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考察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OCT2)和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基因多态性与婴幼儿万古霉素稳态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91例万古霉素治疗的婴幼儿患者血样,酶免疫放大分析法测定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基因分型。比较OCT2 G808T(rs316019)和MDR1 C3435T(rs1045642)不同基因型对万古霉素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91例患者中,谷浓度达到10~20 μg/mL的比例为16.5%;5~<10 μg/mL和10~20 μg/mL浓度范围万古霉素的临床有效率(88%,93.3%)显著高于5 μg/mL以下浓度(44%)(P<0.05),同时5~<10 μg/mL和10~20 μg/mL浓度范围万古霉素的临床有效率相近。OCT2 G808T纯合突变型(TT)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10.15±2.35) μg/mL和谷浓度/剂量比(0.98±0.27) μg·mL-1·mg-1·kg均显著高于野生型(GG)患者(6.92±2.83) μg/mL和(0.59±0.22) μg·mL-1·mg-1·kg(P<0.05);同时,TT型患者临床有效率(100%)明显高于GG型(73.2%)(P<0.05);而MDR1 C3435T突变型和野生型患者的万古霉素谷浓度、谷浓度/剂量比及临床疗效相近(P>0.05)。结论: OCT2 G808T基因突变可能与婴幼儿患者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及临床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2.
江慧  苗苗  徐文科 《金属学报》2019,24(2):188-191
目的: 研究ABCB1基因多态性对地高辛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2月接受地高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分析技术对患者进行ABCB13435C/T和2677T/G基因分型。所有患者采用地高辛0.125 mg/d的给药方案,连续服用5 d后,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地高辛血清谷浓度。比较ABCB13435C/T和2677T/G不同基因型患者地高辛血清浓度的差异。结果: 纳入93例患者,ABCB13435C/T和2677T/G基因突变率分别为38.17%和28.49%,且男女之间基因分布频率未见明显差异。与3435CC/CT和2677TT/TG基因型患者比较,3435TT和2677GG型地高辛血清浓度明显升高(P<0.001)。结论: ABCB1基因多态性可影响地高辛血清浓度,但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和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MTRR)基因多态性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影响。方法:搜集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对患者MTHFR 677C/T和MTRR 66A/G基因多态进行分型。21例患者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浓度。分析MTHFR 677C/T和MTRR 66A/G基因多态性分布,并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Hcy浓度的差异。结果:MTHFR 677C/T和MTRR 66A/G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42.57%和26.01%,且男女之间基因分布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21例患者Hcy血清平均浓度为(16.04±4.34) μmol/L,其中<15 μmol/L患者8例(38.10%),≥15 μmol/L患者13例(61.90%)。MTHFR不同基因型患者Hcy血清浓度分别为TT(18.91±5.34)μmol/L、CT(14.38±1.84)μmol/L和CC(13.58±2.86)μmol/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TRR不同基因型患者血清Hcy浓度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HFR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血清Hcy的浓度,可考虑结合患者MTHFR基因分型进行个体化叶酸增补,该结论后续会扩大临床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符祥俊  黄莉  郭丽  林良沫 《金属学报》2021,26(7):775-781
目的:探讨以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最低抑菌浓度(MIC)作为万古霉素监测靶目标在我院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以确诊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患者万古霉素的血药谷浓度(Ct),借助药代动力学软件Java PK for Desktop(JPKD)采用贝叶斯计算方法计算万古霉素药时AUC,并计算AUC24h/MIC的值(假设MIC=1 mg/L)。比较不同Ct范围内AUC24h/MIC的达标率,分析AUC24h/MIC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以AUC24h/MIC作为靶目标对患者抗感染疗效和肾毒性的临床意义。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t与AUC24h/MIC有较好的相关性,当Ct为10~15 μg/mL时,其中仅38.89%的患者AUC24h/MIC达到400~600,当Ct为15~20 μg/mL时,则有88.89%患者其AUC24h/MIC达标。万古霉素抗感染疗效与患者是否入住ICU显著相关,而与AUC24h/MIC无显著相关性。以Ct>20 μg/mL或者AUC24h/MIC>600评估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假设MIC=1 mg/L时建议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致严重感染患者维持Ct在15~20 μg/mL,有88.89%概率其AUC24h/MIC可达到400~600。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万古霉素,建议推广MIC的规范化检测。  相似文献   

5.
