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2.
风水的有机自然观对新的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思想的可贵之处是把人看成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处于一个有机整体,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这种大地有机自然观,既是风水思想的核心.也是东方传统哲学的精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方社会,在遭受了工业革命所造成的环境灾难后,“重新发现”了中国风水关于整体有机自然观的价值,并将这一思想逐步纳入近现代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思想体系.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发挥.  相似文献   

3.
陈杰 《建筑技艺》2015,(2):80-91
<正>历史、传统和地方建筑受到当时的技术、材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被认为具有适应自然环境、尤其是适应地域气候的天性,这也是地方建筑与环境建立关联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由此形成的建筑环境构成传统居住生活的重要特征,并造就了相应的地方建筑文化。借鉴传统广州地处岭南亚热带地区,夏热冬暖,炎热多雨。针对这种"湿、热、风、雨"的气候特点,先民发展了一系列以遮阳、隔热、通风和理水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形成适应岭南气候、反映岭南文化的岭南建筑。  相似文献   

4.
建筑是将自然、人文、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产物。建筑总是生于所在的环境之中,并受到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传承历史、由表及里地展现着建筑的独特文化魅力。面对当今建筑千篇一律的形式,从王澍和贝聿铭两位建筑大师的建筑作品中,根据自然元素的利用、空间的处理和建筑材料等细节深入浅出地分析如何延续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建筑里。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的。建筑的被动式系统与主动式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后者需要借助设备和技术来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而被动式系统则是"顺势而为"地利用场地自然条件达到人们感到舒适的环境需求,天然地带有了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建筑属性。本文试图借助笔者一些设计案例的被动式节能措施的分析设计过程,结合我国传统建筑低技节能措施提出对绿色建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道法自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传统建筑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建筑如果具有生命力,它则应该反映今天这里的更为生动的人类状况,也因此建筑成为了人类受关注之处,变为本性更高的表达形式。所以,建筑基本上是人类文献中最伟大的记录,也是时代,地域和人的最忠实的记录。有机的建筑则是建筑师赋予了生命力的建筑。它会与自然一样地去创造,一切概念意味着与基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切的石料等材料取自天然材料,更考虑了使用者的需要和感情。  相似文献   

7.
从事建筑设计二十余年来,对建筑创作的认识一直是惑解交织的:如"历史或传统的文化价值对现在还有哪些影响"、"如何使建筑成为环境(城市或自然)的一部分"等。通过创作研究及实践,感触最深的是看到当代各种建筑文化思潮对现代建筑设计的深刻影响,在这里建筑艺术更多地表现为象征性、抽象性、隐喻性和建筑立面(表皮)的独立性特征;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现代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并且也会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这就使得研究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回顾历史,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历程,审视当下,我们清楚处理好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关系决定了现代建筑的理想未来。  相似文献   

8.
论筑造     
《Planning》2016,(3)
古人在建筑设计时,注意勘探周围的环境,对山川、河流、气候、地形、植被等,都要认真研究,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和谐。根据天时、地气不同,选择当地合适的材料,取之于自然,做到筑造而非生硬地建造。筑造是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规律,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缺一不可的。技术的提升弥补不了建筑艺术的缺失,只能丰富外在,建筑的气韵已荡然无存。西方建筑师越来越关注东方哲学也说明我们的传统精神不可摒弃,"归于自然"就是对过度改造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反思。尊重自然,继承传统、结合创新,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是我们对中国建筑该有的态度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筑造     
古人在建筑设计时,注意勘探周围的环境,对山川、河流、气候、地形、植被等,都要认真研究,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和谐。根据天时、地气不同,选择当地合适的材料,取之于自然,做到筑造而非生硬地建造。筑造是天人合一、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规律,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缺一不可的。技术的提升弥补不了建筑艺术的缺失,只能丰富外在,建筑的气韵已荡然无存。西方建筑师越来越关注东方哲学也说明我们的传统精神不可摒弃,"归于自然"就是对过度改造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反思。尊重自然,继承传统、结合创新,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是我们对中国建筑该有的态度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建筑依附环境而存在,巢居、穴居,发展到山居、屋宇建筑,建筑环境特征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从自然到高度的人工再造,天然要素越来越少。现代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建筑的高度聚集,城市建筑环境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使建筑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建设与自然的有机协调,人与生物的有机协调成为人们寻求的目标。作为人工干预下的建筑环境,不同于原始的自然,是再造自然。绿色建筑以不触动环境的生态平衡为目的,讲究"生态",即要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大功能,高效  相似文献   

