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韬  任亮平  高宏宇 《规划师》2012,28(10):42-45
城市轨道站点周边区域作为城市建设的热点、公共活动的焦点,成为支撑现代城市运转的关键节点,其规划设计需整合土地、交通和空间等要素,以"一体化设计"思想贯穿始终。研究以北京M15号线顺义段沿线站点周边城市设计为例,分析顺义站现状问题及进行一体化设计的前提条件,从换乘系统一体化、城市空间立体化及城市功能复合化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城市设计,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控制,包括图则控制和扩初设计,实现顺义站周边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化,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价值与城市空间价值的综合效益,推动顺义站点周边区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尤其发达大城市有多条轨道交通线建成或在建,这为城市中心区站点周边建成空间环境的提档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然而,现有TOD理论指导下的城市建设主要还是聚焦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以及站点周边空间再开发等领域,对于轨道站点周边绿色化打造和人性空间营造有所忽视。以南京而言,鼓楼地铁站周边开发考虑了绿色化要素,但总体而言属于"浅绿色"特征。文章结合鼓楼地铁站周边调研,引入深绿型TOD理念,提出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深绿型TOD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公交站点的布局影响了整个公交系统的运行效率与服务品质。评价或优化站点布局的文献对公交服务的供需匹配程度的关注较少。基于此不足,综合使用了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来研究公交服务需求与供纟合的匹配程度,并以此为依据评价站点的布局情况。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的硏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研究区域內公交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匹配良好,公交站点的分布基本满足来自职住分布的需求。(2)局域上:部分公交站点的设置存在问题,对应区域存在供需失配现象,基于空间统计的方法表明,该失配现象在少部分站点所在区域相对更明显。本文中的方法可应用于公交站点布局实际案例的评估,亦可应用于相关站点布局优化方法的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5.
对于旅游城市来说,旅游景点与公交站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与形象。基于青岛城市概况,根据城市公交站点、旅游景点分布的兴趣点(POI)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的方法,以直观具象的方式呈现青岛旅游景点与公交站点的分布结构。对两者在空间上的耦合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旅游景点可达性角度出发,找出公交站点布局不合理的城市区域,以期为今后青岛公交站点和旅游景点的耦合布局提供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百度地图热力图所提供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建立空间使用强度指标来对上海市地铁10号线沿线各站周边的城市空间使用情况进行连续一周的跟踪分析,并通过对工作日和周末时段内各站点周边不同半径范围内数据的比较研究,指出了站点周边的空间使用强度在工作日时段和周末时段的差异特征、城区内站点对周边土地空间的影响范围,以及站点所在区位与其周边空间使用强度之间的关系。为大都市地铁站周边的用地规划和设施布局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动态数据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以日本山阳新干线沿线19个站点周边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站区开发的空间特征。首先分析站点对城市整体空间发展的影响规律,再具体分析站点周边用地规模与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所研究的站区基本超过40年的发展,站区形态趋于稳定,但发现各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形态差异较大,部分站点周边开发强度较大且功能较为集约。但仍有少部分站点地区在平面与竖向空间布局呈现不利的形态。最后把空间形态要素分为路网与平面布局两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山阳新干线的空间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形态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文含 《规划师》2009,25(12):58-62
轨道交通站点对周边土地开发具有吸引效应、空间分异效应和地价促进效应。基于二手数据资料,居住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构成可以参照相应的规范标准,开发强度的确定应遵循整体高密度土地使用、开发强度梯度递减的原则。基于传统居住区与轨道站点导向的居住区布局结构比较,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用地规划应强调“轨道站点接驳公交站点”与“社区中心-居住单元”的空间耦合,采用中心城区、郊区不同地域的站点地区用地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2.
借鉴国内外地铁综合体规划建设理论及实践经验,以沈阳地铁建设为契机,针对滂江街地铁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站城一体化的规划理念,对地铁站点周边双重空间尺度展开研究,提出明确站点类型、确定站点周边地区功能定位、优化站点地区开发模式、构建一体化空间体系、完善一体化交通换乘系统、打造融合型城市景观、创建协同规划与运营保障机制的地铁综合体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铁路交通快速发展,车站建筑协同交通、城市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促使车站综合体设计出现丰富的可能性。扬州南站设计探讨车站综合体多功能复合的空间组织方式,以景观环境为引力元素,用"两轴"衔接"景观三节点",提出了"分散式"群体空间的综合体布局概念,并建立"街坊院落"式的综合体空间组织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孙源祥  戚迪  李喆  房文博 《城市建筑》2023,(7):180-184+188
商业综合体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化和功能复合化,在城市中具有特殊的区位价值和高度整合的功能。如何充分发挥商业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的结构引导作用,打造绿色生态城市空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建筑周边人行感受为出发点,对商业综合体周边人行高度风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利用Butterfly软件,对不同商业综合体总体布局的各风环境指数进行了整理和比较,以研究不同布置模型下能否提供更佳的城市及人行风环境设计策略,从而提供对商业综合体建筑形态与建筑布局方向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下综合体伴随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进程正在迅速发展,地下综合体内的公共空间设计对城市生态化、集约化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城市地下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概念以及公共空间一体化的必要性,并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开放空间整合、文化意象协调、室内装修布置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进行系统化、以人为本的设计,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6.
<正>回想今年1月《建筑技艺》在上海举办的"我城·我想:城市综合体的未来"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与设计者解读了现代城市综合体在区域规划与交通、城市空间结构、功能混合、业态融合、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与实践,畅谈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的未来。那么,面对今天快速发展后亟待更加高效利用与开发的城市,城市综合体如何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如何在业态、空间上更加丰富?如何营造更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及提升其公共性?因此,本期专题从混合土地开发、政府政策鼓励、立体空间效率、公共活力营造、服务业态选择这5个方面,通过实例阐述不同研究与观点,以更进一步探讨城市综合体之于城市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规模的城市综合体建设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和扩散,积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向集约化、多中心模式转变。城市综合体复合了办公、居住、商业商务等多种功能,成为推动城市空间格局调整的有效动力。在城市综合体的规划建设中,要做好城市整体空间影响的论证工作,突出其凝聚核心的效应,应从功能用地与交通整合的角度进行城市综合体的规划设计,有效组织片区功能用地布局的协调发展,并着力引导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影响沿线土地利用形式、用地结构乃至城市空间布局,这既来自于轨道交通自身的影响,也受作用于城市政府对站点周边用地的规划引导.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控规对地铁站点周边用地的整体引导和分类引导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认为城市控规对站点周边用地布局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以建成区外围站点为主,站点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迅速发展,高铁及其站点周边地区规划成为研究热点。沪通铁路开辟了上海浦东新区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联络的新通道,也给站点周边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针对沪通铁路二期在浦东新区设立的外高桥站、曹路站、惠南站等主要站点,从交通区位、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产业结构等方面展开现状分析,梳理既有规划引导和限制条件,提出控制规模、提升密度、功能复合、紧凑布局、快速集散的开发思路与原则。借鉴"三圈层"空间模式,根据自身特质、周边发展需求、发展机遇等提出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对"驳接空间"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进而按照空间的层面、功能、形状、形态等各方面进行分类,再通过在各个城市的调研、统计、归纳出中国的地铁站点与上盖商业综合体驳接现状,并最终提出驳接空间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