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艺术则是其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营建,以及对山地自然环境的充分适应与巧妙利用,不仅体现了实用与审美、建筑与场所的完美结合,而且反映了土家人对于生活与美的理解。从鄂西土家民居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对吊角楼建筑形态美学特征的研究和分析,试图揭示土家民居建筑中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品质,吸取其设计精髓,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炎松  袁铮 《华中建筑》2005,23(Z1):91-94
从鄂西宣恩县土家村寨和民居的现状和发展入手,分析了土家吊脚楼民居的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对土家吊脚楼的保护和利用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建筑不仅是一个可以居住的物质环境,还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人们精神寄托的情感空间。这也正是建筑审美与文化的内涵所在。通过土家吊脚楼民居与审美文化特征的研究,从吊脚楼单体结构空间到聚落空间,从人文建筑装饰到自然景观,再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文化,对鄂西土家吊脚楼进行审美文化研究,并透过土家传统建筑审美角度,探索能否将这些传统审美文化灵活应用到现代建筑与新农村建设中,这对土家吊脚楼的传承与保护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鄂西土家传统天井院落的建筑特点和天井功用的论述,指出土家传统天井院落在立足于本土自然、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继承中国传统院落形式,创造了适应鄂西土家人生活习性的庭院文化,很好地解决了居住中的通风、采光、吸尘,排水、晾晒衣物、改善环境饲养家禽等问题,达到建筑与环境、民族文化与居住功用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传统庭院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5.
以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背景-民居特点-建造策略”为框架,利用类型学与形态学方法归纳传统民居的形态分布、平面形制、空间组合与材料运用4方面特点,结合鄂西南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传统民居在规划布局、空间营造以及在地材料3方面的绿色建造策略。通过深入挖掘与分析鄂西南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为当代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水井古建筑群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鄂西传统民居,其建筑具有典型的鄂西民居特征,也蕴含着深厚的建筑文化内涵。尝试从建筑文化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大水井古建筑群,提出其中蕴涵的聚落文化、和谐观念和礼乐教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鄂西南山区位于中国地质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段,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该区域的传统民居在与其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发展了自身的建筑特色。本文从地形适应性、气候适应性、文化适应性3个方面,对鄂西南山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适应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鄂西干栏民居空间形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鄂西干栏是中国民居建筑大系中一种独立形态。本文按照建筑空间理论框架,对鄂西干栏院民居建筑空间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吊脚楼作为鄂西土家族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本文从吊脚楼的乡土建筑生态艺术传承和山地建筑生态艺术传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挖掘出更多鄂西土家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价值,更好的传承吊脚楼建筑艺术的价值魅力。  相似文献   

10.
土掌房是哈尼族传统民居的原生形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具有留存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土掌房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意味着哈尼族民居及其文化正在逐步消逝,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基于对哈尼族及其民居文化的保护,M村针对土掌房进行了一户一方案的改造设计,通过修缮加固、原址翻建、整间留存等方式打造出安全稳固、经济适用、满意度高且兼具土掌文化的民居。以期为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传承、保护及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盛建荣  章玲 《华中建筑》2007,25(8):166-167
坐落在湖北省宣恩县武陵山北麓的彭家寨,至今保存有完整的吊脚楼群,是鄂西土家聚落的典型选址和典型的土家山寨.通过分析彭家寨建筑群在规划设计中所蕴藏的大量符合生态的理念和技术,让我们感到中华传统乡土建筑所体现的环境生态观是现代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吸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2.
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莉  吴凡 《华中建筑》2004,22(1):97-99
通过对鄂西大水井古建筑群的多方面考察,介绍了这一古建筑群的历史发展,组成分布和保护现状,分析了大水井古建筑群所独具的边缘文化特点,认为该古建筑群是土汉民族文化、巴楚地域文化和中古文化多元整合的产物,并提出了对该古建筑群进行积极性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彭家寨乡土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盛建荣  章玲 《华中建筑》2006,24(11):142-143
旖旎的田园风光、享誉中外的吊脚楼群、淳朴的民风民俗,极具特色的土家文化,构成了彭家察独具特色的;土旅游资源该文对彭家寨的乡土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地乡土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冯维波 《华中建筑》2014,(1):150-153
该文在分析探讨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营建理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聚落的空间特征:民居平面型制的多样化特征、依山傍水的山地特征、耕地至上的环农特征、群—序—拓扑结构的形态特征,主要存在自由散点式布局和集中簇群式布局两种聚落空间形态。最后分析了聚落空间的成因,认为渝东南土家族山地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只是在汉族传统院落民居的基础上,由于受到当地特殊地形条件的限制而进行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万敏  汪原  赵军 《华中建筑》2011,29(4):113-118
通过考察昆仑神话与武陵喀斯特地貌人居环境的联系,提出结合昆仑文化打造思南新城层级台地的构想;通过大尺度空间地理要素关系的分析,提出营造新城中轴线的依据;通过发掘思南与西兰卡普的联系,提出其形态美学对营造思南环境特色的意义;结合吊脚楼所具有的解放地表①还原公共意义,提出新城建筑的现代吊脚楼设想等。全文阐述了土家族特色的城市之自然与人文地理因素的发掘、提炼及其城市设计的理性演绎过程。  相似文献   

16.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巴东野三关是一个有着多种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古镇,其传统民居兼具土、汉特征,特色鲜明,是湖北省宝贵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野三关地处高山多雨地区,气候潮湿,年平均气温偏低,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自然衍化,该地区的传统民居在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特殊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防潮技术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本文旨在通过现场调研、测绘和文献查阅,探索野三关传统民居在防潮技术上的特殊技艺和生成原因,总结其对于鄂西南山地潮湿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的应对策略和存在价值,以期深化该地区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为实现国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冷热电联产系统(CCHP)是一种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用于建筑楼宇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为了研究适用于建筑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方案,结合一个工程样例,提出了三套发电功率不同的方案,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案之间的差别,并从年运行小时数,天然气价格,电价等方面评价了这些因素对于冷热电联产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发现,联产系统年运行小时数越多,其经济性越好,而选择合适的发电功率可以减小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冬晓  张斌 《城市建筑》2014,(8):372-373
本文以湘西土家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特征为研究对象,在对传统聚落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分析的基础之上,将土家族传统聚落布局分为散点式、线型以及组团式三种形式,探讨了土家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