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电子鼻的劣质食用油检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尝试通过电子鼻来鉴别食用植物油的质量.以不同质量的大豆油为样品,进行电子鼻检测,同时进行电导率检测和酸值、过氧化值的测定,并研究电导率和酸值、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与电子鼻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电子鼻对不同油样的响应值不一样,可以检测到油质量的变化,而且检测结果与其他两种方法高度一致,因此可尝试用电子鼻技术作为检测食用油质量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2.
电子鼻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气味检测技术之一,可应用于目前以食品安全为背景下的粮食储藏品质评价、农畜产品新鲜度检测和酒类鉴别等研究领域,属于食品工业中无损检测方法。针对国内外电子鼻技术在谷物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全文综述了电子鼻的起源、构成、气体传感器阵列和模式识别分析方法等内容,重点介绍从1997年至今,国内外利用电子鼻在谷物检测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及有关研究结论。最后提出电子鼻的广阔应用前景,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应用PCR技术检测不同来源食用油中鸡、牛源成分,探讨PCR技术在食用油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可行性。结果发现:食用油5和6的鸡源成分检测为阴性,食用油4和5的牛源成分检测为阴性,但在食用油1、2、3中的鸡、牛源成分检测均为阳性,食用油4的鸡源成分检测为阳性,食用油6的牛源成分检测为阳性,表明PCR技术在食用油中动物源性成分检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食用油高温煎炸后的指纹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建立快速检测食用油高温煎炸后功能基团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红外吸收检测发现,油脂加热氧化形成了醛类、酮类吸收峰部分谱区面积发生变化。利用电子鼻检测发现:食用油品加热温度低于150℃成分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超过150℃时,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连续加热超过3h也出现同样的效果。因此,利用红外光谱和电子鼻技术均能鉴别出食用油在高温油炸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电子鼻在烟草分析测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电子鼻的发展历史、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特别是电子鼻在烟草分析测试中的应用;提出了电子鼻在烟草分析检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展望电子鼻及其在烟草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电子鼻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仿生技术,在工业和农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样品处理简单、检测速度快、识别效果好、实时、无损的优点。由于电子鼻具有满足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要求等优点,电子鼻系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研究之中。本文介绍了电子鼻的发展史和一些常见的电子鼻型号,其中典型的有PEN3型和FOX4000等。分析了电子鼻系统的组成构造,介绍了电子鼻系统的工作原理。其中重点阐述了电子鼻技术在水果与蔬菜中的研究与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电子鼻在对区分果蔬的不同类型与品种、合理地制定与调整果蔬的贮藏时间和条件以及鉴别与评价果蔬品质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帮助。最后,主要针对电子鼻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从多个方面对电子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张桂云  谢建华  杨伟强 《食品与机械》2023,39(4):211-216,240
研究简要介绍了电子鼻的工作原理,包括气体传感阵列和信号处理两个关键要素;综述了电子鼻在食用油、乳制品、饮料、肉类、香料等多种食品中掺假鉴别和品质分析方面的应用;阐明了电子鼻在食品掺假鉴定的使用方法和分析原理;剖析了电子鼻在该领域应用的成功案例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电子鼻技术原理及模式识别方法的概述,综述了电子鼻检测技术在白酒成品中的应用与发展,并对白酒与国外相近酒品的品牌、品质、香型及酒龄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白酒的快速鉴别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食用油氧化快速判别分析,以市场上常见的食用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氧化处理,根据国标中过氧化值和酸值划分为氧化油与未氧化油并作为模型样品和验证样品,采用电子鼻技术测定食用油气味,同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analysis,LDA)方法对不同氧化程度的食用油进行判别,并建立油脂氧化的快速判别模型。同时将检测判别结果与国标规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 种方法建立模型判别正确率均为100%,CA、PCA和LDA模型验证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5.8%、98.9%和100%,说明基于电子鼻技术的食用油氧化判别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电子鼻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杜锋  雷鸣 《食品科学》2003,24(5):161-163
本文对比分析了电子鼻在构造上模仿动物和人的嗅觉特征,研究了电子鼻的识别原理。探讨了电子鼻在食品感官质量评价、等级判定、类别识别、成份检测、贮藏保鲜、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人工智能、数据融合等技术在电子鼻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介绍了生物技术、超细粉碎技术、挤压膨化技术、微波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化技术、冷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食品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干燥技术在甘薯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干燥技术包括热风干燥技术、油炸膨化干燥技术及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等在甘薯加工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目前甘薯干燥加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甘薯干燥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对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干燥技术,如变温压差膨化干燥、微波干燥、红外干燥以及联合干燥技术在未来甘薯干燥加工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花生油加工和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花生油传统加工工艺提升、花生油加工新技术、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花生油掺假鉴定技术和油脂抗氧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花生油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加工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加快新型非织造材料的发展和应用,从成网技术和加固技术两个领域概述国内外非织造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对未来的非织造行业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首先,在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干法成网技术、湿法成网技术、纺丝直接成网技术、针刺加固技术和水刺加固技术等5个方面综述非织造技术的最新进展;其次,在新兴战略性非织造产业发展的需求下,对今后10年内及30年内非织造材料的成网技术和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提出应该继续加强非织造产业的技术研发工作的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转杯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杯纺技术是新型自由端纺纱技术中最成熟、发展最快的一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转杯纺纱技术性能得以快速发展。文章介绍了国内外转杯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转杯纺在棉纺生产中的应用优势,并提出了对我国发展转杯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新技术在调味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调味品工业中的生物技术、膜技术、电磁技术、微胶囊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各项技术在实际生产总的可行性评价。并提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加快中国调味品工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综述了当前国内外食品加工的高新技术,详细介绍了微波技术、微胶囊技术、超高压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真空冷冻干燥等技术,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局限性,提高了对于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认识。该文主要综述了研究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方法,传统可培养技术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各种方法,主要包括磷脂脂肪酸技术(PLFA)、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基因克隆文库技术、高通量测序(HTS)技术以及组学技术,以及近年来传统可培养技术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在大曲中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应用研究进展,对深入研究大曲发酵过程中真菌多样性构成及变化规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稻米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当今稻米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开发稻米可追溯体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从产地判别关键技术(指纹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多元素分析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可追溯体系关键技术(信息识别技术、信息编码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两方面归纳总结了稻米可追溯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稻米可追溯体系发展趋势,同时新技术也将继续应用于可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广微流体纺丝技术,综述了国内外微流体纺丝技术的制备机制及其在制备荧光杂化微纤维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将微流体纺丝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熔融纺丝技术以及气喷纺丝技术在成形机制与工艺参数、纤维形貌(竹节状纤维、Janus 纤维)与结构特征等方面做了比较,为微流体纺丝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介绍了用微流体纺丝技术纺制的荧光微纤维在荧光编码、光学传感和多信号分析等材料领域的应用,并对微流体纺丝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