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形态作为文化的大风格,有着确定的丈化内涵,建筑艺术的审美形态以优美、崇高为主,有时也会出现荒诞、滑稽等形态。对于不同类型的审美形态应从其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从审美意象自身,即意与象,内容与形式,背景与前景的关系进行分析。 优美 大部分的建筑审美形态都是属于优美类型。优美形态的结构特征是完整与和谐。所谓完整,就是说它是一个统一、单纯、自足的整体。完整的效果来源于内在的和谐,所谓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李朝 《华中建筑》2006,24(9):131-132,140
该文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公祭建筑华表从语言、历史两个方面进行回顾,进而借助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华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符号袁征系统,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本质,特有的优美和崇高等审美形态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社会生态观念。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15)
在美学学科中,优美与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两种形态,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征与内涵,普遍存在于美术作品中。该文通过分析美术作品中存在的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并对部分美术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5)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与"崇高"是两大主题,也是艺术的两种审美形态。对"优美"和"崇高"进行分析,在艺术美学领域中有较多的看法,而且其关键环节也很多。该文分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大空间公共建筑结构形态表现正从传统的"遮蔽"走向"解蔽"。这样的转型是双重建构的作用结果:于精神层面反映在"崇高"与"优美"两种美感的共济追求;于物质层面的直观反映则是结构形态多层次技术元素的变化与关系的调整。结构形态的发展及其附属效应,是建筑美学内涵增殖的一种投射,同时这些建筑技术的跃迁与蔓生也在丰富着建筑美学批评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纪念法老神权的金字塔,到现代社会大众消费文化主导下的各种纪念性建筑,建筑的纪念性这一概念不断被重新阐述、并加以拓展,但营造"崇高"感一直是建筑体现其自身纪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原始社会朴素的崇高,到康德的伟大的崇高,再到当代利奥塔德基于后现代美学所提出的不可表现的崇高,崇高这一哲学概念通过对美学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建筑形式之上,对"崇高美学"的诠释表现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陈宁 《建筑与文化》2012,(11):80-81
"巨石"建筑是当代建筑中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它的大量涌现与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主导下的美学变迁有紧密联系。原始的巨石建筑是古人对于"崇高感"的朴素表达,而当代建筑则体现了利奥塔后现代美学对于"崇高"的重新诠释,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2015,(9):92-95
波恩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建筑项目,它位于翻新的波恩市场的外壳之下.波恩市场是巴塞罗那的标志性建筑,于19世纪由建筑大师乔瑟夫·冯特塞勒设计.市场翻修过程中让毁于1714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中世纪遗址重见天日.随着遗址被完整挖掘,使其恢复了原貌并展示在公众眼前.原来市场进行内部改造,成为了新的公共空间和文化中心.这两项工程都尊重了市场本来的巨型、独立、壳状的建筑形态、建筑体系和原有的建筑材料.附近街区的景观给波恩文化中心的改建提出了限制,但同时也赋予它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9.
贺信     
《华中建筑》2010,(12):I0001-I0001
<正>全国第十二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已胜利结束!我向你们问好。建筑文化事业是建筑界的重大课题。因为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它有无限生命力,它根植于历史,根植于政治、经济和科技,更植根于人民心中,世世代代相传至今。  相似文献   

10.
闽南、粤东、台湾三地之建筑审美文化,乃文化承袭与地域性、时代发展等因素共同建构与导引出的文化现象,此审美文化共性并非单纯独立存在,紧系于各种庶民生活文化积累的生活形态与审美之中,并以建筑形式与装饰图样表现于庙宇屋顶装饰。藉由文化解读与审美分析的方式,解析闽南、粤东、台湾三地庙宇屋顶装饰的分布与图样,辅以对照此三地的庶民文化,得悉此三地因为文化承袭与地域性、时代发展等因素,建构出同质性高且形态相似的审美体制、装饰观念、审美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嘉华 《四川建筑》1999,19(2):29-31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和立体文献,每幢建筑都蕴含了它那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观念和哲理。作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学者们已从审美感受、审美知觉、审美形态待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本文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因的线索,在与西方建筑的比较中对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当崇高作为艺术作品中一种艺术美的形态,作为西方美学史上美学范畴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崇高表现有:气势的崇高、精神的崇高、道德的崇高等。文章从审美角度来分析哥特式建筑(主要是哥特式教堂)的崇高,主要针对哥特式教堂的精神性崇高展开分析,通过教堂整体视觉造型的气势来反映建筑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层面的崇高,在哥特式建筑中寻找崇高,体现崇高精神性。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礼乐文化贯穿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之中,它对中国的传统建筑群体的形态及内涵的影响力是决定性的。文章结合明清北京城的空间结构,通过分析建筑群体由小渐大的组合秩序与空间形态,探讨礼乐文化在建筑模块、组合方式、城市结构等多个层次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唐长安城是唐朝的国都,是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唐朝国家意志的象征,长安城是唐代审美理想物化形态的典范,也是唐诗创作重要的人文环境。唐诗不仅承载着长安城的建筑恩想与审美文化,也是不断充实、拓展长安城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正是在承载与拓展的过程中,在与周边文化地理环境、都城建筑群体的交流互动中,诗人的创作心态日益成熟,诗歌的审美文化内涵日趋丰富,并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审美形态与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厦门鼓浪屿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历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两种建筑文化形态碰撞、互动至交融的三个层次阶段。笔者借鼓浪屿建筑形态,对深藏其后的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生活习俗及审美层次等诸多建筑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会现实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筑审美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性很强的文化现象,审美主体既要经历情感、想象的认识心理过程,又要从审美需要、欲望等价值心理来审视,而审美客体建筑是诸多艺术门类的一个综合体,同时又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海口骑楼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不仅物质的建筑形态审美特征显著,同时蕴涵在物质层面之下的精神层面的审美特征也耐人寻味,本文试从怀旧审美、残缺审美、骑楼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骑楼街区民俗文化审美角度来阐述海口骑楼建筑的审美,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鼓浪屿建筑看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标志。厦门鼓浪屿的建筑,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历史的缩影。它集中体现了两种建筑文化形态碰撞、互动至交融的三个层次阶段。笔者借鼓浪屿建筑形态,对深藏其后的文化、历史、人文背景,生活习俗及审美层次等诸多建筑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对于今天的建筑局面及社会现实有特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子晔 《山西建筑》2008,34(14):193-194
借用"冰山理论"的概念探讨了建筑审美过程中功利心理因素所起的基础性构建作用,并得出了建筑审美的对象实质上是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建筑美感的获得就来自于这个关系被主体感性接受,主体的功利诉求以功能感性化和直觉化为形式,功利心理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审美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南京溧水遇园为例,对大文化观与建筑文化展开具体的讨论与分析。文章从当代大文化观背景下建筑文化的需求、内涵与审美,以及它给经济文化带来的效益等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大文化观视角下的建筑文化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姬旭明 《城市住宅》2010,(9):108-110
<正>民族建筑来自于田野,来自于山间,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民族兄弟姐妹的劳动汗水和智慧。它是历史的写照,文化的写照,自然的写照,其价值无限。我们应更好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使人们能享受它的美丽、继承它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