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双注仪制备了碘含量为30 mol%的碘溴化银乳剂微晶体,然后采用二次乳化法形成外壳,制备出核壳比分别为1:1,1:2,1:3,1:4的一组核壳乳剂。采用X射线能谱法对乳剂单个颗粒进行微区成份分析,证明乳剂微晶存在富碘核与贫碘壳,且随核壳比的增加。颗粒外缘碘离子浓度减小;应用UV-240紫外可见光度计和微波光导仪测定了乳剂微晶的光吸收和光电导。测量结果表明,由于碘含量减小与颗粒直径增加两因素的影响,乳剂的光吸收能量大致相同;随核壳比的增加,乳剂的光电导估号上升;当核壳比等于1:3时,光电子寿命最长。对乳剂的感光性能与上述各种性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应用双注仪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碘含量的切角立方体核壳乳剂,用紫外光度法测定了它们的光吸收,用介电损耗法和微波光导法分别测定了它们的离子电导及光电导。结果表明,乳剂微晶体的光吸收和离子电导率都随着碘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光电导也随碘含量增加而增大,光电子衰减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碘的引入以及立方体切角使立方体乳剂微晶体的感光性能成倍地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制备了两种单分散八面体模型孔剂,一种是含碘10mol%的碘均匀分布碘溴化银乳剂,另一种是内核含碘20mol%的碘溴化银,外壳为溴化银的核壳乳剂。并对它们分别进行表面硫加金和硫加金加铱敏化。用简单腐蚀技术研究上述乳剂的内部影像空间分布的结果表明:随着表面敏化程度的增加,表面敏度逐渐增大;随着腐蚀的深入,内部敏度逐渐减少。核壳乳剂的表面和内部敏度均大于碘均匀分布颗粒乳剂。核壳乳剂的内部影像在颗粒內部先逐渐减少,在一定深度以后又逐渐上升,内部影像分布出现“低谷”,且“低谷”程度与表面敏化程度有关。Sabatier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产生较明显的Sabatier效应的乳剂颗粒既要有足够的表面敏度,也要有足够的内部敏度,且两者要匹配。同时提出了产生Sabatier效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注仪制备了碘含量1.5%的AgBrI乳剂,在一定温度,pAg和pH下将乳剂成熟到一定程度(D0>5.0)。用此乳剂做为核,采用二次乳化法包壳。本主要研究了包壳时pH值,壳的组成,厚度对乳剂颗粒大小、形状、显影密度及离子电导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壳的组成为AgBrI时,随氯含量增加(分别为0、2.5、5、10%mol),核壳乳剂表显密度变化不大而内显密度上升;(2)包壳时随pH由低到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多结构立方体溴化银乳剂微晶的壳层制备。在壳层制备过程中,pAg值,TAI和氨能明显影响晶体的生长和再成核过程,对立方体AgBr晶体而言,包壳速度相同时,再成核晶体数随包壳时,pAg值的增加或TAI的存在而增加,随着氨的存在而下降,当TAI存在时,晶体习性由立方体转向八面体。在本实验条件下,当制备壳层的包壳速度比达到1:3.3时,乳剂的感光度有明显的增加,核壳银量比对乳剂的感光度也有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连业良  高伟华等 《化学世界》1992,33(12):544-548
本文应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将超高感彩卷进行分层剥离,剥离下的各层乳剂,离心沉降水洗除胶,用扫描电镜观测了各乳剂的微晶体结构,揭示了高感彩卷各层乳剂的结构情况,披露了超高感彩卷乳剂的制造技术。  相似文献   

7.
核壳乳剂的制备及其性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工作制备了内核碘含量分别为0、2、4、6、8、10、15、25和35mol%的单分散八面体核壳乳剂并对它们的感光性能作了研究。发现二次乳化法是较好的包壳方法。讨论了保证单分散颗粒形成的加料速度范围.将Markocki和Zaleski研究碘含量及pBr对Ag(Br,I)晶体形状影响的结果扩展到碘含量达35mol%。发现有一个生成扁平颗粒的区域。本文采用两种方法:X线衍射以及腐蚀和X线荧光分析颗粒成份结合对所制备的核壳颗粒的双结构进行了实验验证。内核碘含量在0到35mol%范围内,核壳乳剂对光能的吸收量随着碘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显影活性不损失,因此有较高的感光度。发现化学增感时核壳乳剂的敏化中心首先在颗粒内部生成。  相似文献   

8.
采用对核颗粒进行还原掺杂和将其包壳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DMAB用量、内部有还原敏化中心(Ag2)的AgBr核壳乳剂.这些乳剂表现出明显的增感效应.当这些乳剂分别进行表面硫、金和硫加金增感后,一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感效应;另一方面又随DMAB用量的提高,灰雾明显增长,特别是在金增感和硫加金增感的情况下、此外实验结果还证明,提高核乳剂的包壳速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核壳乳剂的灰雾。  相似文献   