吴懿  方芳  陈瑛  樊军卫 《金属学报》2021,26(6):631-639
目的:回顾性分析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策略下,供受体CYP3A5 rs776746基因分型对肝移植术后早期他克莫司谷浓度的影响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5年1月到2019年3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肝移植患者125例,临床资料包括术后28天的临床药理学参数、肝功能以及随访新发糖尿病(new onset diabetes mellitus, NODM)情况。应用定量PCR技术对供体和受体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3A5(CYP3A5)基因rs776746位点进行分型。结果:术后第一周他克莫司谷浓度中位数(median trough concentration, Ctmed)、谷浓度最大值(maximum trough concentration, Ctmax)分别为(8.3±7.0)ng/mL、(11.2±12.9)ng/mL。供体和受体联合CYP3A5基因分型可将患者分为4个亚组:供体和受体均为AA/AG组、供体AA/AG+受体GG组、供体GG+受体AA/AG组、供体GG+受体GG组。各亚组患者术后第一周Ctmed、Ctmax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接收者操作特征(ROC)分析显示Ctmax可预测NODM,曲线下面积(AUC)为0.716 8(P=0.000 5),最佳诊断阈值浓度为14.4 ng/mL;而Ctmed对NODM没有预测价值(P=0.193 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max异常过高(大于等于14.4 ng/mL,OR:17.796,P=0.014)和术前血糖水平(OR:5.076,P=0.043)、术前总胆固醇水平(OR:3.752,P=0.022)、术后激素治疗(OR:12.846,P=0.015)为NO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供受体CYP3A5基因型对Ctmax有显著影响,四个亚组肝移植术后早期Ctmax大于等于14.4 ng/mL患者分别为14.70%(5/34)、33.33%(12/36)、61.11%(11/18)、78.57(22/28),四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 1)。结论:TDM结合供受体CYP3A5 rs776746基因分型指导肝移植患者个体化用药有助于减少Ctmax异常过高和NODM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Cp50)。方法:选择21例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年龄20~55岁,ASA Ⅰ或Ⅱ级。麻醉采用非插管静脉麻醉,麻醉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当血浆靶浓度和效应室靶浓度达平衡时方可宫腔镜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前5 min静脉缓慢注射酒石酸布托啡诺20 μg/kg。监测麻醉不同时点的麻醉深度及不良反应。采用序贯法确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Cp),第1例患者丙泊酚血浆Cp设为2.5 μg/mL,手术中发生体动时为阳性,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否则采用低一级浓度,浓度的比值为1∶1,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阳性和阴性组。用序贯法公式计算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及其95%CI。结果:复合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及其95%CI为2.23(2.12~2.34)μg/mL。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合20 μg/kg布托啡诺时丙泊酚抑制宫腔镜手术患者体动的Cp50为2.23 μg/mL,为宫腔镜手术麻醉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大麻素受体1基因(cannabinoid receptor 1,CNR1)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CNR1基因遗传变异对利拉鲁肽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从2016年3月到2018年12月收集确诊为早期2型糖尿病的患者23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16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另外,收集患者外周血及部分新鲜外周血标本分别用来进行CNR1基因标记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分型及CNR1基因mRNA的表达测定。CNR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其他变量的关联分析通过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进行。不同基因型患者的CNR1基因mRNA表达通过非参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230例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均可以进行疗效评价,治疗16周后的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HbA1c指标均下降明显,且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NR1基因多态性分析方面,只发现rs1049353位点的临床意义。rs1049353位点在纳入研究的糖尿病患者中的分布频率为:GG型188例(81.7%),GA型39例(17.0%),AA型3例(1.3%),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为0.10,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P=0.551)。由于AA基因型患者相对较少,后期分析将GA和AA基因型患者合并为一组。疗效分析方面,其中GA/AA基因型患者的BMI指数平均下降了(3.4±0.9)kg/m2,FPG指标平均下降了(5.1±0.9)mmol/L,HbA1c平均下降了(2.7±0.5)%,而GG基因型患者的BMI指数平均下降了(3.0±1.5)kg/m2,FPG指标平均下降了(4.7±1.3)mmol/L,HbA1c平均下降了(2.6±0.5)%,两种基因型患者的各项指标变化值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在125例具有合适标本的CNR1基因mRNA表达分析中发现,相对于GA/AA基因型患者,GG基因型患者的mRNA的相对表达明显较高[(4.2±1.3)vs.(2.8±1.2)],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停药后逐渐消失。和CNR1基因rs1049353位点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利拉鲁肽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安全有效。CNR1基因rs1049353位点可能通过影响该基因mRNA的表达进而影响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5-羟色胺转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5-HTT)基因多态性与抗抑郁剂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疗效的关联性。