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9)
<正>多年来,我一直反复思考,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呢?教师的满堂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就像鹦鹉学舌一样。成功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学,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最终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一、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汉字形声字占得比重较大。我首先鼓励学生结合字的意思认识字的形旁,读准字的读音再读声旁,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形旁"和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2)
<正>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下面我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许多学生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教师上课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28)
<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装载知识的容器。作为教师,不仅仅要能够传授知识,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动脑、动口和动手,才能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真正的财富。课堂上,教师应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能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深入细致思考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达到让学生从"要我学"逐渐转变为"我要学"和"我爱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4)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而学习方法是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才能提高高中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素养。为此,本文主要从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方面来研究学习方法对化学成绩的影响。并加强对高中生化学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形成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课堂教学改革开始之初,传统的教学理念仍对"学讲计划"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效果有怀疑看法。随着"学讲计划"的付诸实施,充分认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1)
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堂革命"是新时期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师范学校开展"还课于生"的课堂教学改革,既是推进师范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自觉尝试。所谓"还课于生",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师"教"与师生同"学"高度统一融合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打造更高意义的"学本课堂"。为此,需要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掌握"以学谋教"的方法,重视"以学评教"的导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以及人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6)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管理过于集中的现象,把握好"收"与"放"的结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做到"收"中带"放"、"收""放"自如,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问题导学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习、合作探究来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积极的学习动机、主动进取的合作精神、思维能力的提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