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
1997年2月,在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就褶皱与逆冲断层带的石油勘探与开采召开了赫德伯格专题研讨会,本文将对该研讨会的主题思想加以评价。由于近期的石油发现,在褶皱与逆冲断层带勘探石油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天然气的需求,提高了对远景区的认识。同时,在褶皱-逆冲断层带和已开发油田勘探石油的方法有明显进展。这次会议是此类构造石油勘探与开采首次召开的AAPG大会,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积极从事褶皱--逆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南缘逆冲褶皱带为新生代以来一直活动的逆冲构造带,因此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必须以此为重点而非古逆冲带。据地面地质、地震和钻井数据分析,准南逆冲带的逆冲断层倾角主要集中在30°±5°和50°±5°.应力分析表明,主压应力与断层为30°±5°夹角,最大主应力与最小主应力比最小,表明存在最大的流体压力,断层周围的流体沿着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流动,断层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而为主压应力与断层倾角在50°±5°夹角时,断层重新活动需要更高的流体压力,导致断层封闭性相对较好。准南逆冲褶皱带在构造挤压作用下逆冲断层向北扩展,作为断层滑脱面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形成更高的构造超高压,同时造成安集海河组之下紫泥泉子组砂岩水平渗透性远大于垂直方向渗透性,可以发育有利储集层,成为南缘地区主要勘探目的层。 相似文献
4.
新的巨大同气储量可能产生在埋于薄皮逆冲断层带中的前缘带之下次级逆冲断层的原生和准原生岩系。世界上几个造山带中已检验了次级逆断层有利构造,喀尔巴阡山脉是最好的例子之一。喀尔巴阡弧形薄皮造山带,在中生代和新生代时期演化,逆冲数十公里于其晚第三纪前渊和下伏的欧洲板块之上。在被埋藏的欧洲板块边缘内,已经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构造和地层背景,以及具有油气潜力的有利构造,包括晚古生代海西期的挤压体系,特提斯海中生代 相似文献
5.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生长褶皱的倾斜剪切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褶皱倾斜剪切恢复是褶皱作用的逆过程.利用生长地层可以恢复褶皱不同生长阶段的几何形态,建立一系列的不同时期褶皱的几何形态.分析褶皱翼长、褶皱翼倾角、轴面倾角的变化,可以得出褶皱生长机制,同时也用于判断对于地表地质、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是否正确.生长褶皱恢复过程中必须遵循地质平衡的准则,同时每一步恢复后的剖面在地质上应该是合理的.用倾斜剪切恢复技术对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生长褶皱进行了系统的恢复.恢复结果表明,米斯布拉克背斜是通过翼旋转发育的,发育过程中背斜顶部逐步少量地进入前翼;依奇克里克背斜是通过膝折带迁移的机制发育的,发育过程中翼倾角不变,翼长逐渐增加;大宛其背斜是通过翼旋转的机制生长的,生长过程中翼长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前翼与向斜的水平地层之间的夹角逐渐减小.这说明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是通过翼旋转和膝折带迁移两种机制变形的.褶皱的生长时间、生长机制与烃类的聚集有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造山运动时间、断层滑移速率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库车再生前陆逆冲造山带发育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根据ShowJH和SuppeJ等提出的生长断层相关褶皱模型,对该逆冲造山带的运动时间进行探讨。在地震剖面中识别出典型的生长地层和生长三角。生长地层的连续性表明,自中新世吉迪克组沉积期至今,该造山带一直处于运动速率和强度递增的活动状态,而侏罗纪至早第三纪处于较稳定的构造背景中;利用生长地层确定断层滑移的时间为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反映了由北向南台阶状逆断层的依次扩展和主逆冲断裂带的转换,以及主活动带由山前向盆地不断扩展,沉积、沉降中心随之向南迁移。根据生长三角计算出的各阶段断层滑移速率,吉迪克组沉积期(距今25Ma)为0.10~0.71mm/a,康村组沉积期(距今16.9Ma)为0.13~0.40mm/a,库车组沉积期为0.76~2.11mm/a,西域组沉积期(距今2.5Ma)为1.33mm/a。库车再生前陆逆冲带的中生界烃源岩主排烃期受其所在构造带的构造运动开始时间的控制,该逆冲带构造圈闭的形成和油气运移都与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相伴随,油气聚集发生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且北部较早、南部较晚,最靠近北缘山前的东风背斜带为吉迪克组沉积期,北部背斜带为康村组沉积期,南部背斜带为西域组沉积期。图2表1参8(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7.
