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紫外诱变选育林可霉素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玲  喻红  邹晖  邹美珍 《江西化工》2005,(4):137-138
林可霉素是一种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感染,具有疗效显著,副反应少等特点,广泛运用于临床。目前,我厂林可霉寨的生产水平与国内先进厂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提高我厂林可霉索的生产水平,我们从菌种着手,采用紫外(UV)诱变处理,通过诱发基因突变,改变遗传基因特性,选育出效价高,生产能力强,性能稳定的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
梁伟明 《河北化工》2011,34(2):20-21,61
研究了使用微波诱变筛选木糖醇发酵菌株的处理方法和适宜的微波诱变时间。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为40 s时,致死率达90.2%,获得一支突变菌株M-11,300 mL摇瓶发酵最终转化率高达83.3%。  相似文献   

3.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Streptomyce SN03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淼  吴元华  赵刚  赵秀香 《农药》2007,46(8):571-573
以链霉菌SN03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诱变结合微波诱变的处理方法,通过对致死率、正负突变率和活性最大提高率的测定,确定了紫外线和微波诱变的最适时间,结合对诱变菌株的传代稳定性测定,获得了高效菌株UV-1-W3,其发酵液的抑菌圈直径达到33.2mm,抗菌活性比出发菌株提高了30.20%。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土曲霉KYK-031发酵生产衣康酸能力,对出发菌株开展诱变育种和高产能力选育研究。采用亚硝基胍(NTG)和紫外(UV)复合诱变方法,通过平板初筛和摇瓶复筛,筛选衣康酸高产突变株。结果表明,亚硝基胍在500μg/mL浓度下的最佳诱变时间为40 min,15 W紫外诱变的最佳诱变时间为2 min,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后筛选得到一株衣康酸高产菌株KYK-1035,摇瓶发酵产量为73.7 g/L,比出发菌株(41.8 g/L)提高了76.3%,糖酸转化率为63.4%。采用亚硝基胍-紫外复合诱变,提高了出发菌株诱变的正突变率,为衣康酸发酵继续放大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通过复合诱变的方法对出发菌株筑波链霉菌08-6—9进行处理,得到一株FK506高产菌株08-9-81,其摇瓶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73.6%,并顺利通过20L发酵罐放大,具有实际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绿色木霉为原始菌株,以纤维素酶酶活为考察指标,进行纤维素酶高产菌株的筛选。首先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得到一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A4,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35.36 U/mL和25.3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6.37%和16.00%。继续用A4进行亚硝酸钠诱变,得到纤维素酶高产菌株F1,其羧甲基纤维素酶酶活和滤纸酶活为44.29 U/mL和29.00 U/mL,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4.90%和14.62%。  相似文献   

7.
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高产淀粉酶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紫外-亚硝基胍(NTG)复合诱变选育高产淀粉酶菌株。方法以蜡状芽孢杆菌SWWL06(Bacillus cereusSWWL06)为出发菌株,分别经紫外、亚硝基胍(NTG)诱变原始菌株,获得最佳诱变条件;经紫外-NTG复合诱变,所得突变菌株以透明圈与菌落直径比值大小进行初筛,再经摇瓶培养进行复筛,得高产淀粉酶突变株;连续传代,检测其遗传稳定性。结果确定紫外波长254 nm,照射时间120 s,垂直照射距离20 cm为最佳紫外诱变条件;NTG浓度为0.5 mg/ml,诱变时间40 min为最佳NTG诱变条件;紫外-NTG复合诱变筛选出9株突变株,其中UV-NTG-3酶活力为3.515 U/ml,增幅最高,较原始菌株SWWL06提高3.59倍;将UV-NTG-3连续传代10次,酶活性仍可达到第一代的97%。结论已成功选育出1株高产淀粉酶菌株UV-NTG-3。  相似文献   

8.
从新鲜水牛鼻粘膜分离筛选得到15株菌株,经生化反应鉴定其中5株为透明质酸(HA)产生菌。对产量最高的菌株B发酵液精提物进行红外吸收光谱(IR)、核磁共振(13CNMR)、紫外吸收光谱(UV)分析,证明其发酵液精提物确为HA。菌株B经超声波/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后,HA产量由0.793 g.L-1提高到1.46 g.L-1。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生物转化法的木糖醇转化率,促进绿色生产,以生物转化木糖醇的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酸钠和紫外线诱变处理及二轮复合诱变,对高转化木糖醇的菌株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氮源和无机盐进行优化.结果获得1株高产菌株,其木糖醇转化率从出发菌株的36.5%提高到54.5%.对该菌株进行发酵...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玫瑰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roseosporus)AN-126的达托霉素(Daptomycin)产量,对菌株AN-126进行ARTP-DES复合诱变,并结合癸酸钠耐受性筛选,最终获得一株达托霉素高产菌株RR-447,摇瓶产量为101.41 mg/L,是出发菌株的2.44倍。传代实验表明,该菌株高产性能稳定遗传。对突变前后菌株的形态特征以及基因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形态学特征有明显差异,且高产菌株RR-447 基因组DNA在1.5 kb~2.0 kb之间存在一条特异性条带。通过在5L发酵罐中流加前体物质癸酸钠,菌株RR-447达托霉素产量达到521.39 mg/L。研究结果表明,ARTP-DES复合诱变结合癸酸钠耐受性是选育达托霉素高产菌株的一种有效育种手段,为达托霉素工业微生物育种以及其他菌株改良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湿法研磨工艺,通过对比实验确定槐糖脂对多杀霉素悬浮剂的助分散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提高多杀霉素的质量分数,以粒径和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筛选适用于不同质量分数多杀霉素悬浮剂的润湿分散剂。结果表明,槐糖脂具有降低多杀霉素悬浮剂粒径,提高悬浮剂稳定性的作用,适合用作多杀霉素悬浮剂的助分散剂。以槐糖脂为助分散剂,Well-301、Well-303和7227-A分别适合用作多杀霉素质量分数不大于5%、7.5%和10%悬浮剂的单一分散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有望部分替代化学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农药悬浮剂中。  相似文献   

