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玻璃纤维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规划,我国“九五”期间,在机电、石油化工、汽车和建筑等工业领域都需要大量的玻璃钢制品,因此对玻璃钢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我国玻璃纤维总产量约为17万吨。建材工业规划提出,到2000年玻璃纤维总产量将达到22万吨,2010年60万吨;1997年我国玻璃钢工业总产量约为23万吨,到2000年预计可达30万吨,2010年为90万吨。具体情况如下:1增强型玻璃纤维的情况增强型玻璃纤维主要用于下列玻璃钢制品,其情况为:①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FRTh)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汽车、电机、电气、机械…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复合材料市场快速增长,亚洲尤其中国市场增长较快。2003~2008年中国年均增速为15%,印度为9.5%,而欧洲和北美年均增幅仅为4%。目前全球复合材料产量约为820万吨,其中中国达131.2万吨,约占16%。上年中国复合材料玻璃纤维产量为160万吨,其中115.5万吨用于玻璃钢(FRP)工业;不饱和聚酯树脂(UPR)产量为135万吨,其中68.8万吨用于玻璃钢领域,  相似文献   

3.
《塑料制造》2004,(7):62
我国环氧模塑料业起步较晚,从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生产,当时年产量仅几十吨。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主要用于微电子封装的我国环氧模塑料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时期,目前年产量已突破1万吨,占全球产量15万吨的7%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江苏乡镇玻璃纤维、玻璃钢工业,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在全国取得了发展优势。一九八二年,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一九八五年,全省乡镇玻璃纤维玻璃钢工业总产值达到了四亿多元。玻璃纤维总产量达到了1.3万吨,不饱和聚酯树脂达到了1.4万吨,玻璃钢产量达到了1.5万吨。涌  相似文献   

5.
国外玻璃钢用玻璃纤维的直径,五十年代时为9~10微米,后来发展为13~18微米,最近19~22微米的也已有采用。目前全世界玻纤产量中,粗纤维产量约占70%,并且手糊玻璃钢等用纤维的直径也多为13微米以上。其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以树脂为基材,玻璃纤维含量为50%左右的玻璃钢制品的成本。 我国玻纤工业建立以来,一直沿着细纱薄布的道路发展。对粗纱无纺(少纺)厚布缺少应用研究。因此我国粗纱厚布生产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6.
1993年我国增强用玻璃纤维的需求增长将因国家建材局在1992年召开的全国玻璃钢工业发展研讨会的东风,开创新的形势、新的局面。国家建材局王燕谋局长提出了我国玻璃钢工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方针;到2000年,我国玻璃钢产量要发展到30~40万吨。1992年,据中国玻璃钢工业协会提供的消息,全国玻璃钢产量达到了10万吨。按国家建材局提出的要求和我国目前的状况,任重道远,前景喜人,从1993年到1995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从1996年到2000年又是一个加速发展时期。我国玻璃钢产量将迎接翻两番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据法国《玻璃纤维与增强塑料》1978年第2、3期报道:据估计,1977年世界玻璃钢总产量达170万吨,比1976年增加10%,其中30万吨用于汽车工业。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在经济危机时期,玻璃钢的产量均有大  相似文献   

8.
玻璃纤维的最大用户是玻璃钢,在国外早已如此,我国近几年来也是这样了。目前,我国玻璃钢年产量已达3万吨以上,纤维用量占玻纤总产量的28%,这充分说明我国玻璃纤维应用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与发展。既然玻璃钢是玻纤的最大用户,那么玻纤工业为玻璃钢提供更好、更多的基材,就成为玻纤生产、科研的迫切任务之一了。本文将对这一方面的科研工作成果和今后发展意见提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1 前言 玻璃钢是以合成树脂为基体,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增强的复合材料,属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工业,是我国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83年至1993年的10年间玻璃钢的年产量增长4倍。近两年来,国内外玻璃钢行业更是呈现发展的势头。1994年全国年产量15万吨,产值40多亿元,发展玻璃纤维、玻璃钢是我国建材工业“靠新出强”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简称热塑性塑料玻璃钢)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比热固性玻璃钢问世更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世界上热塑性玻璃钢已占玻璃钢总产量的1/4以上,而且增长速度很快。近年来,即使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形势下,热塑性玻璃钢的市场仍然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6%。在2004年,热塑性塑料约消耗55万吨玻璃及合成纤维短切原丝,约占玻璃纤维增强材料总消耗量的25%,这种趋势还将持续增长多年。  相似文献   

