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南黄海中部海底表层沉积物饱和烃及生物标志物测试分析,研究了沉积物饱和烃及生物标志物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物源判识。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正构烷烃系列有3种碳数分布模式:后峰型、双峰型和中间型。各地化指标说明沉积中有机质是混源输入的结果,以陆源高等植物贡献为主。沉积有机质是在海相缺氧的还原条件下沉积的。甾、萜烷中地质构型的化合物丰度高,反映了有机质低熟-成熟特征,推测研究区海底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受人文活动或工业污染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南黄海盆地中部的南黄海中部隆起,沉积了较厚的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地层,在生成及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构造特征复杂。针对该地区中-古生界地质属性、断裂发育及构造演化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解释,结合区域钻井等资料,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隆起存在八个地震反射界面和五套地震层序,海相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上、中、下三大构造层,其中上构造层变形复杂,逆冲叠瓦状断裂发育,中、下构造层变形较弱,以宽缓的褶皱构造为主。中部隆起主要发育有逆冲断裂、正断裂和反转断裂,在平面上呈NE,NW和近EW向展布。最后综合中部隆起区域地质资料,探讨了研究区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中部隆起火成岩体识别及其分布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隆起是南黄海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与勘探程度低。根据南黄海中部隆起及其周边火成岩岩石物理性质,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结合区域磁力资料,并根据火成岩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平行板状地震反射特征、穿层板状地震反射特征、丘状地震反射特征、蘑菇状地震反射特征及火山机构地震反射特征等5种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南黄海中部隆起火成岩体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最终认为中部隆起火成岩体较发育,其分布与区域深大断裂有着密切关系,主要分布在中部隆起的中部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7,27(3):69-69
“南黄海11/34区块目标性油气地球化学调查”是今年4月26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美国丹文能源公司(中国)共同签署的合作项目,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美国丹文能源公司(中国)开展南黄海11/34招标区块内特定目标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预定钻井海域油气渗漏特征,分析区域海底浅表地球化学场和深部油气特征的对应关系,判别油气藏的圈闭性,为进一步的井位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维荧光光谱的油气指示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三维荧光图谱具有\"指纹图\"的特征。通过对井中岩屑样品及近地表土壤样品的三维荧光分析,不仅可以指示油气的运移、聚集,而且可以有效地指示油气层的存在及其油气属性,是对于已钻井油气层重新认识(老井油气复查)的有效方法,同时可据其推断下覆圈闭的含油气性质,是地面化探指示油气属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海底油气渗漏的声学探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查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调查区内与海底油气渗漏有关的海底浅表层声学特征,分析天然气渗漏与构造的关系,为下一步地球化学取样站位的选择和油气勘探提供参考,采用全覆盖侧扫声纳和高分辨率地震方法首次对调查区的海底油气渗漏现象进行了调查.在镶嵌处理后的侧扫声纳图像上,呈条带状散布的强反射斑块为麻坑和海底圆丘地貌.在地震剖面上可见由于气体聚集产生的振幅增强、柱状扰动、气窗及空白反射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接近或直达海底的断层为油气渗漏提供了通道和气源,海底浅表层气体的聚集和渗漏是深部地层中孔隙流体向上运移的结果,且调查区海底目前仍处于微渗漏阶段.图7参10  相似文献   

7.
姚刚  陈华  王家林  姜雨 《海洋石油》2016,36(4):21-26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是目前勘探的重点领域。然而由于勘探程度较低,无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二维地震资料品质不佳,严重影响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因此,中、古生代地层的分布情况和厚度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文以研究区现有的重、磁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地震解释成果及周边钻井资料,对南黄海中部隆起古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行反演和解释,形成了该区域的典型构造剖面、主要地质界面深度图和上、下古生界厚度图。同时,通过与苏北盆地进行对比分析,依据重磁异常的特征,对中部隆起区重磁异常进行分类和解释,找出有利勘探区与重磁异常特征的对应关系,最终以此为依据,提出重磁异常低的区域,古生界厚度大,是南黄海中部隆起区的有利勘探区带,为该区域勘探目标优选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是中国近海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文章主要采用地质类比方法,从常规的石油地质综合分析入手,通过对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的综合研究,结合已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发育多套有油气潜力的生储盖组合,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石油地质条件;该盆地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其中遭受构造运动破坏比较弱的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和勿南沙隆起是潜在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顶空烃类气体以顶空甲烷(WC1)为主,除去3个WC1特高值样品后,余下样品WC1总体体积分数偏低并显示单峰分布,峰值为19.46μl/L。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甲烷(AC1)、乙烷(AC2)和丙烷(AC3)的频率分布图揭示了其频率分布特征。AC1频率分布显示明显的双峰特征,一个峰值为160μl/kg,另一个峰值为650μl/kg,而AC2和AC3频率分布显示单峰分布特征,峰值分别为3.5μl/kg和1.8μl/kg。AC1与重烃气体AC2+之间显示弱的正相关,而重烃气体AC2和AC3之间则显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南黄海中部海底沉积物AC1与重烃气体AC2和AC3具有不同演化特征。海底沉积物烃类气体组合、湿度比、乙烷/乙烯比值,以及甲烷碳同位素组成指示,顶空烃类气体属于典型生物成因类型,而酸解烃类气体则属于热成因类型。顶空烃类气体的高值区与海底浅层气的分布区对应,而酸解烃类气体的异常区则主要受构造控制,可能代表了深部油气沿构造交接部位向海底表面渗漏的产物,预示着在南黄海中部区,特别是酸解烃类气体异常区的深部可能有油气存在。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中部隆起区发育巨厚的中、古生代海相地层,油气勘探前景良好。针对中部隆起浅部存在强屏蔽层、多次波干扰严重、中古生代地质构造复杂等不利地震地质条件,引进上下源宽线地震采集新技术,采用低频大容量气枪震源、上下源组合激发方式增强地震波场穿透能力,拓宽地震数据频带,并配合双缆宽线地震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覆盖次数,压制各种干扰信息。实践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反射成像品质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6):549-553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致多种储集体、生油岩互相叠置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构造上产生了如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圈闭类型。深凹中泰州组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带和砂质岩运载层等,自深凹向上、向南、向斜坡运移,形成岩性、背斜、断鼻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凹陷自成一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平面上含油气圈闭沿千里岩断裂带和斜坡枢纽带呈串珠状展布,是南黄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2.
