的斜 已成为几世纪以来山西地域建筑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二千余年以来的发展是受生态环境和哲学思维所制约,就地取材,利用木结构中铺作层的高架减震性能,达到“墙倒屋不塌”的抗震目的。 近代中国建筑界对“唐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无疑使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向前发展了一步。 “仿古建筑”的提法,不利于中式传统建筑向前发展,提出用“中式传统风格建筑”取代“仿古建筑”的称谓,以适应发展中的“中式建筑”。 目前,国内风景区的景点建设和文化遗址公园、寺庙建筑以及休闲山庄中仍以中式传统风格为主,在适应观光客流量大,消费需求的变化,为经济效益而商品化等因素带来的新问题,以实例进行探讨。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体会张一、熏陶与影响北京的传统建筑艺术,从以“大式”为蓝本的宫殿寺庙大尺度建筑到以“小式”为主的民居、四合院等,离不开以汉族文化为依据的“明”、“清”式的艺术和构造,基本上是四梁八柱的木框架结构。为了防寒、保温,屋面厚重,厚墙填充,向...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四川省启动了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通过政府资金上的引导和政策上的扶持,集中为游牧的藏族群众和居住在“三房”(木板房、石板房、茅草房)中的彝族群众建设一批安全经济、美观实用的居住建筑。要把这一惠民举措办好,必须高度重视和处理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没有传承,建筑将失去民族特色;没有发展,建筑将无缘时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道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道”的意义,及其与“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金门(主要由大、小金门二岛组成),旧称浯州,与泉州仅一水之隔。两晋期间,有避中原战乱入泉州后渡海而来的移民。传说有“六姓入浯”,但史料有确载的,是中唐后期的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金门被辟为牧马区,其“牧马监”陈渊率“十二姓”入岛。唐末五代的王审知权闽时,金门始明确划归泉州。宋代以后,陆续有较大规模的大陆移民进入。宋熙宁、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始有“翔风里”的最早的建制记载,隶属泉州同安县绥德乡。明初设“千户所”,建“金门城”,仍属泉州府永宁卫,直至清末,无甚大变。其发展大体与泉州同步。则中唐至清末应是金门…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1998年5月29日签署加入《京都议定书》,到2006年12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开始施行;从2007年8月31日发布《中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08年4月1日《节约能源法》和2008年10月1日《建筑节能条例》的相继实施,“节能减排”、“节能省地”成为建筑行业点击率最高的词语。这一切都在向人们昭示,我国的房屋建设及其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的全局问题,太阳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更新德国”到“更新中国” 《更新中国》是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议题的建筑、艺术展,于2010年9月至10月期间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该展览是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框架下举办的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都市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2008年,“更新德国”展览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德国馆内亮相,此后,由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德中同行”系列活动范围内举办的探讨建筑与城市发展的“都市论坛”最终发展成为现在的“更新中国”展览。  相似文献   

9.
《重庆建筑》2007,(11):17-17
在近日召开的“云南特色城镇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规划计大师,对传统建筑与城镇的保护改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毅芹 《建筑》1998,(9):41-42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华夏儿女在这X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作为“石头上书”(确切一点说是木头史书)的建筑别是人类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文化财富。思维模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入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体系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呢?因为它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设计者对茫茫宇宙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阴阳哲学,认为万物起源于“道”,(易经》曰:“一用一阳谓之遣”,把阴阳交替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至战国经邹衍等…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空间和环境的不断体验和思考,总结出“系列与整体”,“有序的线性空间”,“层次与分隔”,“双重尺度并置”,“光线与视线”等传统形态背后的深层结构,提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该尊重和吸取这些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阿沿  罗洵 《建材与装饰》2007,(1Z):134-134
在华阳三利宅院三期“白云渡”会所,居然看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书院,没有看到书院的藏书,倒是有一台很现代的钢琴漆黑如夜。以“书院”为主题的会所,墙壁上以各种书体写满了“书”的字样,连大门上也是用镏金的材料写满了“书”,“锦江书院”、“岳麓书院”等字样赫然在墙。  相似文献   

14.
“建筑之乡”建筑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吴耀忠●陈鹏自1990年江苏省政府命名泰兴等六县(市)为首批“建筑之乡”以来,全省“建筑之乡”已发展为21家。“建筑之乡”的诞生是建筑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建筑业综合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建筑之乡”的蓬勃发展带动并...  相似文献   

15.
王铎  王诗鸿 《建筑》1997,(3):20-21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传统建筑、园林出现了复兴时期,无论是其建设的数量、规模和其中的优秀作品,都是本世纪以来空前的。但是在这期间,也有“反传统”的思潮同时出现。见于报刊杂志的,如在谈倡导多元文化时说:“传统建筑不能算作一元”。在谈倡导创作民主时说:“不能给传统建筑以民主”。对传统园林也有罗列“古典园林十大罪状”的文章。最近时期建筑界亦有数篇文章对北京西站和“夺回古都风貌”等提出批评。这是建筑界学术思想活跃的表现。笔者无意对上述观点反其意,因为从某个角度看,其言亦不乏真知灼见。只是想到以后,再有3年…  相似文献   

16.
黄著 《建筑》2013,(19):42-44
从福州到闽南、再到上海,融信十年,完成了从区域性公司到全国性公司的华丽转身。初步实现集团“立足海西、迈向全国”的发展战略。 诚然,融信集团的十年是一个不断跨越发展的过程。而且与其它企业循序渐进的发展相比,融信跨越的幅度之大、跳跃性之强都是惊人的。 十年融信百花齐放,迅速实现了规模化、多元化的产业布局:人居方面,成功开发融信·第一城、融信·三味舒屋、世欧·澜山等经典楼盘,2012年度福州总销额65.56亿荣登销冠;商业方面,以60亿巨资拍下福州人心目中的“宝地”王庄地块,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当前不少文物建筑待复原。由于发展旅游等需要,不少古旧建筑待整修。古旧建筑整修的准则是:“整旧如旧”以维持历史原貌.对当年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及用料做法的研究,已成为建筑学科的内容。在大学办成专业、培养人才。对维修中不少国家立法规定:不得以现代材料取代,即使对频临倒塌而必需用高分子材料或金属件锚固时,一般不得外露。如确难以避免时,必需“新旧分明”,例如西方国家的古典建筑,缺乏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大门外走廊,亦只能用轻快透明或张拉膜结构加建。以免“视觉误导”,本文仅以不完整资料,为有志广读者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峰高 《南方建筑》2006,110(6):28-29
五年前,在普利策奖的领奖台上,雷姆.库尔哈斯曾说过一段警世之言:“我们仍然沉浸在砂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己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从学科性质来看,现代建筑学是一门几乎无所  相似文献   

19.
11月3日,“招传统建筑之魂,筑现代建筑之梦”暨辽宁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东北大学汉卿会堂隆重召开。会议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张锦秋先生出席,并为“辽宁省优秀女建筑师”颁奖。  相似文献   

20.
《建筑》1998,(7):17-18
山东青岛市于1996年9月成立了“青岛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把建设业主、承包商、管理机构都纳入到“中心”来,服务与管理相结合,从工程报建、业主管理、工程项目机构资质审查到招投标管理、委托监理、开工许可等每一个环节实行“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建筑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市”无“场”的问题,有力地实现了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从隐蔽到公开的转变。“中心”自开业以来,从1997年的统计数字来看,通过招投标,市建筑工程在控制投资、确保工期、提高质量等方面均收到了比较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