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锡矿山矿区内不同地段或不同深度,由于构造作用力的差异,导致形成的控矿构造亦有差异,在深部,主要是断裂及附近的微角砾岩化带和裂隙控制矿体;在中部,主要是背斜和断层综合控矿;而浅部主要是背斜构造控矿,这种控矿构造的类型随深度的变化可分为3层,概括成“三层楼”控矿模式,以此模式为指导,对矿区内外围进行了成矿预测,得出北部区的背斜分布区和北矿深部等是有望找矿区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控于区域断裂及背斜构造且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铅锌矿床多位于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并显示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表明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 已知含矿背斜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与其有相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铅锌找矿有利地段。金矿床受控于断裂构造带或其旁侧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叠加部位,多位于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与Au-Ag-(As-W-Bi-Sb)组合化探异常吻合度高,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明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 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靶区。铅锌、金矿床均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建立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成矿模式; 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构建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采用“证据权法”,预测找矿靶区6处,说明区内找矿潜力大,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图尤克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综合评价其找矿潜力,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各类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图尤克金矿床在空间上受图尤克逆掩断层的次级构造——花岗闪长岩体内的构造破碎带的控制,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平行产出,矿化边界性较好;矿石矿物以高温矿物组合为主,矿石组构较为单一;围岩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角砾岩化;成矿流体为高温流体,属构造控制的高温热液型金及多金属矿化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及区域矿床成矿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图尤克金矿区成矿条件有利,根据岩体成矿专属性和构造控矿特征,对地表矿体实施深部揭露有望找到较好的金矿体.  相似文献   

4.
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受右江盆地的演化密切控制,北西向的区域断裂是主要的控矿,导矿构造;盆地内穹窿构造的周边是金矿床分布集中区,周边环形(复活)断裂兼具容矿构造特征,低序次断裂构造使矿体就位,隆林新洲背斜及富宁等地为新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5.
全州金子岭铅锌矿区位于越城岭背斜东翼、龙水-大西江复式向斜西翼。矿体赋存于奥陶系黄隘组(Oh)与中泥盆统信都组(Dx)NE向断裂破碎带内,矿体呈脉状、透镜状。矿体的形态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矿床类型为断裂破碎带型脉状铅锌矿,成因为断裂破碎带热液充填型复成矿床。主要控矿构造为NE向断裂,矿区的控制层为砂岩、杂砂岩、粉砂岩、板岩等岩石组成,易于碎裂,形成容矿空间。  相似文献   

6.
丁家山古楼山金矿区含金矿源层为上泥盆统南羊山组和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组成含金矿源层岩石为 高频互层的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其中细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含成矿流体物性较好,页岩、板岩含成矿流体物 性较差。在成矿过程中,构造变形与成矿流体的形成、运移及储集密切相关。其规律为:原生构造导致成矿流体 的初次聚集;第一期构造变形导致成矿流体的聚集;第二期构造变形导致成矿流体运移及金矿床形成,该期变形 是金的主要成矿期;第三期构造变形使成矿流体进一步聚集和金矿体的富集;第四期构造变形是石英方解石脉 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7.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分布有众多规模不等的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对台地形成与演化的研究对于认识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全球海平面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隆或台地研究认为,盆地-台地间可划分为孤立台地相及斜坡-盆地相两大相区,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礁、台沟、台地前缘斜坡及深水盆地相7种沉积相类型。台地孕育于早泥盆世晚期,并逐步演化发展,至早三叠世最终消亡,可划分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孕育阶段(D1—D2)、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成型阶段(D3)、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持续演化阶段(C1—P2)和孤立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收缩阶段(P3—T1)等4个阶段。隆或台地是右江盆地在晚古生代发生了强烈的扩张、沉降,扬子台地边缘破裂形成规模不等的块体逐步向盆地内滑移并接受沉积形成的,其后逐步发展演化直到最终淹没消亡,该过程与右江盆地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同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和盆地内陆源物质的输入影响。  相似文献   

8.