11.
电子级玻璃纤维属于电绝缘玻璃纤维范畴。它是电绝缘玻璃纤维系列产品中的一支新秀。由于它的生产技术难度大、产品质量要求高,被视为电绝缘玻璃纤维中的高档产品。在1996年世界玻纤总产量的230万吨中,电子级玻璃纤维为31.5万吨,约占13%左右。随着世界玻...  相似文献   

12.
耐腐蚀玻璃钢渗漏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在国外,耐腐蚀玻璃钢是玻璃钢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产量一般占玻璃钢总产量的10~16%。例如1980年,美国耐腐蚀玻璃钢产量为113,000吨,占总产量14.89%;西欧16国产量为98000吨;占总产量的15.8%;日本产量为24570吨,占总产量的11.3%。而且各国耐腐蚀玻璃钢产量逐年在稳步向前发展,是一个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在国外,连续玻璃纤维的主要用户是玻璃钢工业,例如日本1973年连续玻璃纤维的总产量是73,338吨,用于玻璃钢工业的为57,792吨,占78.8%。今后,随着玻璃纤维增强橡胶、玻璃纤维增强水泥等新型复合材  相似文献   

14.
[据法国《玻璃纤维与增强塑料》1976年第4期报道]西欧八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1975年玻璃钢的产量有较大的降低,由1974年的39万吨,下降到30万吨,同期美国由60万吨减少到51。5万吨。现将1975年西欧八国的玻璃钢产量及各类应用统计和各种成型方法的比例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15.
1.欧洲市场 1990年欧洲共同体玻璃钢产量为96.4万吨,其中热固性玻璃钢产量80.2万吨,占总产量的83%。产量列前四位的国家是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其产量分别是22.4万吨、20.8万吨、18.1万吨和15万吨。 1991年欧洲玻璃钢产量稍有增长。市场的分布如下:运输(包括大型船舶)占27.4%,建筑14.5%,电器18%,工业用途18%,消费品10%,运动器材(包括赛艇)6.7%,军品及其他用途5.2%,汽车6%~7%。目前汽车用途的热固性和热塑性玻璃钢各占50%,今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氯碱工业是重要的基本化学工业,同时它又是一个产品产量大、耗能大的多耗能型的化学工业部门。1980年我国电解法烧碱产量达187万吨,耗电量约50多亿度,占总发电量的1.66%,约占化工用电量的20%左右;若加上蒸汽热能用量,估计氯碱工业每年所耗用能源数量折标煤约410~430万吨。辽宁省氯碱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1980年全省电解法烧碱产量为19.66万吨(其中隔膜碱15.61万吨,水银碱4.05万吨),耗电量约达5亿度,约占全省总耗电量的2%左右,每年耗电及蒸汽热能折标煤约41~43万吨。  相似文献   

17.
一、概述热熔胶是近10年来各种粘合剂中发展最迅速的一种。美国1964年热熔胶产量只有3600吨,1971年为4.5万吨,1974年达10万吨,每年增长20%左右,1976年世界总产量为25万吨。日本的热熔胶产量每年递增12—26%,1980年日本热熔胶产量约占粘合剂总产量(100万吨)的5%。  相似文献   

18.
“八五”期间,我国玻璃钢工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如1994年全国的玻璃钢产量为15万吨,居美国(137万吨/年)、欧共体(115万吨/年)、日本(40万吨/年)、法国和意大利之后,在全世界排名第六,亦居玻璃钢强国范围.第二是技术装备实力有了很大提高.至“八五”期末,国内已拥有机械化缠绕生产120条、拉挤生产线100条、RTM机组70台左右、喷射机260台左右、SMC生产线30多条、BMC生产线5条,以及其它  相似文献   

19.
我国酚醛树脂的生产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生产能力没有大的增长,基本保持在13万吨左右,产量略有下降。因为其装置的开工率相对较低,仅为48%。但进口量却有较大增长,1991年进口0.864万吨,1993年达到3.7万吨。我国酚醛树脂的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市场尚有一定的缺口。如何提高其产品质量,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是当务之急。预计到2000年,我国酚醛树脂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吨,其中用于模塑料8万多吨,用于涂料行业约7万吨,用于粘合剂约6万吨,而目前年生产能力仅为13万吨。急需建设具有经济规模的生产装置来代替…  相似文献   

20.
梁诚 《中国橡胶》2007,23(24):7-10
2006年,全球橡胶助剂产量约为82万吨左右,中国橡胶助剂产量约为33万吨左右,约占全球产量的40%左右。随着中国橡胶助剂产能和产量迅猛发展,国际竞争力逐渐增强,世界橡胶助剂界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国外一些中小型橡胶助剂生产企业被迫关闭生产装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