方法:188例符合DSM-IV广泛性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接受艾司西酞普兰(n=117)或者文拉法辛缓释剂(n=71)治疗8周,疗效判定以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ting scale, HAMA)评分减分率及HAMA评分来评定。对所有患者及169例正常对照组接受5-HTT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5-HTT各基因型(SS、LS、LL)及等位基因(S、L)在GAD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TT各基因型患者基线时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52,P=0.949)。所有患者中SS、LS、LL基因型治疗后HAMA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48,P=0.475)。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SS、LS、LL基因型治疗后HAMA减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0,P=0.811)。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组SS、LS、LL基因型治疗后HAMA减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5,P=0.036),LL基因型患者HAMA减分值显著高于SS和LS基因型。结论:5-HTT基因多态性与GAD发病的易感性之间可能无直接关系。5-HTT基因多态性和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不相关,但LL基因型的GAD患者接受文拉法辛缓释剂治疗的疗效可能优于SS和LS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蟛蜞菊内酯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环氧化酶2(COX-2)、NO及TNF-α的作用。方法: ELISA方法检测 0.2、2、20 μmol/L 不同浓度蟛蜞菊内酯对终浓度为10 μg/mL 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TNF-α、NO及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蟛蜞菊内酯对LPS诱导COX-2 酶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LPS能够明显诱导小鼠RAW264.7细胞产生的COX-2酶蛋白,蟛蜞菊内酯低中高3个浓度均能抑制LPS诱导产生的COX-2酶蛋白表达。PGE2可以被 LPS诱导增加,与空白组比有显著差异。蟛蜞菊内酯低中高3个浓度均能抑制LPS诱导产生的PGE2、NO和TNF-α,呈现剂量依赖性。结论: 蟛蜞菊内酯抗炎的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COX-2的蛋白表达,进而抑制PGE2的生成,也可能与抑制NO和TNF-α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苏冬梅  刘跃  王越  王汝欢  汪海 《金属学报》2004,9(11):1217-1220
目的: 研究胆碱中枢镇痛效应的药效学特征。方法: 通过小鼠热板实验观察不同剂量胆碱的镇痛作用及多种拮抗剂对其镇痛作用的影响,探讨胆碱镇痛作用的可能途径。结果: 胆碱(90~120 μg/只)可以产生镇痛作用,且能被MLA(50 μg/只)、α-银环蛇毒素(2 μg/只)和阿托品(0.1 μg/只)所拮抗,但不能被美加明(5 μg/只)和纳洛酮(2 μg/只)所拮抗。结论: 胆碱镇痛作用可能通过α7烟碱受体亚型介导,且可能与M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监测肾移植后病人环孢素 A(CsA)全血浓度, 提出 CsA 在三联免疫抑制用药方案中的 理想治疗窗。方法 用特异性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 CsA 全血浓度, 对 521例病人监测 3275 次, 按术 后时间及临床表现分组比较。结果 肾移植后 <1, 、1~ 3、3~ 6、6~ 12 个月 、1~ 2和 >2 年的 CsA 全血谷浓度的理想治疗窗应分别为 250~ 450、200~ 400、150~ 300、100~ 250、100~ 200 和 100~ 180 μg/L。结论 CsA 全血浓度在上述范围内, 中毒反应和排异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陈兰凤  金豪杰  高宝斌  卢园园  李军 《金属学报》2013,18(10):1126-113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硬膜外分娩镇痛时布托啡诺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罗哌卡因的最佳有效浓度。方法:121例初产妇接受L2-3硬膜外分娩镇痛,前31例患者中第一个患者接受 0.15%罗哌卡因+20 μg/mL 布托啡诺复合液,随后的产妇运用改良序贯法确定布托啡诺的ED50。另90例患者按硬膜外用药不同随机分为 0.08%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1组)、0.10%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2组)及 0.12%罗哌卡因+16 μg/mL 布托啡诺(B3组)。监测分娩镇痛过程中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镇静镇痛评分及宫缩胎心;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例数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恶心、呕吐 、瘙痒、胎心减速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布托啡诺的ED50值及ED95值分别为14.79(95%CI 13.91~15.61)和 16.84(95%CI 15.86~20.97) μg/mL。B1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长于B2、B3组(P<0.05),给药后30、60和 90 min 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停药时VAS评分明显高于B3组(P<0.05);B1组在镇痛后第4~6次宫缩时的VAS评分明显高于B2、B3组(P<0.05)。B3组运动神经阻滞发生的例数明显高于B1、B2组(P<0.05)。结论:0.10%罗哌卡因复合16 μg/mL布托啡诺行分娩镇痛时镇痛效果好、无运动阻滞、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HPLC-UV法测定大鼠血浆和小鼠组织中舒尼替尼,研究舒尼替尼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小鼠脑肾组织分布特征。方法:采用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和组织样品,Waters XBridgeTM C18(4.6 mm×250 mm, 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02 mol/L磷酸二氢钠(70∶30);进样量:30 μL;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10 nm;柱温:25 ℃。结果: 舒尼替尼大鼠血浆浓度在0.019 2~15.34 μg/mL范围内,小鼠脑、肾组织浓度在0.038 3~11.50和0.038 3~69.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大鼠口服灌服舒尼替尼20 mg/kg,Tmax=9.0 h,Cmax=0.194 mg/L,t1/2=18.4 h,AUC(0-∞)=6.8 mg·L-1·h,绝对生物利用度为47.1%;舒尼替尼可以透过血脑屏障,但在脑组织中浓度较低,在肾组织中有较高浓度。结论:建立了大鼠血浆及小鼠组织中舒尼替尼的HPLC-UV测定方法,此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为舒尼替尼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古兴宇  刘晓菊 《金属学报》2004,9(9):1011-1015