12.
多杀菌素A的纯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层析的方法从多杀菌素原料药中提取多杀菌素A和D的混合物(85∶15),然后采用重结晶的方法从多杀菌素A和D的混合物中提取多杀菌素A。多杀菌素A提取的优化条件为:甲醇为重结晶溶剂,多杀菌素A和D混合物质量与甲醇体积比为0.1 g/mL。在该条件下多杀菌素A的重结晶收率为64%,纯度为98.7%。  相似文献   

13.
生物农药多杀菌素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农药多杀菌素具有高效、广谱及低毒的特点,可有效防治小菜蛾、斜纹夜蛾、水稻二化螟、稻飞虱等多种害虫。笔者阐述了多杀菌素在防治农林害虫、储物害虫、卫生害虫、牲畜寄生害虫的应用以及抗性研究,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生物农药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杜顺堂  朱明军  梁世中 《农药》2005,44(10):441-444,451
多杀菌素(spinosad)是天然生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作用模式独特、自然分解快、对动物和昆虫天敌安全等优点,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农药.阐述了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诱变及理性筛选的常用方法,发酵培养以及培养条件优化,多杀菌素的分离提纯工艺等,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检测多杀菌素有效成分,获得良好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生物杀虫剂的进展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杀虫剂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性好和安全性强的特点,目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论述目前全球最重要的5个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多杀霉素、苏云金杆菌、米尔贝菌素)的进展、杀虫机理、剂型、药效、应用和问题。随着人们对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钟爱和需求,使用这些生物杀虫剂农药在未来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将可降低农药在农副产品中的残留和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并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6.
多杀菌素抗性现状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杀菌素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其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及残留低、降解快等优点,日益成为作物及蔬菜害虫防治中不可缺少的药剂。近几年,害虫对其抗性发展迅速,这已成为害虫综合治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总结了靶标害虫对多杀菌素的抗性发展现状,并对抗性产生机理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翼翾  张一宾 《世界农药》2013,35(4):23-26,33
噻虫嗪是当今杀虫剂市场销售额最大的产品,可用于防治多种害虫,可与其他农药混用,也可作为其他农药的增效剂。主要介绍了噻虫嗪对多杀菌素对于抗多杀菌素的西方花蓟马的增效作用以及增效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德坤  张翠  杨石有  吴祖建  吴刚 《农药》2012,51(8):581-583
[目的]建立了在同一液相色谱条件下测定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以甲醇-乙腈-0.05%乙酸钠溶液(体积比45∶45∶10)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使用Amethyst C18-H色谱柱,紫外波长检测器,柱温为20℃,选择250 nm为检测波长进行检测。[结果]方法对于多杀菌素和毒死蜱组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0541、0.070 1,变异系数为0.621%、0.578%,平均回收率为97.45%、100.03%,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0.999 7。[结论]该方法具有简便、快捷、分离效果好、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线性关系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多杀霉素在甘蓝环境中的残留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爽  杨仁斌  谢莉  柳王荣  蒋波  傅强 《农药》2012,51(3):204-205,212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多杀霉素在甘蓝及环境系统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甲醇提取(调pH值10),二氯甲烷萃取,层析柱净化后采用HPLC-UVD测定。[结果]多杀霉素的最小检出量为2×10-10 g,甘蓝植株和土壤中多杀霉素的添加回收率为82.14%-105.3%,变异系数为3.030%-7.519%,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5 mg/kg。[结论]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0.
1 INTRODUCTION Spinosad represents a new class of fermenta- tion-derived tetracyclic macrolides with unique activ- ity against a variety of lepidopterous pests and pos- sesses very favorable mammalian toxicity and envi- ronmental profiles. Additionally, spinosad exhibits a great deal of selectivity towards beneficial insects, especially predators enabling extensive utility in the diamond back moth (DBM) and other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programs[1]. Because of various benefic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