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面貌得以进一步改善,如何发挥村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价值日益被重视,如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黔西南州岜院村公共空间改造实例为切入点,在2019年"立村共生"乡村振兴探索计划的推动下,围绕"希望借点光,让村落变样",以"人—空间—社会"为出发点,对岜院村村委会前院、赵家湾篮球场两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通过实践与当地村民共同探究了村民参与设计建造过程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方案,为更好地激活乡村优势和改造乡村公共空间提供了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近年乡村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入已证实了乡村旅游成为了提升乡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但对乡村进行无效的旅游开发不仅会造成乡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村民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如何使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结合,避免低效用地、浪费资金和破坏风貌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旧关村为例,把旅游发展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前后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为线索,从村民和游客需求、用地功能、土地限制等方面阐述旅游对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对各类公共空间进行更新设计,以期得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考虑到居民对公共空间要求的提高,村镇往往选择公共建筑进行改造重塑,以实现村庄公共空间的有效活化及整村风貌的有机统一。以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海星村的乡村振兴为样本,深入研究乡村振兴建设,通过长达2年的跟踪研究,将村庄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作为导控和研究重点,贯彻"此时此地"的设计方针,借由公共建筑的"在地化重塑"策略挖掘乡村记忆、延续地域文化、活化公共空间、提升乡村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最具村民参与性的场所,体现着村民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文章通过梳理舟曲县南峪村建筑文化和公共空间现状,归纳公共空间类型和特征,为南峪村公共空间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始终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同时十九大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现今,农村空间老旧、村民活动空间的缺失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公共空间的建设可以很好地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满足村民对特色乡村的愿景.在荆楚村庄文化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特色公共空间设计,为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研究范例.本...  相似文献   

8.
乡村的地域特征、村民的生活习惯与城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开展,未来将有大量的城市居民在假期涌入乡村,乡村公共空间的风貌及功能如何定位是首要问题;另一方面,目前乡村的经济相对落后,乡村建设项目的投资、施工管理和工艺水平往往跟城市建设项目相去甚远,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苛刻的条件下如何营造趣味?本文简要介绍上海崇明团结村公共空间营造的项目背景以及设计师所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详细讲述针对该村公共空间特征的营造思考、方法和过程中的故事,最后反思此次乡村公共空间营造中发现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的乡村建设实践提供规避偏差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周龙娟 《园林》2022,(2):117-124
近些年乡村在环境整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特色难以彰显、村民归属感低、风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一个乡村的风貌是由在地的"物""事""人"共同构成,基于"在地性"的乡村风貌设计可以更好地彰显地域特色和满足村民需求,构建地方认同和达到情感共鸣。以上海市青浦区徐练村为例,提出"在地性"乡村风貌设计的三大策略:(1)通过保护生态本底、顺应自然肌理、体现美学价值进行在地环境修复;(2)通过物化文化要素、再现文脉情景、使用乡土材料进行在地文化重塑;(3)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公共空间、引导村民参与进行在地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0.
乡村公共空间既是村民开展公共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承载着乡村社会演进的记忆,其营建模式能否满足该地区村民的需求,关系村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以西安白鹿原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将"扎根理论"引入该研究领域,对村民关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展开质性分析,旨在构建村民主观"无意识"的需求理论模型。根据"扎根理论"的整体流程,笔者对该地区村民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三级编码分析,从而构建村民公共空间需求的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可以作为西安白鹿原地区现代乡村公共空间营建的必要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发展转型进一步加快,村民的空间行为内涵与模式出现新的发展特征。文章在分析杭州市三个典型乡村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转型期村民生活行为、生产行为与交互行为的新特征,以及对于乡村物质空间的影响作用,为乡村转型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苏州平望镇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重要节点,为提升村落环境,于2021年6月开展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该大赛架起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桥梁,激发大学生创新活力,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培养后备人才。文章结合参赛实践,从更新模式、村民意愿、建筑风貌、乡村景观等角度探究乡村空间“在地化”更新策略与方法。希望其思路和设计手法对今后我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就如何利用乡村节日节庆去活化岭南传统乡村公共空间价值,形成研究探讨。本文分别以岭南乡村现状、岭南乡村活化基础理论、岭南乡村节日节庆事象和岭南乡村公共空间特征为基础,为岭南乡村节日公共空间提供活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晓明 《华中建筑》2020,38(7):128-131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风貌的延续与塑造受到越来越多乡村建设者以及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客体认知视角为主导的乡村风貌塑造,忽视乡村地域及村民主体性特征,从而导致乡村风貌产生异化。该文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总结部分乡村风貌塑造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婺源三个乡村——延村、漳村以及汪口的风貌延续模式,分析延续模式主体性,对婺源乡村风貌延续模式进行总结。以期重新确立乡村风貌建设的主体主导性,助力乡村内生式振兴。  相似文献   

15.
村落公共空间自古以来就是村民日常社会生活、生产、交往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承载着生产与生活的主要功能,在村落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选取吐鲁番鄯善县吐峪沟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和实地调研,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建立公共空间模型,对现有的村落公共空间进行分类,并通过量化分析研究,探讨吐峪沟村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其影响关系,提出相应的空间活力重塑策略,尝试为类似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更新提供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乡村建设存在城市化、过渡建设等现象。以闽清县乡土景观建设为例,论述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以充分通过对乡土元素的融入,包含提取传统符号、开辟公共空间、优选在地材料等设计方法和建设手段,来改善乡村风貌、打造乡村特色、彰显乡村文化、提升乡村风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建的主要对象之一,也逐渐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目光。文章以北竹园村为例,叙述了古树、古泉眼、桥、宅前空间、街巷、河道空间、村委会内部以及卫生所等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通过问卷和面谈方式对于村民基本信息、活动特征、对现有空间满意度以及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目前公共空间的使用对象主要是老人,宅前空间的使用频率最高;超过一半的村民对于目前的公共空间表示不满意;不同年龄段对于公共空间有不同的需求。基于此,我们从围绕历史遗存,建立公共空间、结合自然特色,塑造滨水休闲、基于村民需求,细化生活空间三个方面提出更新策略,希望可以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幸福感,也为其他的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魏萍  蔺宝钢  张斌  刘涛 《中国园林》2024,40(6):91-96
:针对城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与村民需求不 匹配的现状,提出“两模型三层级”的乡村公共空间精准优化 方法。以西安周边乡村-车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SNA)构建车村公共空间双层网络模型,即:物质网络模型与 村民行为网络模型(两模型)。从“聚落-片区-单点”3个层级 (三层级)设计衡量公共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相关指标,并通过 双层网络模型指标的对比分析,精准定位车村公共空间需要优 化提升的要素。最后,基于“社会-空间”互动逻辑,以空间布 局形态与村民需求匹配为导向,从聚落布局优化、片区派系完 善、单点品质提升三方面提出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动力机制为主线,对建国后不同时期乡村公共空间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变迁的原因。经过研究认为,计划经济以来,乡村社会的变迁中国家力量呈现"全面渗透→退场→弱化→回归"的转向,乡村公共空间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异化",改革开放时期逐渐走向"复兴",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日趋"衰亡",新时期乡村建设中对村民需求的忽视以及乡村文化的丢失,导致乡村公共空间的"迷失"。最后,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的发展和建设备受关注。传统的营造模式已无法满足村庄对活力提升的需求,而乡村活力正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本文从"守护"与"添新"的辩证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乡村中物质与非物质活力构成要素的梳理,在"空间格局""人居环境""建筑风貌"和"功能结构"等层面提出了活力植入的策略,并以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振兴项目为例进行实践,探讨策略的实际可行性,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空间活力植入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