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精炼过程对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发现在碱炼、脱色工段反式脂肪酸含量没明显变化,而在脱臭工段反式脂肪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表明精炼时脱臭是产生反式脂肪酸主要阶段;同时比较脱臭温度,脱臭塔结构,脱臭时间对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形成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工业化降低大豆油反式脂肪酸可行性工艺。  相似文献   

2.
设计了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反应器,在低温(30-75 ℃)、常压和低电流密度下实施大豆油氢化反应,反应以稀甲酸钠溶液作为介质,通过电化学方法使甲酸根离子再生并作为电化学氢化反应媒质。考察电化学氢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机械搅拌强度、EDDAB量和溶液组成对氢化油脂脂肪酸组成、碘值、反式脂肪酸含量、异构化指数和氢化反应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法制备氢化大豆油的最适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 ℃,机械搅拌强度850 r/min,3.0 g EDDAB /100 g油,溶液组成0.3 g/g,在此条件下获得碘值为82.73 g I2/100 g油,TFAs含量为13.3%,酸值为0.15 mg KOH/g油,过氧化值为0.070 g/100 g油的氢化大豆油产品。与传统气体氢化工艺相比,当完成相同程度氢化时,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可使反式脂肪酸含量减少71%。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精炼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TFA)的含量,对现有的脱臭塔进行局部改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TFA生产调控试验。试验表明:精炼大豆油TFA的含量可控制在1.0%以内,而且符合国标一级大豆油的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氢化制备低反式脂肪酸大豆油脂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gilent112-88A7 HP-88毛细管色谱柱的气相色谱和Avatar 370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相结合的方法,对质子转移膜式电化学氢化制备的低反式脂肪酸的大豆油脂进行分析,其中气相色谱法中各脂肪酸的检出限为3.2~11.4μg/mL,相对标准偏差为0.30%~1.45%,试验表明两种方法对反式脂肪酸的定量结果一致;经过6 h的电化学氢化反应,当氢化大豆油脂的碘价由原料油的130.04 g I2/100 g下降到88.86g I2/100 g时,亚麻酸9c,12c,15cC18∶3质量分数由6.84%下降到0.28%,硬脂酸C18∶0质量分数由4.36%上升到10.44%,产品中反式脂肪酸质量分数为8.62%,主要是7.15%的9tC18∶1,0.74%的9t,12tC18∶2和0.36%的9t,12t,15tC18∶3。  相似文献   

5.
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了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色谱柱温对反式脂肪酸分离效率的影响.最佳色谱条件为:H2压力60 kPa,空气压力50 kPa,柱前压220 kPa,程序升温120℃保留3 min、8℃/min升温至175℃保留28min、3 ℃/min升温至215℃保留20min,进样口温度260℃,检测器温度260℃.方法最小检测量≤5.50μg/mL,线性范围为饱和脂肪酸(18:0,20:0)8.0×10-3~5.4×10-1 mg/mL,不饱和脂肪酸(9t-18:1、9t 12t-18:2、9c-18:1、9c 12c-18:2)1.66×10-2~1.06 mg/mL(R2>0.993),相对标准偏差为0.28%~0.93%,t检验结果无显著差异(α=0.05).  相似文献   

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的反式脂肪酸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宋志华  单良  王兴国 《中国油脂》2006,31(12):37-40
采用CP—Sil88强极性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对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的顺、反异构和位置异构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和氢化大豆油中主要顺、反式脂肪酸实现了很好地分离,各种位置异构的反式脂肪酸也实现了较好地分离。采用归一化法对各种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精炼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为总脂肪酸含量的3.45%,以△9c,12t—C18:2、△9t,12c—C18:2和△9c,12c,15t—C18:3、△9t,12c,15c—C18:3 4种形式为主;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为总脂肪酸含量的38.73%,以△9t—C18:1、△10t—C18:1、△11t—C18:1 3种形式为主的反式十八碳单烯酸(t—C18:1)占反式脂肪酸总量的90.81%。  相似文献   

7.
活性白土在单色光条件下对大豆油脱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活性白土添加量为0.5%条件下,以VIS-450光与活性白土协同作用对大豆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采用响应面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脱色条件为:电流强度21.3A,温度78.8℃,时间18.7 min,搅拌速度80r/min,得到大豆油的脱色率为97.8%.并且脱色后的油脂油色稳定,放置时间长,不易返色.  相似文献   