栖霞山层控多金属黄铁矿矿床的主矿体大多数以层状、似层状或大透镜体产于下、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内。矿体的形成过程及方式可概括为:在同生沉积-早期成岩阶段,形成黄铁矿矿层和铅锌银的矿源层;而在热液改造迭加阶段,则形成铅锌银的工业矿体。含矿溶液沿着破碎带交代钙镁碳酸盐类岩石,形成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铅锌硫化物为辅的块状硫化物矿石;而含矿溶液充填胶结断层角砾及古岩溶角砾,则形成各类角砾状矿石。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西秦岭(甘肃段)金矿成矿的一般规律及分布特征,本文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内金矿的时间及空间分布,提出了金矿在时间、空间及物源演化等方面的一般特征,研究了未来可能得成矿远景区.结果表明:在成矿空间上,三叠系和泥盆系是研究区金矿产出的主要层位,断层、韧、脆性剪切带是金矿运移、就位的有利空间,弧形构造形成的负压区可能是金矿富集的有利部位.在成矿时间上,研究区主要存在3个峰值期,但主要集中于220~200 Ma,印支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流体作用是导致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在金的成矿物质演化上,矿源的演化具有时空分布的重叠性,而演化过程中的水—岩反应及重大地质事件是导致成矿的主要原因.未来,南秦岭早古生代热水沉积及黑色硅质岩系可能是寻找大型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嵩县槐树坪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嵩县槐树坪金矿区处在河南省主要的金成矿带熊耳山——外方山金、银、铅、锌地球化学异常带上.为了确定槐树坪金矿床的成因,在分析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矿床成矿时代、成矿温度、构造控矿、岩浆活动、物质来源、成矿机制和成矿过程的研究。认为金矿矿体的大小严格受构造带规模的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浆,并和从太华群中携带的少量成矿物质一起在构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成矿.该金矿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铧厂沟造山型金矿位于陕甘川金三角成矿区腹地勉县—略阳—宁强成矿带的西北侧。在矿区和外围构造以及显微构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了该区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讨论了各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铧厂沟矿区及其附近在印支期至少存在两期构造运动,即俯冲-碰撞导致的SN向挤压(D1)以及近EW向走滑剪切(D2);SN向挤压(D1)形成了近EW向的片理及层间紧闭褶皱,这些EW向构造形成了矿区的构造格架,其中褶皱的发育造成了载金黄铁矿在转折端的富集,属于容矿构造;近EW向走滑剪切(D2)分为右行和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区内间隔分布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对其内部的黄铁矿进行了强烈改造,使其内部形成显微裂隙,成为Au沉淀富集的场所,从而控制了Au的进一步富集、沉淀,也属于容矿构造。这些认识表明铧厂沟金矿的形成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梅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克拉通东南缘花垣矿集区北段,预测铅锌储量为300×104 t,是该区铅锌矿床的典型代表。该矿床铅锌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地层与构造的控制,主要赋存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下段第三亚段地层藻灰岩中。为获得该矿床的成矿年龄,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采用闪锌矿Rb-Sr定年方法,对主成矿期形成的闪锌矿单矿物进行Rb-Sr同位素组成测定,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464±12)Ma(平均标准权重偏差为0.97),成矿时代为中奥陶世,成矿早于花垣矿集区南段的狮子山铅锌矿床(成矿时间为(410±12)Ma)和柔先山铅锌矿床((412±6)Ma),推断在花垣矿集区范围内发生了郁南运动和广西运动导致的两期成矿事件,整个矿集区成矿时限跨度大约为70 Ma。李梅铅锌矿床成矿时代明显晚于赋矿地层时代,该矿床的形成可能与郁南运动形成伸展构造引起的构造热液活动有关。闪锌矿的87Sr/86Sr值为0.709 56~0.711 14,(87Sr/86Sr)i值为0.709 380±0.000 018,成矿流体具有高于赋矿围岩的高Sr同位素比值,推断成矿物质应主要源自具有高87Sr/86Sr值和高Pb、Zn丰度的下伏寒武系石牌组和牛蹄塘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沂沭断裂带中段地层产状、岩性、构造节理的野外勘察,室内镜下观察鉴定和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最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对该区成矿背景综合研究,总结该区金矿构造控矿规律。