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正向反转换构造是先期的张性构造经挤压活化形成的。研究这类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的演化过程,需要利用天然构造的实验模型和观察结果来建立定量分析模型。本文中分析了反转构造的两种主要形成机制:(1)面状断层上的断层扩展褶皱作用;(2)铲状断层上的断层扳风褶皱作用。断层扩展褶皱作用形成的反转构造常见于北海南部,蒙大拿中部地台和坎金盆地。拉张过程中,在主断层上发育起平缓的断层扩展(或披盖)褶皱,其后断层将穿透  相似文献   

2.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辨率断层落差图(简称T-Z图,T表示断层落差,Z表示深度)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其最初的发展是用于生长构造的二维地震分析,目前,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研究构造的活动规律和形成机制。T-Z图来源于经时深转换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由沉积地层的落差与断层上盘所在深度的比值组成,简单地说,就是断层落差与深度的二维折线图,图上坡度的形态和变化特征直接暗示了断层的活动性质。以T-Z图的变化特征为基础,结合地震、钻井等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可以有效地查明断层的活动特征和相互关系,鉴别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随着三维地震解释精度的不断提高及大量实践经验的证謇,现已普遍认为,T-Z图在研究生长构造的活动规律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同一条断层垂向封闭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在断层静止后垂向封闭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断层垂向封闭的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断层面压力、断裂带中泥质含量和是否被SiO2和CaCO3沉淀胶结是影响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主控因素。通过模拟实验和实例对断层垂向封闭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表明由于封闭空间(剖面上和平面上)变化造成同一条断层垂向封闭性在空间(剖面和平面)上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封闭条件和机理演化造成同一条断层垂向封闭在时间上存在着差异性,由于封闭对象改变造成同一条断层垂向封闭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条断层垂向封油能力强于垂向封气能力。  相似文献   

4.
笔架岭油田断层封闭性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封闭性能在不同地史时期可能不同.它与断层发育史、断层本身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参数密切相关。以笔架岭油田构造为例.提取了该油田中影响断裂封闭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其评价标准划分和评价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对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综合评判;评价结果检验说明对该地区的油气藏实际分布评价是可靠的,为该油田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Beryl湾发育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三组正断层。根据北海维京地堑Beryl湾73口井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和高分辨率沉降分析,阐明中、晚侏罗世沉积和沉降模式,确定应力场的变化及边界断层的连锁对沉积和含油气系统的控制作用。高分辨率(1~2Ma)允许评价不同走向断层随时间的演化。不仅阐明了东舍德兰断层连锁的时间和机侧,而且阐明了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晚侏罗世同裂谷期Beryl湾伸展方向发生了45°的顺时针旋转;东舍德兰断层在早、中牛津期由两段连锁为一条统一的断层。  相似文献   

6.
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法从盆地构造发育史和沉积演化特征入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藏动态分析的方法,对条3井稠油的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分析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的形成条件,为盆地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方向。结果三塘湖盆地条3井稠油来自盆地东部的二叠系烃源岩;区域不整合面和逆冲断裂系统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早期及同期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晚期较弱的构造活动为油气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结论三塘湖盆地目前勘探的方向,一是衣盆地东部二叠系烃源岩沉积中心与条3井间的运移通道附近;二是在盆地南部与条3井北断层相当的逆冲(掩)断层下盘。  相似文献   

