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根据基础振动的特征,从刚体运动学的角度,分别建立了基础随机振动和正弦振动对精密离心机平均向心加速度影响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提出了减小基础振动影响的方法,即通过时间平均可减小随机振动和正弦振动的影响。平均时间延长有利于减小基础振动引入的误差。当平均时间为离心机旋转周期的整数倍时,可部分消除由离心机旋转引起的与转速同频的正弦振动的影响;由于相位差的影响,与离心机转速同频的正弦振动会引入一个系统误差项,该项误差不能通过平均的方式减小,相应的补偿方法还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采用仿真实验方法研究振动加速度对视觉识别的影响,建立振动加速度对于视觉识别效率(正确识别的反应时)的函数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加速度对视觉识别效率有显著影响,两者间的关系可用指数函数表示。实验结果为振动工况下屏显设备的减振设计提供了实验参数,并从人机关系角度提出一种新的减振思路。  相似文献   

3.
行走激励下楼盖振动加速度反应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320条实测中国人步行荷载曲线,由振型分解法计算了步行荷载作用下大跨混凝土楼盖竖向振动的10 s加速度均方根反应谱曲线。基于楼盖频率与振动幅值双控原则,对计算反应谱进行了拟合简化,提出了3~20 Hz频率范围的设计用楼盖均方根加速度响应计算表达式。进一步讨论了高阶振型、边界条件、计算跨度、行走步幅和阻尼比等要素对反应谱的影响,并给出了对应的修正方法。最后通过与已建大跨楼盖步行激励下实测加速度响应的比较,验证了所建议的反应谱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扭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一种把加速度传感器直接安装在转子上,在旋转坐标系下测量转子扭振的测量方法.简述其实现原理,设计利用单盘转子产生扭振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位移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方法可以测量小幅值的扭转振动,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在旋转状态下进行齿轮实验装置的测试,同样得到与已知故障特征一致的扭振信号.  相似文献   

5.
最大计权振级是我国环境振动控制中一个常见的评价指标,但是由于谱估计方法的频率分辨率无法达到振级计算的要求,因此使用不同计算方法可能导致计算振级之间的误差。为此,探讨最大计权振级的多种计算方法和其具体实现,并分析各方法的优劣。同时提出一套基于增量方法的快速高精度的最大计权振级的计算方法,该方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设备随机微振动环境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述高技术领域微振动环境评价指标的意义,介绍随机微振动环境的均方根速度评价指标,它不同于普通振动的位移与加速度,综合地描述了随机扰动的统计特性与中心频率效应。然后,按照不同振动敏感性与要求,将扰动环境划分为五类,给出相应的均方根速度上限及其频谱。最后,通过一个环境速度扰动的例子说明评价指标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轻型客车车身的有限元模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简要论述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基本理论,通过对某轻型客车车身的有限元建模及相应的模态分析计算,得到此车身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模态相比较,说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且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试验研究典型环境下的风管振动,测试气流流速对船舶风管路系统的振动激励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风管路内的气流速度对风管路的振动激励影响明显,发现其影响频率主要集中在200 Hz~630 Hz范围内,并在400 Hz附近达到峰值频率,在不同流速下获得不同的激励响应,对风管路系统减振设计有所帮助,通过试验表明双吊架结构的隔振方式能起到明显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一种含外部输入的ARX模型(Env-AR-ARX),提出了一种通过模型匹配的转子故障诊断方法。本文以航空发动机转子健康状态下的振动数据建立AR模型,模型的准确度是故障诊断的关键。为了提高模型的匹配度,在AR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模型残差和信号时变性的特点,对比讨论了AR模型, AR-ARX模型以及Env-AR-ARX模型,最终确定了最优的Env-AR-ARX模型。由于没有航空发动机转子的故障数据,本文对本特利转子的故障(碰摩、裂纹、双裂纹)振动信号建立AR模型,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确定信号是否存在故障以及故障类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应用于转子的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0.
基于频域内随机振动响应与载荷的关系,根据对结构控制点随机振动响应谱的预设,提出一种新的随机载荷谱简便识别方法。首先计算结构在白噪声载荷谱下,结构控制点处的响应功率谱,即系统的频响函数;然后将控制点的期望输出响应谱与控制点在白噪声载荷谱下的响应谱相比,进而得到相应的随机载荷谱。应用上述方法,借助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在设定控制点输出加速度响应谱为梯形谱的条件下,对某典型舱段结构进行基础加速度载荷谱逆向识别与正向检验,证明方法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车室低频噪声,建立车身结构有限元模型和声场有限元模型,并使用网格映射方法将结构-声场有限元模型耦合。建立发动机激励动力学模型和路面随机激励动力学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计算发动机悬置点激励力和悬架处激励力,并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到激励力的幅频特性。加载发动机激励力和悬架激励力,在Virtual.Lab中进行声学响应分析和板件声学贡献分析,预测车室噪声并确定声压贡献较大的板件。最后通过板件厚度参数优化,有效地降低测点声压。  相似文献   