此文介绍了对Subandean冲断带低孔隙度砂岩中露头裂缝系统模拟研究。我们分析了这些砂岩中断层和节理系统的演化,测定了它们沿构造倾向的密度,并确定了影响它们变化的主要因素。
我们指出作为渐进性剪切的结果,断层和节理以不同规模和级别出现。首次形成的是一套正交节理组,一部分平行于层面方位,另一部分垂直于层面方位。沿着这些节理的剪切作用使它们变成小断层并形成新的与层面产状斜交的裂缝组。这些小断层的相互连接促进了具有显著走滑位移的较大断层的形成。沿着层理面的剪切作用所产生的陡斜节理会引起共轭正断层的形成。在这个冲断带,次一级的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是挤压变形作用的产物。
这项研究证明了各种构造间隔和地层结构之间的等级对应关系。我们沿着Abra del Condor背斜的后翼测量了节理间距和露头上的断层间距,再将构造断裂细分为四个大组:节理组、小断层组、中等断层组和断层带。节理、小断层和中等断层的间距呈对数正态分布,而断层带间距呈正态分布。这些分布的平均值与图岩层段的厚度大致相同。因此,节理和断层的间距和大小与地层层序的厚度间是第一级关系。 相似文献
8.
9.
准噶尔盆地南部逆冲褶皱带地表条件复杂,复杂的构造变形导致地震成像差,地震资料解释难度大。在解释横穿玛纳斯背斜构造二维或三维地震资料中,首先依据地表地质标定浅部已出露的地层和断层,利用常规钻井玛纳1井和玛纳002井的垂直地震测深(VSP)资料和声波测井资料进行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再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标定出深部可能的断层。利用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可识别出探井钻遇的一部分断层点。由于横穿玛纳斯背斜二维地震剖面上、中浅层地震反射杂乱,尤其逆冲断层沿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泥岩、页岩滑脱,导致地层倾角测井无法识别构造增厚的安集海河地层中发育的逆冲断层断点。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异常和玛纳1井、玛纳002井的断层断点井深对比表明,逆冲断层发育与钻井压力变化有关,因此利用钻井监测的地层异常压力以及地层压力系数变化的特点标定出一系列断点井深,并得到钻井地层压力图及邻井断点资料的相互佐证。这两口井的模块式地层动态测试器(MDT)实测地层数据均表明,在紫泥泉子组地层存在两套压力系统,分割两套压力系统的仍然为逆冲断层。最终,地震剖面的构造解释结果表明霍玛吐逆冲断裂是由一系列叠瓦扇断层组成。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水槽沉积物理模拟再现了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影响下冲积扇的沉积过程,并进一步切片观察,分析了伴生褶皱影响下片状砂砾体和辫状水道的分布特征.在水槽沉积模拟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岩心、露头、密井网和地震资料,在同生逆断层伴生褶皱活动强度研究基础上,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湖湾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下油组(克下组)冲积扇片状砂砾体和克上组...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位于西昆仑山前,发育多个逆冲构造带,并发现了多个油气田。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根据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对塔西南山前的英吉莎背斜构造进行了精细的构造解释,发现了位于中新统安居安组泥岩和膏泥岩中的浅层滑脱层,浅层发育简单的被改造的断层弯曲褶皱,据此提出英吉莎背斜由浅层、中—深层和深层3个构造层垂向叠合而成。中—深层发育楔形构造,为多个逆冲断层的叠瓦状构造,深层为简单的楔形构造。根据生长地层及构造变形样式,浅层构造形成最早,其后为中—深层构造,深层构造形成最晚。总之,由西昆仑山向塔里木盆地呈现多期幕式逆冲,塔西南逆冲构造具多期幕式活动,不同时期发育的构造在垂向上叠加,形成现今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临界锥角楔体力学理论,论述了尼日尔三角洲前缘冲断系统在高孔隙流体压力诱发的软弱底部滑脱面上发生的变形。与大多数造山褶皱带相比,尼日尔三角洲虽呈现出相似的岩石性质,但其锥角(海底坡度角与底部滑脱面倾角之和)却异乎寻常的低。低锥角表明尼日尔三角洲的底部滑脱面异常软弱,这反映了底部滑脱面所在的前三角洲相阿卡塔(Akata)组页岩具有高孔隙流体压力(λ≈0.9)。软弱的底部滑脱带对尼日尔三角洲深水褶皱带的构造型式有重大影响。因超压而变软弱的阿卡塔组页岩在背斜中心和前缘冲断层上盘发生了塑性变形,发育了剪切断弯褶皱和滑脱背斜,它们构成了这一深水褶皱带的主要构造圈闭类型。此外,低锥角楔体还导致了背冲断层带的广泛发育,同时出现了对这一深水褶皱冲断带有分隔作用的大面积相对半变形区。本文在论述底部流体压力升高对尼日尔三角洲深水构造影响的同时,也将临界锥角楔体理论推广运用到了被动陆缘背景。 相似文献
13.
生长逆断层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以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为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尕斯断陷第三系由于生长逆断层发育,形成了以牵引背斜、生长背斜和断鼻构造为主要类型的圈闭。断层下盘生油岩比上盘的成熟度和转化率高、过剩孔隙流体压力大且储层物性优;断层又是油气运移的通道。生长逆断层为油气生、储、运、聚的良好配置提供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