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分别利用CPV矩阵和主成分分析两种方法来处理多组分分析中的电位滴定数据,同时测定了亚磷酸原料中磷酸与亚磷酸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准确和精密度均优于CPV矩阵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PVC/EVA共混体系中EVA品种、含量以及共混温度对共混物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少量的EVA即可提高PVC的韧性,其中PVC初级粒子的存在和准网络结构形态的形成是材料实现高韧性的关键.另外还对PVC/EVA共混物的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霞石又称霞石正长岩.其主要成分是硅铝酸钾钠,在欧美各国及日本,霞石被广泛应用塑料工业和涂料工业,以改善塑料和涂料的耐磨性、光学性和物理力学性能。本文研究了霞石作为填充改性材料的热稳定性,并研究了霞石填充PVC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霞石在大多数塑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热稳定性。聚氯乙烯/霞石复合材料具有均衡的物理力学性能,拉伸强度低于PVC,但抗冲性能,表面硬度高于PVC。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以SG-5型聚氯乙烯(PVC)树脂为基材,重质CaCO3和氯化聚乙烯(CPE)进行填充增韧性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重质CaCO3和CPE的质量份数分别为20.8时,填充增韧性PVC树脂所得硬聚氯乙烯(RPVC)复合的无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10.9kJ.m^-2,比纯RPVC提高了3.5倍多,拉伸强度与纯RPVC相比变化不大,综合性能较好,挤出的RPVC管材的性能达到或超过了QJ/CH02.03-9  相似文献   

5.
防静电半硬质PVC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导电炭黑、抗静电剂(SH—105)对半硬质PVC材料抗静电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导电炭黑、抗静电剂在PVC材料中的含量均有一个最佳范围。湿度对抗静电剂改性PVC材料的电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而温度对导电炭黑改性PVC材料的电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抗静电剂在PVC材料中具有迁移性,因此,这种材料不具有永久性防静电效果..此外,导电炭黑与抗静电剂并用时,对PVC材料的防静电性能能没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
PVA-PVC共混纤维即阻燃性优良的维氯纶.本文介绍其制备过程的特点,包括对PVC乳液的要求、PVA与PVC的共混纺丝、共混纤维的超分子结构和形态结构等.最后,介绍了维氯纶的2个主要特点─—染色性和阻燃性的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指出,维氯给的两相结构使其具有优良的染色性,维氯给的LOI值可达36%.  相似文献   

7.
用示含量热扫描(DSC)研究了羧酸酯稀土(CERES)对聚氯乙烯(PVC)的凝胶化过程.研究表明CERES有促进PVC凝胶化的作用。基于分于轨道理论推测了CERES与PVC大分子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力,探索了CERES促进PVC凝胶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PVC/EVA共混物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PVC/EVA共混体系中EVA品种、含量以及共混温度对共混物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少量的EVA即可提高PVC的韧性,其中PVC初级粒子的存在和准网络结构形诚和形成是材料实现高韧性的关键。另外还对PVC/EVA共混物的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子微镜(SEM).小角激光散射(SALS)和染色等方法.对聚醋酸乙烯酯(PVAC)与聚丙烯(PP)复合纤维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证明了PVAC与PP熔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时会产生分级效应.形成了以高粘度PP为芯,低粘度的PVAC为皮的皮芯结构的复合纤维。在体系中加入第三组分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其相容性增加.纤维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氯化聚乙烯(CPE)改性聚氯乙烯(PVC)体系的性能随组成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用电子显微镜(TEM.SEM)考察了共混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PVC与CPE相容性较好,共混体系在断裂过程中产生网丝结构。网丝结构与CPE用量密切相关。网丝结构是脆一韧转变后体系发生塑性变形的结果。是PVC基体韧性突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主元分析(PCA)算法仅适用于定常系统监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秩-1矩阵摄动的递归主元分析(RPCA)算法以适应实际工业过程的时变特性.RPCA算法首先对初始化样本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向量矩阵与特征值矩阵;然后在各时刻采用秩-1矩阵摄动算法对这两个矩阵递归更新并对其各向量与各元素排序,同时以累计方差百分比(CPV)为标准选取主元数目,从而显著降低了运算复杂度,节省了存储量.青霉素间歇发酵过程在线监测的仿真结果表明,RPCA算法大大降低了系统的误警率,并及时监测出过程中存在的故障.  相似文献   