12.
基于模态叠加原理推导车体模态贡献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某型地铁车体的模态贡献量。首先对车体进行静态台架模态试验,获得车体的响应数据并识别出车体的模态参数,然后计算出在不同激扰力频率下车体各阶模态对车体振动的贡献量。结果显示,当激励频率接近车体侧滚和一阶菱形固有频率时,侧滚和一阶菱形的模态贡献量最多,与实际情况吻合。其次,在两点、同侧、同相简谐激励工况下,车体侧滚和一阶菱形模态始终占主导地位,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准确预测车辆内部对发动机力矩输入的声学灵敏度(即P/T)对车辆前期NVH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详细的整车结构及声腔流体有限元模型,并推导流体-结构耦合有限元方程,进行P/T仿真计算,并在相同边界条件下进行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值在30 Hz~100 Hz有较好一致性,但在10 Hz~30 Hz低于试验值。通过对传递路径中的悬置隔振及动力总成刚体模态进行仿真与试验对比分析,发现悬置低频动刚度特性对P/T灵敏度有较大影响。根据悬置低频动刚度特性调整悬置动刚度,仿真计算与试验值在整个频带即0~100 Hz皆有较好的一致性。仿真与试验结果为车辆开发前期进行车内噪声水平控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悬架-车轮系统隔振参数选择的正确与否取决于系统振动信号周期性的好坏,而单纯用肉眼无法有效判别振动信号周期性的差别。用Grassberger-Procaccia(G-P)算法和小数据量法合理选择嵌入维数、延迟时间和序列平均周期等重要参数,并且在对数曲线图中准确划定无标度区,以得到比较客观的关联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结果表明:采用关联维和最大Lyapunov指数作为判据,可以对悬架-车轮系统振动信号作周期性甄别,从而更准确地评价汽车悬架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汽车企业对车辆质量要求的升级,噪声振动的控制技术备受重视,来自系统设计相关的噪声振动需要靠实车测试及计算机模拟的配合来解决。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共振就是一个这样的噪声振动问题,利用系统化步骤解决这个问题的优点是它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车辆,仿真模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技术。首先根据发动机到车桥整个动力系各单元部件的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阻尼来建振动力学模型,然后分析系统的自然频率、模态及频响,进行数模的开发过程与测试对比,这种方法对车辆性能优化问题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16.
以某车型车内噪声声压级为目标,以单一源求逆法辨识排气噪声体积加速度,并测试排气口到车内噪声目标点的声学传递函数。计算排气管口通过空气传递路径到车内噪声的贡献量,得知在发动机1730rpm附近排气噪声的2阶激励频率是车内噪声的主要贡献源,此时车内噪声主要是排气噪声过大引起的。增加车辆的吸隔音措施效果不明显,应优化排气管消声器以降低排气噪声。实验验证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以4种类型轿车在不同车速下匀速行驶时不同位置点采集到的车内噪声样本为评价对象,采用等级评分法对车内噪声声品质烦恼度进行主观评价试验,分析计算各噪声样本的心理声学客观参数;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匀速车内噪声主观评价烦恼度与心理声学客观参数间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路面和匀速工况下车内声品质烦恼度主要受低沉度和音调度两个心理声学客观参数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分析车辆悬挂与非悬挂质量动力学耦合机理,建立装备被动悬架的整车7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利用微分几何方法对该非线性模型受到随机路面激励时的垂向振动进行解耦分析。经过解耦的非线性系统成为独立的互不干扰的线性子系统,悬架簧上质量的振动不受路面激励的影响。进行解耦前后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解耦后的车身垂向加速度、车身俯仰角和侧倾角的振动幅值和频率大幅衰减,验证了解耦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涡声理论表明气流流动产生的噪声主要取决于声源项涡量与速度叉乘项的散度的强弱。基于涡声方程,通过分析汽车A柱附近流场中速度、涡矢量以及两者间夹角正弦值等物理量与气动噪声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影响A柱气动噪声的主要气动参数。研究表明,A柱区域气动噪声声压级与流场中速度和涡矢量的叉乘变化规律一致,进一步分析涡量、速度以及两者夹角正弦值等三个流场气动参量发现,三者中绕A柱轴向的涡量对噪声的贡献量最大。据此,通过在A柱上沿涡量方向加装扰流条可以有效控制A柱区域气动噪声;其中,增加16个扰流条的措施,可使前侧窗表面噪声最大降低4.2 dBA,对测点声压级的频谱分析表明该方法在较宽的频段内均有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20.
摘 要:为改善某汽车乘坐舒适性,采用滤波白噪声法建立四轮路面激励模型,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和达朗贝尔原理建立8自由度整车平顺性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实验。利用田口方法,综合考虑随机干扰因素与可控设计变量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设计正交表;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信噪比计算和方差分析,得到各随机干扰因素对汽车平顺性的影响规律与各可控设计变量对汽车平顺性的贡献率,优选出最佳参数组合。优化后,座椅垂向加速度均方根值在各工况下均明显减小,汽车的平顺性及其稳健性显著提高;操纵稳定性也有较小幅度的提升,验证了平顺性稳健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