8.
利用太赫兹(THz)光谱技术对氢化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TFAs)进行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将氢化大豆油的THz时域谱变换为频域谱,利用光学参数计算出折射率谱和吸收谱。为了研究氢化大豆油中TFAs在太赫兹波段的吸收特性,选择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RB3LYP和6-311G (d, p)基组对氢化大豆油中的几种主要的反式油酸和反式亚油酸进行几何构型优化及振动频率计算,为氢化大豆油中TFAs的组成和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LS-SVR建立氢化大豆油中TFAs含量的预测模型,并与PLS和SVR模型比较,结果表明LS-SVR效果最佳, RMSEP为0.3246, R2为0.9792,RSD为3.81%,能够满足实际检测需求。采用PSO算法对LS-SVR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并与GS和GA优化方法比较,选择出最佳参数组合。优化后的LS-SVR模型的RMSEP为0.0763,R2为0.9989,RSD为0.90%,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本研究为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实现氢化大豆油中TFAs的快速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食品工业科技》2013,(05):200-203
以活性白土添加量为0.5%条件下,以VIS-450光与活性白土协同作用对大豆油进行脱色,以脱色率为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并采用响应面的方法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脱色条件为:电流强度21.3A,温度78.8℃,时间18.7min,搅拌速度80r/min,得到大豆油的脱色率为97.8%。并且脱色后的油脂油色稳定,放置时间长,不易返色。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花生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和脱臭时间对花生油中反式油酸含量的影响很小;脱臭温度对花生油中反式亚油酸含量影响显著,脱臭时间对其影响的显著性次之;在脱臭温度255℃以下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下花生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缓慢,相对含量低;在脱臭温度255℃以上和脱臭时间40 min以上花生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形成速度快,相对含量高,其最高含量为4.081%。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氢化油的大量使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逐渐显现。过量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诱导血栓形成,还能干扰脂肪酸代谢,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和智力发育。近年来,公众对反式脂肪酸的担忧越来越强。本文综述了反式脂肪酸的产生、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反式脂肪酸有两个来源,天然存在和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其危害主要来自油脂氢化、精炼及煎炸过程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因此,本文提出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控制反式脂肪酸:(1)寻找氢化油的替代品:酯交换油脂、酯化产品、油凝胶、棕榈油分提物等;(2)采用油脂提取新技术:水酶法提油、冷榨提油、超临界萃取提油等;(3)减少煎炸。旨在从源头把关,从根本上消除反式脂肪酸可能引起的健康隐患。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我国居民常用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运用Crystal Ball软件对食用植物油样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暴露水平和暴露影响因子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的平均值为1.81E-4kg/d;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敏感性最强,占99.3%,拉平时间为负值,表明它对反式脂肪酸日均暴露量起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棕榈油作油炸油,油炸表面涂抹蜂蜜水的鸡腿,研究棕榈油连续使用时间对鸡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并测定棕榈油的酸价和羰基值,探究其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棕榈油作油炸用油,油炸后鸡肉中所含的主要反式脂肪酸为C18∶1 9t;棕榈油使用2~10 h,鸡肉中总反式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棕榈油酸价在油炸过程中一直符合食用油煎炸过程中卫生标准;而羰基值在160℃下使用10 h时达到54.66 meq/kg,超过国标规定的最大限量,180℃下使用8 h即将超标,而200℃时已经超标。因此,以棕榈油进行油炸加工鸡肉时,应选择160℃左右的加工温度,并控制棕榈油使用时间不超过10 h。   相似文献   

14.
油脂加工减控反式脂肪酸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介反式脂肪酸性质、来源、分类、对人体健康主要危害及世界各国管理规定,分析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生成机理、途径及影响其生成工艺技术参数,重点综述阻断或减少油脂加工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生成途径与方法,并提出减控反式脂肪酸生成技术研究、反式脂肪酸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B/T 22110-2008为检测方法,对我国市场上销售的主要食用植物油(调和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十八碳类反式脂肪酸有6种检出,同一油种具有相同种类的反式脂肪酸,各种类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具有同步性,并呈显著性相关,各类反式脂肪酸在产生时具有相同的异构几率;当一种食用植物油的某类反式脂肪酸总含量接近或超过相应脂肪酸组成含量时,这份油样肯定不是单一品种的油样;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植物油的精炼过程,尤其是脱臭过程;我国存在因为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过高而影响健康的情况,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部门应对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机理也各不相同。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代谢过程中生成与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反式结构的脂肪酸。反刍动物体内的反式脂肪酸是由氢化细菌-丁酸弧菌酶促氢化作用下形成。植物油氢化工艺中,在金属催化剂参与下产生反式异构体。在高温烹调条件下,发现反式脂肪酸含量不断增加,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推导(能量计算)与试验验证相结合,发现在150°或更高的温度下油酸发生异构化生成反式油酸。  相似文献   

17.
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宣传中存在的问题,从氢化油、植物黄油等产品的定义和发展历史出发,释义了反式脂肪酸,阐述了反式脂肪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并初步评估了我国民众反式脂肪酸摄入情况,旨在开展对反式脂肪酸安全问题的科学理性讨论,普及和提高公众对反式脂肪酸问题的科学理性认识,指导食品消费和生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两种Prieat镍催化刺在大豆油氢化过程中对固脂和反式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908型催化荆适合油脂的选择性氢化,而9910型则适合植物油的极度氢化。详细探讨了9908型催化刺在不同氢化温度、氢气压力以及催化荆浓度下对氢化油固体脂肪含量以及反式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氢化反应的异构化影响较大,氢气压力和催化剂浓度对异构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