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添加化学助剂沤麻新工艺。通过向沤麻水中分别添加NH4HCO3、NH4NO3和尿素,研究它们对沤麻周期、打成麻质量和沤麻过程中pH值和果胶酶活性的影响。确定化学助剂法沤麻适宜的化学助剂种类、添加量和添加时间。  相似文献   

2.
亚麻生物脱胶新方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郑喜群  刘晓兰  冮洁 《纺织学报》2001,22(4):231-233
应用加菌,加酶和加化学助剂亚麻脱胶的实验结果,在脱胶周期,麻纤维质量和技术难易程度方面进行了比较,认为加菌和加化学助剂脱胶方法比较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温水沤麻方法相比,该技术具有脱胶周期短、纤维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和环境污染轻的特点,其中,脱胶时间缩短70%以上,长麻率提高3~4个百分点,纤维品质大幅度提高,生化需氧量BOD5和悬浮物SS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3%和89%以上;每加工1t原茎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70元以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分别采用酸性果胶酶及碱性果胶酶进行亚麻原茎酶法脱胶,研究亚麻脱胶液中还原糖、总糖、有机酸、挥发酸的含量及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采用酸性果胶酶脱胶过程中还原糖与总糖含量呈现近似"M"型变化趋势,总糖含量在脱胶前期与还原糖保持同步变化,脱胶后期总糖含量变化趋于平缓,有机酸与挥发酸的含量随脱胶进行而增加。在采用碱性果胶酶脱胶过程中还原糖与总糖含量则一直增长。酸性及碱性果胶酶亚麻脱胶液中pH值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种商品碱性果胶酶对亚麻原茎进行脱胶,探讨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分别研究了温度、加酶量、初始pH和脱胶助剂对脱胶效果的影响.通过改进的Fried测试来判断纤维分离程度,以此来确定脱胶终点.实验结果表明:在脱胶温度为40℃、加酶量为1∶10、pH为9.8、加入尿素作为脱胶助剂时果胶酶活性较高,脱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充分利用亚麻这一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的天然纤维,对亚麻落麻的脱胶工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桑皮微生物脱胶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桑皮微生物脱胶过程中微生物数量、果胶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以及桑皮脱胶液的pH值、还原糖、COD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研究微生物数量、脱胶酶活性、脱胶液性质在桑皮微生物脱胶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脱胶微生物的数量在脱胶前期迅速增加,中期基本平稳,后期有所下降;果胶酶活性、木聚糖酶活性、还原糖随着脱胶的进程逐渐上升,60 h后缓慢下降;纤维素酶活性在整个脱胶过程中一直呈上升趋势;pH值在脱胶前期逐渐下降,60 h后趋于稳定;COD随着脱胶的进程不断增加,前期增长迅速,后期增长减缓。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以黑曲霉HYA4为菌种,采用固体发酵方法生产果胶复合酶的方法。通过测定脱胶过程中果胶酶、半纤维素酶活力及脱胶周期,确定脱胶的适宜条件。工艺优化后脱胶周期可缩短至22h,麻茎失重率与温水脱胶的相当,脱胶液可重复利用4次。  相似文献   

9.
陈燕 《黑龙江纺织》2012,(4):16-17,23
分析了亚麻生物沤麻过程的机理、参与沤麻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种类及其内在联系,为探讨亚麻生物沤麻过程中如何提高沤制后纤维的品质和提高纤维的可纺性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张毅  郁崇文 《纺织学报》2011,32(6):71-74
针对亚麻纤维湿纺工艺复杂、流程长、混纺纱困难等问题,探讨了一种亚麻纤维的新型脱胶工艺,通过碱氧一浴、BK-100膨松剂浸泡、机械开松3道工序,运用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亚麻纤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碱氧一浴最佳T艺参数为:NaOH 3.5%(o.w.f),H2O24%(o.w.f),煮练温度90℃,煮练时间80 m...  相似文献   

