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美的青瓷是南宋龙泉瓷,南宋龙泉青瓷的最大特点是简洁素朴。倡导简洁素朴的自然美,是我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思想理念。龙泉青瓷常以简洁造型、纯净的瓷釉体现简洁素朴之美。好的青瓷都能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简洁舒适之感,能在朴素自然、质朴无华中体现“简洁素朴”之美。文章结合作者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从造型、瓷釉几个方面阐述龙泉青瓷的简洁素朴之美,对青瓷创作及其研究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江,古称越国.越窑是中国青瓷的发祥地,浙江龙泉是中国著名的青瓷之都.这里介绍几件越窑和龙泉窑青瓷,使大家更直观地了解越窑青瓷和龙泉窑青瓷的美.  相似文献   

3.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青瓷创作贵在心创.言为心之声,瓷为心之镜.本文以传统以及现当代美学理论和创作理论为基础,以青瓷艺术作品为依据,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阐述了以心为眼的青瓷创作艺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以心为眼做青瓷,形象新颖思路宽;以心为眼做青瓷,角度独特器物香;以心为限做青瓷,灵气充盈韵味长"的三个观点,对青瓷创作和青瓷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季友泉 《江苏陶瓷》2023,(6):16-17+19
龙泉青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龙泉青瓷之日用瓷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面临了一系列的困境。文章阐述了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概况、目前龙泉青瓷的主要分布情况,以及龙泉青瓷的艺术价值和多元功能,分析了龙泉青瓷之日用瓷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困境,并以此提出了促进龙泉青瓷传承与创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古代龙泉青瓷的装饰风格独特,具体表现有:(一)无纹而饰的釉色之美;(二)片纹雅饰之美;(三)刀法如笔意,布局通画理。当代龙泉青瓷艺人传承传统青瓷的独特装饰风格,创新发展了更加丰富的青瓷装饰技法,而且更加强调发挥龙泉青瓷的厚釉类玉品质优势,把龙泉青瓷人造美玉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6.
青瓷作品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青瓷作品创新,应该凝聚人类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然而,当前的现状并不理想,青瓷人需要抓住艺术特色,研究市场,突出文化艺术底蕴,对青瓷作品进行精细、精致的艺术创作,让青瓷艺术绽放出灿烂的艺术之花。文章从龙泉青瓷的现状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青瓷艺术创作中亟待注意的问题,对青瓷研究及其创作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青瓷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从东汉到北宋,越窑烧制了千年,从北宋至2000年,又消失了千年。天青色等烟雨,越窑青瓷,还在等什么?越窑青瓷青瓷为瓷器之祖,越窑是青瓷之宗。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早在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已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作品以光素为主,也有划花、刻花、堆贴和镂空的纹饰。常见的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晚唐五代时期诞生越窑青瓷极品工  相似文献   

8.
龙泉青瓷传统器型以其独特风格和文化魅力历经时光淘洗,依旧明艳闪亮,熠熠生辉。青瓷传统器始终以其时代独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屹立于时代浪潮的潮头,以其自然的形态、生命的意蕴和精神的追求,体现自然万物生气、彰显天地之美,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杰作。文章从青瓷传统器物造型寄托人们的时代情感、传统器物造型传达着人们的生命情调两个方面阐述青瓷传统器之美及其创作理念。对青瓷文化研究、青瓷审美艺术探索均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龙泉青瓷是玉质瓷器的典型代表,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如玉一样的效果,在青釉的烧成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本文就龙泉青瓷釉质美的五个方面典型特征作简略的阐述。晶莹润泽显玉韵,细腻柔和若天然,洁净无暇超凡俗,通透含蓄展神奇,宁心定志驱烦意。龙泉青瓷晶莹玉润,是其纯洁真诚之德。龙泉青瓷细腻柔和是和善友好之德。龙泉青瓷洁净无暇是其廉洁无私之德,龙泉青瓷通透含蓄是其包容大肚之德。宁心定志是其明智守志之德。龙泉青瓷恬淡自然、文雅高贵、气度非凡,青碧其情,翠璧其句。这些美好品性都暗合了中国人苦苦追寻的内在精神需要,也体现了中国人内涵蕴藉,纯厚智慧的美学追寻,包容着中国人复杂的人文情怀、家国抱负和品德操守。  相似文献   

