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兴隆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超压分布差异大,演化过程复杂。根据测井、录井以及实测地层压力等资料,利用改进的超压识别图版和数值模拟方法及实际地质条件,综合识别研究区临河组超压成因,进一步定量评价不同成因超压的贡献率及演化过程,明确不同构造带超压差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临河组超压强度从构造高部位到洼槽区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其临河组烃源岩层超压成因主要是生烃作用和欠压实作用,储层中的超压成因主要为超压传递作用和欠压实作用;(2)研究区不同岩性地层各机制超压贡献构成差异较大,生烃增压对研究区临河组烃源岩层总超压的贡献率为56.68%~89.30%,超压传递增压对研究区临河组储层总超压的贡献率为63.80%~96.09%;(3)距今5.3 Ma,研究区临河组烃源岩和储层中欠压实增压开始形成,之后平缓增加至现今,烃源岩中生烃增压和储层中超压传递增压分别自5.3 Ma和3 Ma以来开始形成并快速增大至现今。该研究既有助于深化认识临河坳陷深层超压形成机制,又可指导该地区后期的油气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2.
河套盆地早期勘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前人也未从流体势的角度分析油气的运聚特征,为了进一步明确河套盆地的运聚规律,采用Hubbert流体势模型,恢复了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在新近纪这一关键成藏期的流体势。结果表明:在新近纪,河套盆地高势区分布范围较大,主体位于临河坳陷的西北方向,坳陷中心为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坳陷中心向东南斜坡带逐渐降低的分布规律。结合河套盆地新近纪流体势分布特征,进一步将临河坳陷划分为两大油气运聚区共6个油气运聚单元,其中,Ⅰ、Ⅲ、Ⅳ、Ⅴ号运聚单元是较好的油气运聚单元。研究结果对研究区的下步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构建河套盆地深层褶皱基底中高产的基岩油藏模式、探明基岩裂隙含油气性,基于已获得工业油流的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测录井数据、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吉兰泰地区的生储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河坳陷吉兰泰潜山基岩储层岩性主要为片麻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深大断裂形成的构造裂缝,原油来自下白垩统固阳组烃源岩,上覆固阳组泥页岩为基岩裂隙油藏提供了良好的封盖,防止油气逸散,形成了埋藏浅、油层厚度大的潜山顶部基岩富集油藏。吉兰泰潜山油藏模式的成功发现丰富了变质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通过对圈-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分层次开展临河坳陷有利区带优选,为变质岩类潜山油气成藏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圈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对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地层分布及断裂系统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坳陷断裂分布格局及构造样式;结合地层和钻井资料分析了断裂活动期次和特征,揭示古近纪坳陷构造演化经历了三期幕式断陷活动:古新世,初期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狭小的半地堑;始新世早中期,第二期强烈拉张裂陷阶段,形成统一的湖盆,发育两个沉积中心;渐新世,断坳转换期,涠西南低凸起和3号断裂强烈活动,沉积中心迁移至海中凹陷.这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新生代关键性构造运动面的确定及盆地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骅坳陷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的精细追踪和闭合,对其新生代的各个地层界面进行了重新厘定,根据识别出的关键性古构造运动面,将盆地新生代划分为同裂陷演化阶段和裂后演化阶段。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阶段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一步确定了断陷期、走滑断陷期、走滑拗陷期和加速沉降期4个不同格局的原型盆地的叠加和改造过程,相应的每个阶段的盆地构造样式在继承前期构造的基础上,又有其自身的典型特征。对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的正确认识,不仅有助于分析其各阶段的沉降、沉积过程,确定沉降中心的迁移及沉积体系的展布规律,而且有助于了解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构造控制因素,进而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6.
在精细地震解释的基础上,采用断层落差法、断层活动强度法、平衡剖面技术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等技术手段,确定了研究区的构造发育特征与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并讨论了构造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中北部在新生代伸展过程中以伸展构造样式为主,兼有走滑构造样式。其中,霸县凹陷以翘倾和滑动断阶构造样式为主,饶阳凹陷背斜构造样式占优,其最北部以走滑构造样式为主。受控于控凹断层的活动性,霸县凹陷和饶阳凹陷不同沉积时期,伸展强度具有较大差异性。饶阳凹陷自南向北受控于留路、河间和马西断层,凹陷的伸展量具有早期(Ek—Es4)“南部大于中北部”,向中、晚期(Es3—Ed)逐渐过渡为“中北部大于南部”的特征。霸县凹陷受控于牛东断层沿走向活动性差异,具有南段“早期强-中晚期弱”、中段“早期弱-中期强-晚期较弱”和北段“早期弱-中晚期强”的构造演化过程。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验证研究区断层发育过程,实验结果与断层发育特征具有很强的相似性,说明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分析的正确性。基于以上研究,将饶阳凹陷和霸县凹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断陷弱早期、断陷强中期和断陷较强晚期3个阶段,并探讨了研究区构造发育演化的形成机制和深部背景。  相似文献   

