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今教育信息化时代来临,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正深刻影响着我国高校建筑类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文章尝试在"生态建筑材料与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微课为平台,依托翻转课堂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从而解决了传统课堂存在的问题,推动了多元化教学在建筑理论类课程中的应用,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重新打造了新的课堂"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
柯烨珍 《河南建材》2021,(10):132-134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腾讯课堂+优慕课""雨课堂""BIM技术"教学模式,优化了该课程教学内容,创新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了课堂趣味性,进而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施工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对专业课、施工课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理论,探索出一符合建筑类专业课、施工课的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郑卉 《福建建材》2022,(8):116-118+15
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当代中职学生的学情及建筑给排水的课程特点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和实施的必要性,并总结了混合式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正确实施的措施、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对策,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培养出一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职人才。  相似文献   

5.
建筑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文章重点阐述了结合微课的建筑初步课程全新教学模式,提出将翻转课堂引入教学,实现专业知识的传递、内化和巩固。针对建筑初步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具体分析了微课在教学环节的辅助应用。实践证明,将微课引入课程辅助教学对于学生掌握新知识点,深刻理解知识内涵、拓展知识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技术新形势下的建筑构造课教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着国内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学专业教育对建筑技术课教学的要求日益提高。建筑构造是建筑技术在设计中的集中体现,但是,目前建筑构造课教学的效果与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并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整体水平造成影响。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建筑构造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罗鹏  李玲玲 《华中建筑》2008,26(10):229-236
该文就建筑学教学的主干课——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在教学时间、空间、目标、范畴、手段、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扩展的扩展式教学模式。使建筑设计教学从课堂上扩展到实践中,从建筑设计领域扩展到建筑科学领域,形成综合、整体、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建筑科学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21,(1):145-146
高职土建大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地基与基础"传统教学存在学生被动式接受、课时限制课程内容无法全部体现、学生课前预期效果不理想、成绩考核不够全面等诸多问题,构建学习通教学平台并选定部分班级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通过对实践结果的量化分析可知,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4)
为适应新时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引入现场教学模式、微课技术、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等,改变传统机械制图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了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2)
中职建筑类工民建专业课程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是测量课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培养方向,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在实践教学改革上的一些探索,对中职建筑类专业工程测量教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翔 《中外建筑》2011,(12):63-64
本文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教学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通过该教学实例,试图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教学的优势和技巧,力图用实例来开拓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应用,从而提高建筑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国内建筑市场的不断升温,各大高校争相开办建筑学专业,这些院校在建筑学的教学方面仍处于摸索阶段。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体课程,理清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教学框架与内容方法,认清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本文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动力不足等问题,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开展了建筑技术类课程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工作。对河北工业大学63名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所有建筑技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的单门课程成绩和学年课程模块成绩进行了统计,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建筑技术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的薄弱环节。基于教学现状,着重探讨了与课程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人文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笔者针对当前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紧密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建筑构造教学,根据在建筑构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思考,总结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建筑构造技术综合运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和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部分城乡规划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提出了适合城乡规划专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乡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被凸显,建筑学教育中基于城市视角的观念培养变得尤为必要。本文结合现状教学中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程相互独立设置所产生的问题,提出以文脉设计理念为主线将两者进行融合的教学新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筑与城市等环境的关系。新教学架构从价值观的树立、思维方式的调整、设计方法的加强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培养的重点,并对相应的教学方法实践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进行了短周期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效果。根据社会的新需求、学生的新特点,分析公共建筑设计课程课时缩短的现状和短周期教学改革的缘起,提出了培养逻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探索与建筑设计课程相匹配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教学组织。从任务解读、真实情境、教学手段、议题研究、概念生成、设计完善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2020年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二年级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短周期教学实践,并对建构主义下的短周期教学进行了反思。实践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进一步强化参与意识、自主意识、求异意识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建筑设计案例分析课具有图形资料多的特点,采用传统的以板书为主的教学手段教学信息量不够,教学效率低,且不够生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感观系统去领悟建筑,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基于Pow-erPoint软件及其他图片、视频播放软件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提供真实、多角度的建筑案例资料信息,让学生真正用五官去感受建筑,可弥补以板书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结合建筑设计案例分析课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经验,展开教学法研究,以期能够指导建筑设计类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项秉仁 《新建筑》2001,(6):14-16
人类社会已经踏入数字化时代,随着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和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依存关系的认识深化,建筑-人类生存,生产、经济和文化活动的容器,也应随着其包容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建筑设计领域,包括传统的思维、方法、技能、建筑的空间和形态构成,也在因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发展。传统的建筑学如何面向未来是需要思考的,从建筑设计学科的核心是建筑空间和形态构成的观点出发,提出对于进入了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对风景园林学科建筑设计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利刚 《风景园林》2014,(5):152-157
在当今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技术飞速发展,地域性得到广泛关注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建筑与景观的二分关系被打破,风景园林与建筑愈加密不可分,越来越多景观与建筑的一体化实践,需要跨越两者的藩篱进行深度整合。风景园林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由于课时较短,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必须加以精炼才能适应该专业需求。从当前建筑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整合设计建筑造型与景观造型的能力。围绕这一主线,提出相关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提出应在建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从场地/场所、功能/空间、结构、构造,材料、建筑技术这4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提出将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做为风景园林专业建筑设计课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