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以永安吉山旅游区控制性规划为例,深入分析古村历史背景、村落布局、古建特征与开发现状,提出古村保护和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思路和规划理念。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历史遗产,广州从化地区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传统岭南风貌村落,其典型代表即是钟楼古村。通过实地走访探究了钟楼古村风貌特征,总结比较了3种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结合古村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其保护开发工作应由企业开发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模式,并提出了延续形态、保护重点的风貌保护策略,综合考虑、适度开发的利用策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优势策略,以推进钟楼古村的保护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3.
张文昌  李淑珍 《居业》2021,(10):77-78
近年来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备受学者关注,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户远离农村,古村建筑长期无人打理,只能逐渐消失,古村建筑的保护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古村落分布广泛,古村建筑材料老化严重,古村落的保护工作耗资巨大,急需社会主体的力量.虽然宅基地三权分置为社会主体参与古村建筑流转解决了法律障碍,但是古建筑流转中的核心问题仍然存在.基于此,解决古村建筑流转中的核心问题,摆脱古村建筑流转困境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秦岭南麓农耕古村百年来极具地域适应性与文化生命力,但现今古村面临由外而内逐步旅游化、特色聚落体系消逝化的严重问题。为避免秦岭南麓农耕古村千沟一面,文章对典型秦岭南麓农耕古村——瓦铺古村空间形成的时空背景进行梳理,挖掘空间生成的背后逻辑,进而对古村进行空间解析,提炼出古村河谷聚落、山腰聚落、山顶聚落的聚落体系,并依据古村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古村空间发展规律,提出了组团化主动式活态保护和聚落体系整体保护的精准保护策略,对于维持乡土地域多样性、探索秦岭南麓农耕古村在地性的保护策略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6,(2)
中匡古村大会力求打造一个超部门、多学科、跨行业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并围绕"古村+制度""古村+文旅""古村+公益""古村+众创"等主题展开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研讨。古村落的原住民、投资者和运营者都肩负着保护与传承、发展与建设的历史使命。保护与活化不仅仅是乡村"硬件"的修缮,还包括"软件"的重塑,它涉及乡村的方方面面。综述与会各方对古村保护与活化问题的多元化解析和回应,以期引发对乡村发展和建设模式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景德镇进坑古村的现状调查研究,分析进坑古村存在的问题,提出进坑古村的保护与旅游景观设计原则及方法策略,探讨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弥补景德镇进坑古村保护与发展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以诺邓古村为例,通过对特征空间、建筑空间和村落空间形态特征的解析诠释,探讨了山地型景观村落独特的空间形态特征,为现代城镇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古村开发保护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建材与装饰》2007,(7X):1-1
围绕文化名市建设,近年来肇庆市加大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利用力度,把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与乡镇建设规划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许多原来沉寂的古村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岭南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乡村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处理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古村落的当务之急。该文通过对钓源古村的实地调研和勘察测绘,综合分析了钓源古村的保护现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规划的框架,通过对保护层次的划分、建筑的分级保护措施和高度控制规划,以及道路与基础设施改善等方法对传统古村保护规划的编制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古村风貌、古村建筑、淳朴民风、民间艺术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庄河村的古村落保护成果,也从古村色彩的不协调、水系的缺少和不和谐的建筑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古村落保护提出了措施与建议,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保留传统生活韵味,关注古村色彩特征,继承村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古村落是美丽中国画卷中的璀璨明珠。婺源篁岭古村是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以“晒秋”景观著称,篁岭古村旅游开发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对村庄进行全面产权收购,从而保持了篁岭村落建筑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彻底实现了对村落建筑及风貌体系的规划和保护,实现了村民与企业利益的协调,构建了“篁岭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古村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浙江省永嘉县埭头村为例.从古村现状的解读、存在问题的分析、保护策略的制定及古村发展的探讨等方面浅析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民居荣誉在中华民居杂志社举办的"中华民居展评活动"中,苏州市吴中区陆巷村被评为"中华民居开发与保护示范村"。2015年12月11日,组委会成员、中华民居杂志社总经理陈燕,全国著名商业街专家、中华民居展评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韩健徽,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庄建东,吴中区常务副区长许振华及镇、村等领导,在陆巷村举行了授牌仪式。专家对陆巷古村民居的开发保护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对陆巷古村后期民  相似文献   

14.
正良户古村从二○○七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来,在保护和发展之路上已经走了十余年。这期间,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作为古村保护和开发的一分子,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处理好政府、投资人、村"两委"、村民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是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对古村落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适当的旅游开发一直是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以广东从化份田古村为例,从文化寻绎角度探索古村落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特点,在对差异化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提出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发展模式,以期推动古村振兴和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吉菁  林峰 《华中建筑》2015,(3):200-204
广西柳城县洛崖古村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深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洛崖古村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最大限度维持古村中心区现状,并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同时,结合洛崖村曾经的"知青"历史,在村内着力修补知青文化,还原一段"知青"记忆。研究洛崖古村,对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新农村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的"知青"文化探索,既有现实的村落复兴意义,又有学术研究价值,为中国农村留下一段红色记忆。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1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加速,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因其历史建筑、聚落形态等物质遗产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因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但由于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更新与乡村旅游开发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进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更新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更新急需探究的问题。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结合其独特的古村风貌、自然资源和风水格局,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村落更新与格局调整,延续生态风水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空间;通过村落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营造特色村落景观;通过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参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游线,以期将福溪村打造成一个历史保护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齐备的文化、生态、居住相互协调、融合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18.
赵志芳 《山西建筑》2007,33(15):45-46
为了对郭壁古村落进行科学有效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综合分析了古村传统文化及空间特色,确定了保护范围和保护对象,制定了保护管理条例,确保保护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并与郭壁古村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陈操  祝笋  张金海  王晓 《华中建筑》2023,(5):110-114
该文旨在研究保护类古村落人居环境改善与历史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首先,梳理、分析了保护类古村“中微历史环境”的保护原则;然后,依据取样法筛选了古村调查样本,对湖北代表性保护类古村落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保护类古村落“中微环境”更新中的历史风貌保护的对策:明确古村历史环境本体及其要素的概念、遵循分类保护的原则、制定相关技术规定、修改或补充相关法规。文中提出部分概念及原则,应该是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为相关法规修订提供部分技术支撑,利于遏制保护类古村“中微环境”历史风貌不断破坏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统村落保护的意义入手,通过实地调研并分析了高椅古村的过去与现在,总结发展过程中所遇问题。结合如今大力倡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背景,从整体规划思路、单体建筑提质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可持续性旅游开发等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性发展策略,唤起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对高椅古村的明天寄予了美好的期望。留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