7.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认为临河坳陷具备有利的石油地质条件,该坳陷内生烃中心主要位于北部深凹陷,资源规模较大,以高成熟和过成熟生气为主,而中央断隆区烃源岩条件较差;下白垩统和渐新统储层砂体厚度大,深部储层次生孔隙发育,储集性能有明显改善;目的层之上发育多套厚层泥岩,存在有利的封闭层。油源对比分析表明中央断隆区油源以本地生油、短距离运移为主,油源条件差是制约中央断隆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临河坳陷下一步勘探方向要向生烃条件相对有利的北部深凹陷方向转移,勘探思路以找油为主转为以找气为主,兼顾找油,而临近北部生烃中心的杭后断阶带成藏条件最有利,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8.
临河坳陷泥岩压实与油气运聚条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地震勘探所得速度谱资料为基础,编制压实曲线与过剩压力曲线对临河坳陷有关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虽未及以测井为依据的分析,但用于勘探程度较低、钻井较少地区进行与压实有关的研究比较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光明构造发育多套地层压力系统,受地质和工程等因素影响随钻地层压力监测结果精度低,井漏、坍塌、遇阻等事故频出,钻井提速困难。为此,提出应用测井、录井资料修正dc指数,结合区块地质条件,在一趟钻前提下分段建立正常压实趋势线,完善dc指数法地层压力随钻监测模型及方法。结果表明,应用上述方法监测的地层压力值与测井曲线预测地层压力值、钻井液密度及实际工况结果对比吻合率较高,可有效指导临河坳陷重点探井的地层压力监测工作。该方法对其他区块地层压力监测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辽河坳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辽河坳陷是叠置在中生界盆地之上的新生代含油气坳陷。古近纪早期断陷特征十分明显,晚期则是坳陷特点显著,其演化可分为3个期次:①沙四、沙三期的断陷期;②沙一、沙二期的断坳转换期;③东营期的坳陷期。认为断陷期的沙四、沙三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底扇相;断坳转换期的沙一、沙二期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坳陷期的渐新世东营期主要发育三角洲相和泛滥平原相。  相似文献   

11.
12.
六盘山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六盘山地区地处秦岭-祁连构造转折区和中国东西构造分界带,其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甚为重要。然而,由于六盘山广大地区为白垩系和第三系所覆盖,一直以来对其覆盖区外的周缘地区研究较多,而对覆盖区内的基底性质和结构等知之甚少。近年来,石油勘探中进行的重力、电法、地震和遥感地质研究揭示了大量本区地质构造特征和演化的信息。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地区的沉积组成、基底构造特征、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烃源岩分布和成熟度等特征,并提出了该区油气勘探的前景和有利的勘探区段。  相似文献   

13.
六盘山盆地与酒西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中生代盆地为走滑拉分盆地,发育张扭伸展断层系(边界走滑断裂.盆内伸展正断层)。一级构造单元为断陷、断隆;新生代盆地是陆内前陆盆地,发育扭压逆冲断裂系,盆地一侧发育逆冲推覆体,一级构造单元为逆掩冲断褶皱区、坳陷、斜坡。因此,可以利用酒西盆地的资料和勘探成果认识六盘山盆地.借助酒西盆地的勘探经验指导六盘山盆地的下一步勘探。  相似文献   

14.
为了查清济阳坳陷中一新生代不同构造阶段断裂的发育特征,对穿过断裂的地震剖面进行了详细解释分析,采用断层活动速率定量研究了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和沾化凹陷中-新生代断层的活动性,在此基础上对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断裂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东西部构造单元中-新生代断裂发育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断裂发育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带和沧东-兰聊断裂带的活动,东部构造单元受郯庐断裂影响较大,西部构造单元受沧东-兰聊断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地震剖面的重新对比解释,对盆地构造格架、形成演化有了新的认识。认为第四纪与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为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叠合盆地。第三纪柴达木盆地主要位于乌图美仁—大柴旦断裂带以西,第四纪盆地主要位于该断裂带以东,一里坪坳陷是两期盆地的主要叠合区域。第三纪盆地形成于早喜马拉雅运动,发展于中喜马拉雅运动,消亡于晚喜马拉雅运动,经历了由断陷到坳陷至反转隆升的过程。下第三系具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中新统与上新统具有相对统一的坳陷中心,后期构造变形强烈,断裂、褶皱发育。而第四纪盆地形成于晚喜马拉雅运动,为走滑盆地,沉积中心在纵向上向东有所迁移,构造变形弱,多为同沉积构造,幅度较小。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油气地质条件,决定了在油气勘探上必须采取非常规思路和方法,向斜部位、构造裂缝可能有大发现。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地构造演化阶段是讨论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基础,也是确定油气成藏时-空格架的重要依据,对于建立大陆的构造运动年表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噶尔盆地内部的深井与高精度反射地震资料,在盆地构造沉降与构造-地层层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周缘构造事件,厘定了盆地的构造演化阶段,剖析了不同阶段的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准噶尔盆地经历了石炭纪断陷-拗陷、早二叠世断陷、中二叠世—三叠纪前陆盆地、侏罗纪伸展断陷—压扭盆地、白垩纪-古近纪陆内拗陷与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等6个演化阶段,可归并为石炭纪、早二叠世—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第四纪4个不等时的伸展-聚敛旋回。随时间演化伸展活动趋弱、挤压活动(南北向上)增强,盆地整体表现为“四周冲断挤压、范围缩小”的特点,东西向上缩短率为35.8%,南北向上缩短率为12.2%,东西向上的缩短为南北向上缩短的3倍。西缘挤压主要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而东缘挤压除此之外,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仍较强烈,南缘挤压在中-晚二叠世、中-晚侏罗世、上新世—第四纪强烈发生,北缘则在晚白垩世冲断活动强烈。上述伸展、挤压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强烈差异性形成了准噶尔盆地复杂的叠加、复合地质结构,不同构造单元差异演化明显,油气聚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7.
孙转  刘豪  吴哲 《海洋石油》2011,31(1):8-15
基于南海琼东南盆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构造层序划分方案的问题,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二维地震构造层序闭合解释,从地震不整合面和构造发育特征识别出发,对新生代主要构造层序进行详细解剖.进一步结合对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新生代二维地震数据的精细综合分析,重新厘定了其新生代构造层序,并进行了构造层序的识别和划分....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82,自引:18,他引:82  
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9.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