7.
断距与深度的交会图可以展示生长性断层和生长褶皱环境中地层厚度变化的简单几何关系,这一方法已被前人用来预测断层的运动学特征。本文将介绍一种仅用地震资料来预测岩性变化的方法。假如断层生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泥岩的厚度将记录为无加厚现象,而砂岩会在地形低洼处充填,断距与深度交会图就能从甚至是较粗的地震记录上描述出无加厚和有加厚的沉积地层,因而可以用来预测砂泥比。这种方法在尼日尔三角洲中的渐新世到下中新世三角洲沉积的一个生长性断层中得到应用,标定出了大部分泥岩厚度,对砂泥比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加以使用。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三维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约束和井资料控制下,通过二维及三维分析,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民丰洼陷边界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进行剖析。根据边界断层走向及倾角、倾向等特征,将研究区边界断层分为西、中、东3段,认为断面是由多个倾斜面以轴面连接而成的曲面,建立了其三维几何学形态模型。民丰边界断层断面可视为以6条横向轴面和4条垂向轴面连接的倾斜面,可划分为11个区。运用正断层转折褶皱理论,对民丰边界断层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西、中、东3段的平衡剖面进行对比,认为其在发育前期以旋转运动为主,后期以剪切正断层转折褶皱模式发育。民丰边界断层中段发育犁式正断层,而西、东段发育断坪,为座椅式正断层。西、中段断层活动强度受次级断层——胜北断层的影响,断层旋转程度由西向东减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边界断层反转程度大致自西向东增大。图12参26  相似文献   

9.
西江主洼位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的中西部,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之一。为了认识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边界断层(Fxj33)属性特征,基于钻井约束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Fxj33断层几何学和运动学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揭示Fxj33边界断层为低角度生长正断层,倾角5°~36°,呈NEE走向,长度约55 km,最大水平位移达9.5 km左右。在多幕裂陷演化过程中,Fxj33断层沿走向上表现为分段差异活动特征,并与两排EW向高角度断裂共同控制着西江主洼各次级洼陷的发育演化。中生代基底中发育的叠瓦状构造、残留山和先存断面等一系列构造表明Fxj33边界断层为中生代先存逆冲构造体系在新生代反转形成,并且在断陷中晚期进一步被一系列EW向高角度断面切割改造,形成现今形态。期望研究结果对被动陆缘断陷盆地边界断层的形成和演化研究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相干体技术在火山岩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火山岩气藏地质特征复杂,岩相变化快,物性变化大,地震响应特征复杂,规律性差,预测困难。三维相干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同相轴的不连续性,对断层、特殊岩性体进行识别。在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山岩的研究中,利用体属性多算子相干分析技术计算了高分辨率相干体、倾角体和方位角体,并采用HLS(色调、光亮度和饱和度)彩色模型显示这些地震属性体;然后结合三维可视化技术对火山岩的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在相干体切片上,断层清楚,火山口和火山岩体分布范围清晰。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断层分类、断层活动史分析、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及晚期断层,这两种断层活动期与油气充注期匹配关系均较好,推断二者在油气充注史中起了相似的作用。勘探实践和各种证据表明,该区断层是油气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现今的静态的断层封闭作用控制了新近系目的层的油气成藏,而岩性对接情况是该区断层静态封闭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议该区勘探应加强目的层顶面演化特征研究、落实圈闭和断层封闭性,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且断层封闭性有效的圈闭,勘探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图8表1参11  相似文献   