12.
以乙醇胺和3-氨甲基吡啶为原料分别与甲醛和亚磷酸通过Manich反应合成了乙醇胺二甲叉磷酸和3-氨甲基吡啶二甲叉磷酸,并对乙醇胺二甲叉磷酸的合成条件进行了探讨研究,最终确定了其最佳合成条件:当乙醇胺:亚磷酸:甲醛=1∶2∶3.5(摩尔比),反应温度为100 ℃,回流时间为3h时,产品的收率(以乙醇胺计)为77.3%,以同样方法合成的3-氨甲基吡啶二甲叉磷酸的收率(以3-氨甲基吡啶计)为80.1%.产物通过红外光谱、31P-NMR谱、1H-NMR谱和元素分析方法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混合二羧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使极性强、电离常数非常接近的丁二酸,戊二酸和己二酸得到了完全分离,该方法与气相色谱法相比、样品有不需衍生化、分析速度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石油酸中环烷酸和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讨论了Cu2+、环烷酸和吡啶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酸中环烷酸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条件、干扰因素和计算方法并与酸碱滴定法、尿素络合重量法进行了比较。分光光度法测石油酸中环烷酸含量时比酸碱滴定法选择性好;分光光度法测石油酸中脂肪酸含量时比尿素络合重量法操作简单且精确度要高。在取样量为0.1g左右时本方法测石油酸中环烷酸相对标准误差不大于3%,测石油酸中脂肪酸时相对标准误差不大于4%;在加标量为样品中环烷酸含量的0.5~2倍左右时本方法测环烷酸含量的回收率为95%~99%。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合适酸强度,比表面积为175.284 3 m2.g-1,最可几孔径在5.99 nm,负载镧的WO3/Zr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用Hammett指示剂法、XRD、N2等温吸附/脱附、DTA等方法考察了负载稀土镧后对催化剂的酸强度、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La能均匀掺入WO3/ZrO2固体超强酸中,且适当加入稀土元素镧不但可以提高其酸强度,而且可以稳定结构、增加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16.
硫酸和氧化亚铁硫杆菌浸出低品位磷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硫酸和氧化亚铁硫杆菌(Af.f.)浸出低品位磷矿过程中初始pH值和底物成分对磷的浸出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1.50~3.50时,硫酸和Af.f.都能有效提高细菌培养液中磷的浸出率,且当pH值为2.00、培养底物为混合矿时,Af.f.浸出磷矿中磷的浸出率最大,达到9.50%.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基于局部保持投影(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LPP)的哈希用于图像检索造成图像表征力不强、检索效率低下的问题,融合LPP及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技术,提出一种随机旋转局部保持哈希的图像检索算法。首先对样本进行PCA降维,对PCA变换矩阵进行随机旋转形成PCA降维矩阵,将原始样本在降维矩阵上进行投影,得到PCA降维样本。为充分利用样本间的相似性结构,对PCA降维样本进行LPP映射,并引入随机矩阵对特征向量进行偏移构造最终编码投影矩阵。再将原始样本投影到编码投影矩阵,得到最终的降维样本;最后对其进行哈希编码,得到有效的二进制编码用于图像检索。算法充分考虑样本间的全局和局部相似性结构,体现了样本间所蕴含的局部和全局信息,把随机旋转应用于PCA降维矩阵,减少了编码之间的量化误差,提高了图像特征的识别能力。分别在3个人脸数据集上进行性能测试实验,并与相关方法进行比较,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草酸在四乙基氯化铵的乙腈溶液中有较好的电化学还原性能。通过研究草酸在乙腈中的电化学行为,获得了草酸电化学还原的最佳条件,并合成相应的产物乙醛酸。采用单扫伏安法对有机溶剂(乙腈、四氢呋喃)、季铵盐支持电解质(四乙基氯化铵、四甲基氯铵、四丁基溴化铵)、电极材料进行了优化,得出以下结论,乙腈溶剂中草酸的电还原,可用0.1mol/L四乙基氯化铵为支持电解质,铂为阴极,采用无薄膜电解槽,电解时间5h,草酸的转化率为98%。该法具有简单、方便、电解液不受污染等优点,对乙醛酸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不同电解时间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测定所得主要产物为乙醛酸。但是电解时,支持电解质四乙基氯化铵也发生了部分分解,生成了氯乙烷和乙胺,这还需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选择。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合成仲丁醇的新方法———杂多酸法,考察了不同原料在杂多酸溶液中吸收的情况,发现有一定量仲丁醇生成,同时通过实验比较,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  相似文献   

20.
氯乙酸水解生产羟基乙酸的中控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氯乙酸水解生产羟基乙酸的工艺过程中产生等物质量的氯化钠,采用莫尔法测定氯乙酸水解的产物氯化钠,并计算氯乙酸的水解转化率,从而选择和控制水解反应的条件.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该法是一种方便、快速、精确、经济的中控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