10.
青瓷集金木水火土之精华,当代人也可以赋予龙泉青瓷品德化、人格化的内涵。文章从龙泉青瓷是高尚品德情操的象征,是清纯廉洁品格的象征两个角度阐述龙泉青瓷哲学上、美学意义上的含义。认为龙泉青瓷象征品德情操的伦理观和道德观,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现实意义,这对龙泉青瓷美学和文化意蕴研究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瓷如玉、温润、含蓄、典雅。玉的品质文质彬彬,非常符合中国人做人的标准,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有“尚青崇玉”的风尚。正是由于国人爱玉,所以老祖宗才发明了青瓷,以此来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青瓷之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非常吻合玉的品质,加之青瓷烧造“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2.
青瓷晶莹滴翠的釉色,赏心悦目,独具神韵。本文从青瓷釉色的定义与形成,青瓷釉色的选择与保持,青瓷釉色的美学意蕴等角度深入阐析了青瓷釉色之美及其审美感受。指出了青瓷釉色是青山绿水的背影,是千古春色的记忆,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古代青瓷的釉色还是古人生活的拷贝,是古工艺人的活化石与追求;青瓷釉色充满着神幻斑斓的美学意蕴。其素雅、恬淡、纯洁的特龟,凝聚了儒家、道家、禅宗的思想精髓,从而体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  相似文献   

13.
宜兴青瓷     
正宜兴青瓷,始于西周,盛于两晋,直至宋元,渐衰中断,它是中国青瓷的先驱之一。坐落在丁蜀镇汤渡的西晋小窑墩青瓷古龙窑遗址,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六十年代初,宜兴陶瓷界复烧青瓷,使中国青瓷宜兴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宜兴青瓷在复兴之路上绽放出迷人风采,在国际上誉为"东方蓝宝石,精美的碧玉器"。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赞美:"阳羡青瓷驾越州"。  相似文献   

14.
龙泉窑区古代烧制陶瓷的历史悠久,远古至唐代的龙泉窑青瓷其审美发展,造型由古朴单纯转向端庄象形,装饰日臻完美。五代两宋元明时期龙泉青瓷之审美发展,四朝为朝廷烧制青瓷,以朝廷高标准严要求烧制青瓷,促进了龙泉青瓷审美艺术的代代发展。文章结合历史史料和时代发展的历史进行研讨,较好地阐述了龙泉窑青瓷审美艺术的发展,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和审美艺术研究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五千年璀璨的中华历史文化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瓷器更是其中流传海内外的卓越创造。作为瓷器中的重要一员,龙泉青瓷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岁月长河熠熠生辉。龙泉青瓷取之于人生,释之于常理,在人性与自然之间达到圆融中和,实现均衡之美。青瓷造型繁多,釉色出众,尤以纹片闻名,有不加装饰的简约之美,也有画龙点睛装饰的点睛之美。龙泉青瓷丰富的造型变化,是与其艺术化装饰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16.
正龙泉青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以瓷质细腻、色泽青翠晶莹、造型端庄浑朴著称于世,曾长期居于世界瓷器之巅。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龙泉青瓷的产业化发展自不在话下。龙泉青瓷小镇位于浙江丽水龙泉市上蛘镇,因当地具有良好的产业文化基础和老工业基地旅游资源,青瓷小镇在2011年诞生。6年过去,青瓷小镇在产业转型、产品创意、小镇提升等许多方面融入了"青瓷元素",吸引了近百家青瓷企业、传统手工  相似文献   

17.
正青瓷,是因在坯体表面敷有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的青色釉而得名,其呈色是由釉中所含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所致。具有脂玉般莹润而微微带透明质感的青色,是青瓷的显著特点。这种色与质的独特融合难能可贵,其明净、温润、淡雅之美,几近自然之美玉。这是青瓷的共性,不同产地的青瓷风格也有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是不可复制的地方资源与特定的人文背景相结合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艺术与生产实践逐步成熟的文化格调,宜兴青瓷也是如此。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特色1.1."宜兴窑"青瓷的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8.
龙泉青瓷之艺术审美中,有诸多社会性、文化性、艺术性的理念。因其纷繁复杂,有必要从更高层面上予以深入探讨。文章结合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和艺术审美创作,以详实的论证阐述了龙泉青瓷艺术审美中的生命意识和诗性追求。对青瓷创作人和艺术审美研究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陶瓷史研究中,国内外诸多陶瓷学者都把越窑放在十分重要的突出地位,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学者,比如日本学者就将浙江青瓷称作"大越窑"。长期以来,越窑被认为"诸窑之冠"地位神圣不可动摇,越窑一叶障目的现象不可忽视。笔者试图选择从横向维度"关于越窑是‘青瓷之源’的观点及其质疑"和纵向维度"越窑只是代表浙江青瓷其一个时代其产品的特色与文化,浙江青瓷文化是多元文化"进行探讨、研究和分析,从而重新审视并端正"越窑"在浙江青瓷中的地位,辨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瑛 《中国陶瓷》2023,(2):70-74
宋代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熏陶着时人的审美观,形成了“韵”美学范畴。青瓷堪称宋韵之典范,本文以摆线设计的数学依据为切入点,并以经典器型为例,探讨宋代青瓷器型的摆线之美。研究结果表明:宋代青瓷的摆线轮廓与仿生造型融合,表现出形体、空间、材质的节奏美,表达青瓷平淡、含蓄、自然和典雅的审美意境。可谓,形而下的摆线之美,却潜藏着形而上之“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