11.
江南水网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率较高并呈现加速趋势,快速而不健康的城市化现状亟须改变传统的规划建设方式,构建一种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的"城市海绵"系统。绿色海绵园区的开发模式强调自然系统与人工建设的有机匹配,是对传统园区建设的优化升级;其本质是依托城市生态本底和各类城市河流、湖泊与滨水区等所构成的生态体系,结合城市绿地系统、水体景观、生态廊道、绿色建筑等系统的建设,优化地上地下水系统的平衡,致力于健康舒适与绿色生态人居环境的塑造,实现城市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江苏省绿色建筑博览园(国内首个以"绿色海绵""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全过程精细化的规划建设情况,阐述了江南水网密布地区绿色海绵园区开发的重要性、建设原则与目标、规划方法与决策路线,以及低影响开发的技术策略,以期为类似园区的绿色开发与运营维护提供理论与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兰 《云南建筑》2010,(1):39-41
建筑形象;由先进技术和材料合理地构成:和环境相适应,与生活空间有机结合:表现出与活动性质密切联系的性格。从而反映出社会的生活面貌与时代精神。换句话说,这样的建筑形象也就是美的。  相似文献   

13.
美国建筑师赖特在20世纪初提出了"有机建筑"的概念,提出建筑不应该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物,应当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将自然观渗透于建筑结构美学、内外空间、建筑材料与色彩搭配中,同时也彰显了东方大家老子的"道法自然"。在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严峻的环境下,有机建筑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太湖某酒店投标案例为例,阐述了在"有机建筑"理念的启迪下,在建筑的空间连续性、简洁与真实性、自然生态性等方面与太湖景观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与环境形成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4.
地域性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是对特定地方特定自然因素和特定文化因素的表达,体现了建筑与所处地域的必然联系.因而地域性也是人居环境设计中所要反映、表达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内容,构成人居环境地域性的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经济技术状况.  相似文献   

15.
1白族民居建筑的具体特征 白族民居建筑相当讲究,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依山而立或临水而居,与山水融于一体,构成了良好的自然居住建筑环境和群体村落.在建房平面规划布局上也有一定讲究,常见的有"一横式"、"一正两横式"、"三厢一照壁"、"四合院"等庭院式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房屋立面装饰上也常追求造型别致,典雅清秀,特别是门楼斗拱重叠,飞檐串角,造型精巧雅致,别具一格.其照壁也形式各异、各具特色,常有独立式和庭院式之分.饰面多用彩绘,门窗走廊均雕刻精细剔透.  相似文献   

16.
<正>有机——organic,笼统说来就是一种"内在联系",所谓"有机体"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总体属于局部,局部属于总体,就像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同样的,建筑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有机体。有机建筑理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赖特说有机建筑就是自然的建筑,自然界是有机的,建筑设计应该从自然中得到启示,使建筑成为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因此一个有机的空间一定是以自然界为基本和设计灵感来源,崇尚自然并赋予其生命。  相似文献   

17.
生态住宅     
《广东建材》2001,(3):27
生态住宅是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无废无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它将许多自然能源有机地导入住宅,使居住人在自然状态里可以相对注意选择连通自然的门径。目前“生态住宅”有文种:  相似文献   

18.
为繁荣建筑创作,克服千篇一律,在建筑形象的塑造上多下功夫是必要的。但是,建筑是生活空间与艺术形象的对立统一。建筑创作不能脱离建筑的美学特性。即: 建筑形象—— 由先进技术和材料合理地构成; 与环境相适应; 与生活空间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正>明心见性.禅茶一味.茶如其人.品味人生人是自然之子,生于自然并终归自然。与自然,气势相通,时时吐纳;调理阴阳,养精蓄锐;循环代谢,生息攸关。建筑,有为其人。其表,是人的第二肌肤,趋利避害,应对寒暑,与环境融合渗透;其里,它是人生的副本,生活的舞台,行为的导演,角色的道具,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载体。环境,建筑赖以存在的基石与母体。任何建筑都是环境的建筑,都根植与具体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之中。靠山则融入于山,涣水则光影相映,居于城市则是有机的细胞、组织与器官。以邻为伴,共同演奏着和谐的乐章。"植入""得体""交融""相拥""环境""消解""律动""契合""镶嵌""有机生长"……都是构成主旋律的音符和相互对话的语汇。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并巧妙地利用自然和环境资源,且给人类的居住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而居住新概念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建筑选址;二是绿色低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