9.
本制备了一种内部增感的核壳乳剂,其核经增感到一定程度后,表面形成堆积银原子作为空隙陷阱。该乳剂与表敏乳剂混合后,可提高感光度、反差和最大密度。本研究了内增感乳剂制备过程影响因素,并对混合体系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基于核壳结构粒子的壳层结构调控导体或陶瓷核壳结构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并总结了壳层设计、种类、结构、厚度等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与调控机理,核壳结构粒子能协同改善复合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击穿强度及降低损耗。界面缓冲区的绝缘外壳改善了复合体系界面相容性与填料分散性,有效抑制了载流子迁移,从而显著降低了体系的介电损耗及漏电流;此外,绝缘外壳还减缓了复合材料内部的电场畸变与集中,提高了材料的击穿强度。指出填料粒子核壳结构的合理设计及其与聚合物基体的协同效应,是提高复合电介质材料击穿强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应用自动控制pAg的双注仪制备了一个系列的溴碘化银核壳复合结构的乳剂。用STEM-EDS研究了碘的含量及其加入方式对于卤化银扎剂微晶体的几何性质(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碘在微晶体中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碘化钾加入的时间越早,加入的浓度越大,则碘离子越富集于微晶体的核心。微晶体中确实存在着富碘相与贫碘相的复合结构。随碘含量的增加,颗粒尺寸减小,颗粒的晶形由规整的八面体向圆角八面体过渡,而碘的分布也由体相核心向边缘表面不断扩散,从而使核壳型的富碘相和贫碘相复合结构的界面趋向模糊。  相似文献   

12.
多结构溴碘化银核壳乳剂的众多优点主要缘于颗粒结构中碘的巧妙应用.首先,正空穴被颗粒内富碘的AgBrI相所捕获,而电子则被外壳所吸收,使电子与正空穴分离,减少了正空穴与导带电子的复合,从而可以提高乳剂的色盲感光度[1].其次,多层结构颗粒表面所含的碘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双注法制备了一系列碘分布的不同的八面体核壳乳剂,测定了乳剂微晶的光吸收,离子电导,微波光导和照相性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双注法制备了一系列碘分布不同的八面体核壳乳剂。测定了乳剂微晶的光吸收、离子电导,微波光导和照相性能.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应用双注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碘含量的八面体核壳孔剂。测定了它们的光吸收,离子电导(介电损耗法)、光电导(微波光导法)和感光性能。结果表明:乳剂微晶体的光吸收和离子电导随着碘含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光电导也随着碘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光电子表减过程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过程,光电子半衰期在碘含量为5mol%时为最大。在相同的化学敏化条件下,乳剂的感光度随碘含量增加而上升(碘含量0—12.5mol%)。  相似文献   

16.
PMMA/PAN核壳复合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粒径分布较窄的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乳液粒子后,以此乳液粒子为种子,以丙烯腈为壳层单体,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分布更窄、具有核壳结构形态的PMMA/聚丙烯腈(PAN)复合粒子,测定了核及核壳粒子粒径及其分布,并用透射电镜表征了其核壳形态特征。结果表明,PMMA/PAN核壳粒子的壳层厚度约为20nm,粒径分布要比PMMA粒子的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合成表面含磺酸基的双亲型核-壳聚合物,本文采用两步乳液聚合法,第1步合成PS种子乳液;第2步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PS种子乳胶粒外包覆1层交联的聚苯乙烯磺酸酯,得到表面含磺酸酯的核-壳型聚苯乙烯(CPS)乳胶粒子。通过调节壳层单体的加入量,可以控制外壳层聚合物的质量分数(相对核层)在10%~30%之间。将外壳层的磺酸酯基水解转化成磺酸基得目标产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IR)、差热分析(DSC)和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能谱(XPS)等方法对制备的乳胶粒子进行了测试和表征。  相似文献   

18.
钨酸钙核/卤化银壳微晶乳剂的二次定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随着卤化银微晶合成技术的进步,合成出了诸如T-颗粒、核壳乳剂和外延复合颗粒乳剂等性能优异的微晶体,极大地提高了乳剂的感光性能.但这些乳剂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大量消耗贵金属银,且未成影像的银均随定影过程而浪费.为改善此类乳剂的不足,各国科...  相似文献   

19.
以Y型分子筛为核,采用溶胶-凝胶化学合成法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考察了异丙醇、模板剂和硅源等原料因素对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采用XRD、SEM、TEM以及N2物理吸附-脱附等表征手段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异丙醇、模板剂和硅源是影响复合材料制备的重要因素.其中,异丙醇的加入可调节正硅酸乙酯的分解,影响壳层结构的厚度和壳层介孔结构特点;模板剂种类影响了壳层结构的厚度和决定了壳层介孔结构的产生;硅源类型是形成壳层结构的决定性因素,而其用量影响壳层结构的厚度.  相似文献   

20.
《无机盐工业》2015,47(7):5
核壳型纳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型材料,在内核和外壳的协同作用下,能够发挥出单一材料或合金无法比拟的性能优势。根据组成材料属性的不同可以将核壳纳米材料分为无机/无机、无机/有机、有机/无机和有机/有机核壳材料4大类。介绍了核壳材料的形成机理,主要对以二氧化硅为外壳,以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为内核的几种无机核壳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核壳材料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