南黄海盆地一直未能取得商业性油气发现,为了能在南五凹取得勘探突破,对重处理的高精度地震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研究发现,南五凹中南部发育有大型横向背斜,进一步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表明,其形成机制主要受控于南部边界断层在空间上的几何形态变化。这些横向褶皱分布于南五凹深洼区,具有充足的油源供应,其上覆的戴南组能够形成多套有效储盖组合,边界断层及其上盘伴生的次级断层能够作为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最终有可能形成规模可观的油气富集单元,具有重要的勘探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是识别烃类气体异常、成因类型和成熟度的重要地球化学标志。酸解烃类气体组合与碳同位素组成同标准模式相比较表明,研究区海底沉积物酸解烃类气体不是来自表层现代海底沉积物生物成因气体,而是来自深部埋藏有机质,可能主要是海洋源岩受热形成的气体,具有少量陆源有机质的贡献。这些烃类气体可能代表了深部圈闭和源岩中烃娄向上渗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油气充注是勘探成败的主要地质因素,油气充注定量分析是勘探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与盆地数值模拟法的对比可知,利用汇聚单元分析法进行油气充注定量分析克服了盆地数值模拟法的不足.通过圈闭的油气汇聚单元把圈闭和烃源岩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虑了多种地质因素研究的不确定性,突出了研究圈闭的油气充注量及其发生概率,以适应勘探生产的需求,对目标评价和勘探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南黄海盆地诸城北部凹陷A圈闭为例,利用汇聚单元法进行了圈闭的油气充注定量分析,并得出了诸城A圈闭的烃类充注以油为主且充注风险较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北黄海盆地253个站位的顶空轻烃数据分析,对该盆地中东部地区的含油气特征进行了讨论。该区轻烃指标为非均匀-严重非均匀地化场,与其他含油气盆地相比,研究区属中等强度的地球化学场。高值主要分布在东部坳陷和中西部隆起区,经过数据预处理和趋势分析,东部坳陷区表现为CH4和C2H6以上重烃的高背景和高强度异常,中部坳陷为低背景和中等强度异常。综合油气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部坳陷含油气特征明显优于中部坳陷。轻烃CH4指标在研究区西南部受到沉积环境的一定影响,但其他区域异常反映了油气渗漏特征。趋势异常主要分布在构造边界断层位置,反映了烃类气体沿裂隙通道运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凹是一个大中型的中、新生代沉积凹陷,经过四十余年的油气勘探,至今仍无商业油气发现,仅发现诸城1-2一个含油气构造。北凹的油气勘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是否发育优质烃源岩、烃源岩能否生烃、油气是否运移至储层是关系到北凹油气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在对北凹主要烃源岩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技术,对北凹油气成藏特征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北凹存在白垩系泰二段主力烃源岩,为中深湖相,生烃指标较好,分布面积较大,且现今已经成熟并排烃,生烃中心位于ZC-A井区。油气通过断裂发生垂向运移,已充注至始新统戴南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结果及显微测温结果均表明戴南组至少存在两期油充注,第一期发生在35 Ma左右,第二期为现今。  相似文献   

17.
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结构分析及油气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区域地质与地球物理两方面的资料,运用盆地分析方法,研究表明南华北盆地中部凹陷自晚侏罗世以来,演化历经了走滑—拗陷—断陷—坳陷原型的序列叠加过程,与区域大地构造环境演变一致;并指出南华北盆地的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的双重控制。其自身结构特征及后期构造变化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勘探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在陆上苏北盆地发现多个中古生界气田,但在其东侧的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一直没有获得勘探突破。为了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利用2Dmove软件对研究区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分析,恢复了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总结出了有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三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一次生烃,而中西部可能存在二次生烃;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所有圈闭的最终定型期,同时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破坏时期;综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的三叠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海洋石油》2014,(1):10
<正>近日,由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代表中石化,参加国土资源部组织的油气勘探权出让竞标,经过竞争申请、方案修改、优化区块、竞标答辩等环节,顺利中标南黄海苏北盆地东部中区块,为中石化首次获得南黄海约3 500 km~2的海洋油气勘探权。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作为中石化唯一海域油气勘探承担单位,多年来一直积极进行海域选区评价,申请登记有利探区,破解海域勘探区块少、勘探难度大的困局。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自2007年就跟踪研究南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裂后热沉降量大小与油气资源贫富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为探究这一现象潜在的成因机制,探讨沉积盆地深部热地质作用与油气富集分布的相关性,以磁异常反演的居里面深度作为沉积盆地深部热状态一级约束,建立其与干酪根裂解的油气生成反应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并以苏北—南黄海盆地为例证,揭示了沉积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生烃与深部热状态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该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沉积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生烃过程,可为油气成藏规律与资源潜力评价提供研究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