目的: 探讨染料木黄酮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核因子-κB(NF-κB) 表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分泌的作用。方法: 32 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及31 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s, 均分空白对照、地塞米松和染料木黄酮3 组进行研究。NF-κB 表达由免疫组化染色检测, TNF-α含量由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 哮喘患者PBMCsNF-κB 胞核染色阳性率及培养上清TNF-α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 01), 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0. 01) 。染料木黄酮抑制哮喘组NF-κB 高表达及TNF-α高分泌, 与哮喘空白对照组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 但其抑制作用弱于地塞米松, 且哮喘染料木黄酮组PBMCs NF-κB 胞核染色阳性率与TNF-α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 01) 。结论: 哮喘患者NF-κB 表达增高, TNF-α分泌增多。染料木黄酮可抑制哮喘患者PBMCs NF-κB 的高表达及TNF-α的高分泌, 对哮喘可能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 =10):常规潮气量通气组(TV组,潮气量 8 mL/kg)、大潮气量通气组(HV组,潮气量 40 mL/kg)、大潮气量通气+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组(HV+NS398组)。HV+NS398组于机械通气前 30 min 腹腔注射NS398 8 mg/kg。于机械通气 4 h 时处死大鼠,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血栓素B2(TXB2)含量及总蛋白浓度,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W/D)。 结果: 与TV组相比,HV组AQP1表达降低(P<0.05),BALF中TNF-α、IL-6、TXB2和总蛋白浓度增加,肺组织W/D升高(P<0.05);与HV组相比,HV+NS398组AQP1表达升高,BALF中TNF-α、IL-6、TXB2和总蛋白浓度降低(P<0.05),肺组织W/D降低(P<0.05)。 结论: 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能通过上调AQP1的表达及减轻炎性反应程度,而缓解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伏立康唑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稳态谷浓度(Cmin)分布特征,探讨影响其稳态Cmin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使用伏立康唑的患者,测定226份血清标本中伏立康唑稳态Cmin,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伏立康唑稳态Cmin与协变量(性别,年龄,体质量,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蛋白,肝肾功能,药物相互作用等)的相关性。结果:伏立康唑Cmin的平均值是(1.84±0.09)μg/mL,在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内占84.5%。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有显著性影响。联用激素并未降低患者的伏立康唑Cmin。伏立康唑用药前后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影响伏立康唑血药浓度因素较多,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减少药物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脂多糖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LFs )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和TNF-α的诱导作用及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抗TNF单抗)对其的影响,探讨TNF超家族参与牙周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HPLFs培养至第6代, 加入不同浓度的脂多糖(0、0.1、1、10、100 μg/mL)培养 24 h,分为命名为Z0组、Z0.1组、Z1组、Z10组、Z100组,并取Z1组浓度的脂多糖,在加药的同时加抗TNF单抗 75 μg/mL( Z1+75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或Western blot法测定TRAIL 和TNF-α mRNA或蛋白的表达。结果: Z1组、Z10组HPLFs TRAIL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Z0组或Z0.1 组(均P<0.05),Z1组与Z1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Z100组显著高于Z0组(P<0.05)且与Z0.1组、Z1组和Z1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Z1组或Z10组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Z0组或Z100组(均P<0.05);Z1组与Z10组之间,Z0组、Z0.1组和Z100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PLFs TRAIL 蛋白的表达水平在Z1000组0.1组1组(均P<0.05 或<0.01);Z10组显著高于Z0组或Z100组(均P<0.01),但与Z0.1组或Z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TNF单抗治疗后TRAIL mRNA及蛋白和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Z1组(P<0.05 和P<0.01)。TRAIL和TNF-α mRNA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819,n=30, P<0.01)。结论: HPLFs经脂多糖诱导后,其TRAIL和TNF-α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下降,且随脂多糖的浓度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这种诱导作用能被抗TNF单抗所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