本区金矿的生成具有韧性剪切带的双阶段控金性。其基底韧性剪切带与断裂带属于继承关系。韧性剪切带中并不赋存金矿,而是作为控矿构造,控制矿床的产出状态,而次级构造控制矿床的分布和延伸。矿床主要分布于应力集中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韧性剪切带控制金矿的规律在于垂向上控制金矿的梯度性。沂沭断裂派生的控矿构造形迹在区域上由西而东表现为韧性-脆韧性-脆性的演化规律(旋回)和倒N字型断裂组合形态,在其伴生的次级断裂带之间也存在有次级旋回,并构成低级序构造组合图像。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二道河子铅锌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得尔布干多金属成矿带。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矿区发育有NE、NW、近SN向等3组断裂构造。矿体主要呈脉状—网脉状产出于NW向断裂构造带中,断层面平直,延伸稳定。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石结构完整?矿化围岩主要为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NE向次级断层内充填梳状石英脉,矿化较弱,截断NW向矿体但位移距离不大;SN向断层挫距较大,对矿床起一定的破坏作用。矿区发育的NE、NW向构造为成矿期前或成矿期得尔布干断裂的次级断裂构造,NW向构造早期具有压剪性构造特征,成矿期为张性环境,成矿期后封闭;NE向断裂在成矿期为挤压环境,成矿期后有继承性活动;SN向断裂为成矿期后构造。围岩岩性对成矿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结合物探与化探异常特征,矿区西北部偏酸性岩石分布范围内的NW、NE向构造交汇部位是寻找厚大富集型矿体的最有利靶区,深部岩性不整合面及火山穹窿可能是寻找似层状矿体的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15.
库茹尔铜金矿床位于新疆西天山晚古生代伊什基里克裂谷带,赋矿围岩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安山质岩屑凝灰岩,矿体受一系列断裂构造控制。有关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研究不足,限制了对矿床成因的认识。以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规律,初步查明了矿床成因类型。库茹尔铜金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可划分为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石英-黄铜矿阶段和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主成矿阶段(石英-黄铜矿-黄铁矿-自然金阶段)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含少量CO2-H2O三相包裹体与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184 ℃~359 ℃、250 ℃~319 ℃和229 ℃~263 ℃,盐度分别为4.1%~8.5% NaCleq、1.0%~6.0% NaCleq和32.7%~33.9% NaCleq; 石英-黄铜矿阶段和石英-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阶段均以气液水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为144 ℃~212 ℃和114 ℃~163 ℃,盐度分别为0.2%~6.7% NaCleq和0.1%~3.1% NaCleq。库茹尔铜金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具中—高温、中—低和高盐度的岩浆热液特征,流体不混溶是导致Au-Cu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与斑岩成矿系统相关的次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江西相山铀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明显。以相山铀矿田山南矿区为研究重点,开展控矿构造解析和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旨在为隐伏矿床找矿预测提供科学指导。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和变形分析,揭示出山南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即北北东向、东西—北西西向断裂破碎带都经历了早期压性和晚期张性-张扭性的破碎变形,构成了本区主要的容矿空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断裂控矿规律,推测破碎带的性质控制了铀矿体产出特征,构造通过控制岩石的变形行为而控制了铀矿体的产出,进而解释了所谓的"岩性控矿"观点。根据构造控矿规律及其控矿构造组合特征与区域综合找矿模型,认为横涧矿区的西南段、岗上英矿区与横涧矿区及石马山矿区的连接处等应为下一步找矿的首选有利区段,同时要注意寻找北北东向和东西—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的富、大矿体,并关注北北东向断裂成矿期后的活动对矿体的左旋错移情况。  相似文献   

17.