12.
以亚麻打成麻及其粗纱为研究对象,以质量损失率、强度和细度(分裂度)作为评定标准,对生物酶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 H值为4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中,在40℃下,以180 r/min振荡处理4 h,果胶酶、木聚糖酶和甘露聚糖混合处理后的打成麻及粗纱的分裂度和强度最优,分裂度和细度分别为663 Nm和1.03 tex,强度分别为17.07、34.02 c N/tex,纤维强度均比化学方法处理后的高。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纤维上胶质的去除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酶处理后的麻纤维表面更加光滑;胶质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3.
对亚麻进行碱脱胶,以脱胶率、白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得出优化工艺:氢氧化钠8 g/L,Na2CO33 g/L,硅酸钠2.5 g/L,亚硫酸钠3 g/L,焦磷酸钠3 g/L,温度100℃,时间90 min,浴比1∶30;对脱胶后的亚麻进行过氧化氢漂白,以白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得出优化工艺:过氧化氢14 g/L,Na2CO31.5 g/L,硅酸钠3 g/L,亚硫酸钠0.5 g/L,温度100℃,时间100 min,浴比1∶30;在优化工艺下脱胶漂白的亚麻断裂强力为33.39 N,耐日晒色牢度为5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衣芽孢杆菌进行静置液态发酵对胡椒进行脱皮,与生产实践中传统水沤法脱皮对比,研究二者发酵脱皮过程中的果胶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发酵液pH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脱皮过程中,两种方法的聚半乳糖醛酸酶(PG)和果胶裂解酶(PL)变化规律相似,都出现两次酶活力高峰;而纤维素酶活力都很低,果胶酯酶(PE)酶活力都比较高;在传统水沤法中木聚糖酶活力出现两个高峰,而在发酵法中木聚糖酶活力在脱皮后期逐渐上升;pH值变化总趋势也相似,脱皮完成时pH值均在5~5.5之间。由此推知,胡椒鲜果发酵脱皮过程中果胶酶系起主要作用,脱皮前期PG、PL先作用于果胶类物质,破坏胶质复合体的稳定结构,PE再作用于果胶分子,形成果胶酸,同时pH值降低,脱皮后期木聚糖酶活力上升,半纤维素降解加快,在多种酶的协同作用下,胡椒鲜果最终完成彻底脱皮。  相似文献   

15.
果胶酶在大麻纤维脱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麻纤维采用化学脱胶会对纤维造成损伤的问题,提出了大麻纤维果胶酶脱胶的新方法.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果胶酶脱胶的最佳工艺,即作用时间2 h,果胶酶用量5 g/L,pH值4.5,温度50 ℃;后处理氢氧化钠用量0.6%(对整理液质量).生物酶对大麻进行脱胶处理,其作用条件温和,对纤维损伤小,生产中容易掌握脱胶的程度,有利于提高出麻率,且耗水少、污染轻.  相似文献   

16.
程芬  张兴群  王云龙  王颖 《纺织学报》2022,43(12):82-87
为提高罗布麻微生物脱胶效率,采用透明圈法、DNS比色法以及16S rRNA分子鉴定等方法从新疆乌鲁木齐南山野生麻生长区土壤中筛选优势脱胶菌株,并设计正交试验将所筛优势菌株用于优化新疆罗布麻微生物脱胶工艺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所筛7株菌具有较高果胶酶活、木聚糖酶活,低纤维素酶活,适用于罗布麻微生物脱胶的实际应用;7菌种主要为芽孢杆菌属,此外还有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和泛菌属;在脱胶液pH值为7,浴比为1∶40,摇床转速为90 r/min的最优脱胶工艺参数下,最佳脱胶方式为7菌系复合脱胶,脱胶时残胶率可降至30.45%,脱胶效果改善,同时菌株之间形成稳定的脱胶菌群,脱胶时菌种之间的协同作用、拮抗作用会影响菌群的脱胶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海水和清水对大麻纤维浸泡脱胶,并比较了其脱胶效果。结果显示,2种水质浸泡脱胶后大麻纤维中的果胶质、脂蜡质、水溶物等含量都大大降低,木质素的含量也降低较多,但半纤维素的含量下降不明显。大麻纤维用海水脱胶的效果虽然不如用清水脱胶,但其去除木质素效果也较好,从环保和节省淡水资源的角度考虑,可以用海水代替清水对大麻纤维进行脱胶处理。  相似文献   

18.
苎麻嗜碱细菌酶脱胶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苎麻以嗜碱性细菌酶脱胶,再经碱煮练,实施细菌、化学联合脱胶,并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所得精干麻质量好,可纺性好,煮练所需碱液质量分数和时间明显减少,废液对环境污染小.  相似文献   

19.
Worldwide the USA is the largest user of flax fibre, though very little is actually grown or produced in the USA. ‘Ariane’ flax was grown in 1990–1991, 1991–1992 and 1998–1999 in South Carolina, USA and evaluated for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Plots (15 m long and 2 m wide) in the fall of 1990 and 1991 generated dry matter plant yields ranging from 4510 (early harvest at a seeding rate of 67 kg ha?1) to 7340 (late harvest at a seeding rate of 134 kg ha?1) kg ha?1.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eed was sown on a private farm using a drill in 19 cm rows at a seeding rate of 101 kg ha?1 in 1998–1999. Early harvest, selected for optimal fibre quality, produced a dry matter plant yield that averaged 4076 kg ha?1. Late harvest, selected to optimise seed plus fibre, produced a dry matter plant yield that averaged 5076 kg ha?1. Stubble remaining in the field after mowing at about 6.0–7.6 cm above the soil surface resulted in a fibre loss of about 3% of total plant dry matter or 10% of potential total fibre yield. Dry matter and fibre yields suggested that flax could be produced in the southeastern USA using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for the area. Copyright © 2004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