12.
陡坡带砂砾岩体油藏是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钻井证实,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近EW向断层下降盘近源粗碎屑沉积物发育,而N(N)E向断层下降盘近源沉积欠发育或不发育。针对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在凸起区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凸起与凹(洼)陷的耦合关系,划分出凸隆凹降型和凹降凸隆型2种关系类型;以现代沉积考察为依据,提出物源区面积、剥蚀厚度以及物源沟谷发育程度等是近源沉积物发育与否的主控因素;研究了EW向断层和N(N)E向断层下降盘的沉积特点,指出在古近纪SN向拉张应力状态下,EW向断层属于同沉积断层,NNE向断层以右旋走滑作用为主,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时间的不同是沉积差异性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断裂带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对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断层生长指数、古落差的研究,证明了汉留断层的走滑性质及其既有持续生长的特点又有幕式活动的特点。理顺了该区的断层级别序次和组合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构造模式,即汉留断层和真武分支断层的几何形态以及两者的搭配关系产生的不同应力场,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断层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河125断层构造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河125断层进行了几何学再造,利用平衡剖面分析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其运动学特征表明:河125断层不同断裂段的断层生长指数呈对称分布,因此它是以正向滑移为主的正断层,与走滑运动无关;断层的活动性东强西弱,中部地区沙三中活动性最强,可以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另外从该区广泛发育的盐膏层及其发育情况看,盐底劈也可能是断层发育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二连盆地边界断层的生长模型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控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断层连锁现象在裂谷盆地中十分普遍 ,断层连锁虽是短暂的过程 ,但该过程不仅改变了连锁前的沉积分布格局 ,同时对断陷的发育史存在控制作用。裂谷盆地半地堑边界正断层的生长可以划分为两种模式 :断层简单生长模式和断层生长连锁模式。根据对二连盆地典型断陷的构造、沉积发育和烃源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发现存在三种类型断陷 :阿北凹陷 ,受单一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赛汉塔拉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 ;乌里亚斯太凹陷 ,受多条断层生长控制发育 ,形成多个含油气系统。因此 ,并不是所有断陷都仅发育一个独立的含油气系统 ,可能发育两个或多个含油气系统。断层连锁前的传递斜坡是砂砾岩体发育的重要部位 ,也是勘探地层 岩性圈闭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6.
苏北溱潼凹陷形成演化的运动学模拟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盆地形成和演化的运动学研究是盆地模拟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圈闭的形成演化和圈闭类型及圈闭规模有着极其重要意义。速度场及变形时间可以完全描述断层上盘的变形。本文通过运动学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剖面校正和压实校正处理,模拟揭示溱潼凹陷的形成演化和同沉积过程以及断层各期次的伸展量。并对溱潼凹陷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根据三条剖面的模拟结果,对凹陷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不同的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Frederick Clapp于1910年在其划时代的论文中将断层构造划为有意义的石油圈闭以来,在沉积盆地中断层对石油运移、聚集、成藏所起的各种作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石油圈闭中的断层分析已经沿两条清晰而连续的思路进行:①断层圈闭;②断层岩封闭。历经20世纪大部分时光,断层圈闭的几何形状以及断层并置作用对储层的封闭性已成为研究与应用的焦点。由于构造地质学为沉积盆地几何学、运动学分析发展了各种定量方法,并且以板块边缘力学特性为基础的板块构造学为研究盆地与断块的关系提供了统一工具,此类研究与应用便得以实施。近20年来,由于三维地震成像能更好地分辨断层构造,对由断层封闭引起的储层分隔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的撰写目的是,通过回溯断层圈闭分析中一些概念和方法的历史发展状况,简要论述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断层形成机理及其对断层泥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泥是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正断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动力学和运动学分析,从时间和空间上探讨了正断层上、下盘的应力分布特征及其断层泥的分布规律。分析认为,断层泥受控于断层的特征规律,属于断层形成发育过程的伴生现象。而正断层的上盘为主动盘,下盘为被动盘,正断层中的断层泥则随正断层的生长表现为剪薄、拉长、涂抹和拖曳的动态发育演化过程,断层泥主要形成在正断层上盘一定宽度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的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演化。 国外学者通过对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 2 种方式;单条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的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的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的补充生长模型。 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的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的重要方式。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断层生长研究的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巴里英断裂是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东部草湖凹陷与库尔勒鼻状凸起之间的分界断裂,解析其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对研究塔北古隆起东部地质结构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大量地震反射资料,利用Petrel软件,对巴里英断裂进行精细的几何形态刻画,并实现三维可视化;利用平衡剖面复原的方法恢复研究区南北向地质结构剖面。结果表明:①巴里英断裂平面上呈弧状展布,倾向北东,产状较陡,断层倾角可达70°,具有上陡下缓的铲式逆断层性质;②断裂沿走向可分为3段,早期在西、东两段分别生长成核,随后两条独立的断裂在中段连锁成为一条断裂;断裂有两期主要运动事件,即晚古生代(加里东晚期—海西期)和中生代(印支期—燕山期),且前者的活动强度要明显大于后者;③断裂于石炭纪—二叠纪形成并快速发展,断层滑移量大,进入中生代后逐渐定型,三叠纪—早白垩纪断裂仍有活动,从而对中生界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新生代已停止活动。巴里英断裂对其上盘古生界和中生界结构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是草湖凹陷与库尔勒鼻状凸起的地层结构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