汤丹铜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康滇构造带,矿体产于中元古界落雪组白云岩与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分别称为东川式和桃园式铜矿体。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层位控制明显,具有多层位赋矿特征。通过梳理主要控矿要素,总结成矿规律,结果表明:汤丹铜矿床的东川式(Ⅰ号和Ⅱ号矿体)与桃园式(Ⅳ号矿体)铜矿体受连通性较好的横向断裂控制,铜矿化强烈的地段,NW向横向断裂较发育; 落雪组渗透性较好的砂质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为主要含矿层,岩性控矿特征明显; 赋矿围岩的V/Cr、V/(V+Ni)、Ce/La沉积环境判别图解显示氧化-还原界面是成矿有利地段。结合近两年对东川矿田的深边部找矿工作部分成果,以多层位成矿体系为依据,以因民铜矿区为例进行多层位找矿分析。调查发现因民铜矿区横向断裂较发育,每400 m约有12条,局部分布较密集(每100 m约有9条),落雪组二段青灰色白云岩和黑山组碳质板岩中均具有一定的铜矿化,多个原生晕样品Cu质量分数大于2 000×10-6,预测在东川式层状铜矿体上部层位具有寻找东川式层控脉状铜矿体和桃园式铜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内蒙古克鲁伦凹陷伊敏组下段砂岩铀成矿规律和成因,系统总结了内外部铀源、构造环境、岩性-岩相特征、后生氧化作用等关键控矿条件以及铀成矿特征,较精准厘定了目的层时代及其铀成矿年龄,进而构建了砂岩铀成矿模式。结果表明: 克鲁伦凹陷的主攻找矿目的层为伊敏组下段,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海西期花岗岩、下白垩统伊敏组和地下水的U含量高,指示了内外部铀源十分丰富; 目的层形成于断-坳转换期,发育扇三角洲相—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灰色砂体发育,岩性以含砾粗砂岩、砂砾岩为主,结构疏松,透水性好; 原生砂体中富含碳屑及植物茎干,自身还原容量较高,是一套良好的含矿建造; 该砂体普遍发育强烈的褐黄色面状古潜水(局部古潜水-层间)后生氧化作用,进而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形态; 矿体埋深一般小于150 m,每平方米U质量为0.46~1.00 kg,主要呈透镜状和似层状; 铀矿化砂岩全岩U-Pb定年获得了(67.1±5.9)Ma和(63.7±5.2)Ma的等时线成矿年龄; 结合凹陷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伊敏组下段4个阶段的古潜水-层间氧化铀成矿模式,即早白垩世早期成矿前富铀建造准备阶段、早白垩世中晚期含矿目的层形成阶段、古近纪主成矿阶段和新近纪成矿停滞保存阶段,并指出区内深部(500 m以浅)仍具有较好的古潜水-层间氧化带型铀矿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9.
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处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最西部的鄂东南矿集区,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产出。在详细研究铜绿山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对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不同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样品分别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从元素地球化学角度讨论成矿流体的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在接触交代过程中,Fe、Mn等元素逐渐被成矿流体从岩体中带出,在构造的有利位置发生沉淀并富集; 当矿化强烈时,MgO含量急剧增高,CaO含量急剧降低,说明矿化可能与镁矽卡岩有关; Hf/Sm值从早期蚀变阶段普遍小于1变为晚期蚀变阶段普遍大于1,说明到了晚期蚀变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以富氟流体为主,野外观察到黄铜矿矿石往往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以及晚期萤石脉切穿早期磁铁矿矿石现象也佐证了这一认识; 从石英二长闪长岩到不同成矿阶段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而退化蚀变阶段样品的稀土元素总含量普遍较高,不排除可能发生稀土元素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