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3 种晒青红茶和3 种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找出这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异同点,以实现对它们的区分。结果表明,2 种红茶中一共鉴定出香气成分76 种,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中分别占57.43%和60.45%,主要包括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香叶醇和橙花叔醇等萜烯醇类物质。通过对比发现,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在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上存在较高程度的相似性。但通过使用PCA和CA,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之间能实现较好的区分,说明不同的干燥方式对这2 种红茶的香气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通过结合晒青红茶和烘青红茶的香气成分及相对含量,HSSPME-GC-MS结合多元统计学方法能够实现2 种不同干燥方式红茶的区分。  相似文献   

2.
不同采摘季节工夫红茶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季节(春、夏、秋)采摘的茶树鲜叶为实验材料,按照工夫红茶常规制造工艺(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制成红茶,分析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红素(TR)、茶黄素(TF)、茶褐素(TB)含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鉴定了不同采摘季节工夫红茶中香气物质种类,并进行了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的工夫红茶中,春季红茶茶多酚含量最高(19.19%~22.49%),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2.73%~2.91%),茶褐素含量最低(6.73%);夏季和秋季红茶各项指标接近,茶多酚含量低于春季,为16.77%~18.67%,游离氨基酸也低于春季,含量为2.28%~2.46%;而夏季的茶黄素和茶红素都高于秋季和春季,含量为7.97%。不同季节工夫红茶香气物质都主要包含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醇类物质是工夫红茶的主要香气物质,占香气总量的44.86%~60.79%。香叶醇、水杨酸甲酯、β-芳樟醇、苯乙醇、苯甲醛和苯乙醛是不同季节工夫红茶的主要呈香物质组分。香叶醇含量在春季占绝对优势,其中春季香叶醇含量最高,能达到40%以上,而夏季、秋季呈明显降低趋势;水杨酸甲酯和芳樟醇类春季含量较低,从夏季开始则有增加趋势。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工夫红茶评分最高(92.0分),秋茶居中(89.4分),夏茶次之(86.3分)。  相似文献   

3.
茶树品种对筠连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筠连红茶品质的影响。选择当地主栽的福选9号、乌牛早、早白尖5号和四川群体品种四个茶树品种的原叶,按四川工夫红茶工艺制成红茶成品,检测主要生化成分、挥发性物质、感官指标。结果显示:4个品种所制红茶的茶多酚含量在16.12%~17.22%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4.50%~9.11%之间,总黄酮含量在2.29%~2.70%之间,其中四川群体品种的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P<0.05)高于早白尖5号,乌牛早可溶性糖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它3种红茶,早白尖5号的总黄酮显著(P<0.05)低于乌牛早和福选9号;4种红茶氨基酸总量在27.42~39.04 mg/g之间,其中呈味氨基酸占64.08%~69.38%,具有较好的滋味物质基础,四川群体品种、乌牛早及早白尖5号鲜味氨基酸分别占53.15%、52.05%和55.13%,具有开发高鲜红茶潜质;福选9号、乌牛早、早白尖5号和四川群体品种共检测出醇、醛、酯、酮、碳氢化合物和其它化合物等6类61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22种,其中醇类物质是4个品种红茶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且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含量丰富;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四川群体品种、乌牛早和早白尖5号所制红茶鲜爽醇厚,优于福选9号。因此,四川群体品种、乌牛早及早白尖5号更适宜生产优质筠连红茶。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差异,采用电子鼻和GC-MS技术研究了高香红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品质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高香红茶以花香为主,传统工夫红茶香气呈现甜香。GC-MS在两种红茶中检测出7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氧化芳樟醇、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正戊醇、2-环丙基乙醇、香芹醇、β-环柠檬醛、2-乙基呋喃、对薄荷-1,3,8-三烯和1,4-戊二烯等是区分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香气成分。传统工夫红茶的电子鼻检测响应值总和明显高于高香红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可选出S6、S10电极信号用于鉴别不同风味红茶,并预测1,4-戊二烯是鉴别不同风味红茶的重要挥发性物质。研究结果明确了高香红茶的香气组成特征及其与传统工夫红茶香气特征的区分,为不同风味红茶的进一步分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顶空蒸汽蒸馏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气相色谱-嗅闻技术,对4?种中国工夫红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香气成分的香气活力值和芳香萃取物稀释分析分别筛选出30、36?种挥发性成分作为香气成分,结合2?种方法确定22?种香气成分为工夫红茶的香气关键成分,并将其与感官属性和红茶样品进行偏最小二乘法相关性分析。确定对工夫红茶香气起重要作用的22?种关键香气物质为:1-戊醇、叶醇、1-辛烯-3-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芳樟醇、顺-6-壬烯醇、香叶醇、苯甲醇、苯乙醇、橙花叔醇、戊醛、己醛、反-2-己烯醛、糠醛、(反,反)-2,4-庚二烯醛、苯乙醛、(反,反)-2,4-癸二烯醛、水杨酸甲酯、丙位-壬内酯、2,3-丁二酮、2-庚酮和香豆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国工夫红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特征,建立茶汤滋味品质综合评价方法。对17 个国内主产茶区工夫红茶的多酚类、氨基酸、茶色素类、香气组分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区工夫红茶的品质成分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是主要的品质成分,茶黄素和茶红素之和与茶褐素的比值为1.05~1.12,是其滋味鲜醇、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英红、海红、信阳红、宜红、越红、黔红和祁红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高于4%,是其茶汤甜醇滋味的重要物质基础;黄酮在大叶种红茶(滇红、英红和海红)中的质量分数较高且大于2.7%。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尤其是呈现甜香、花香的萜烯醇含量较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滋味品质评价模型,该预测模型对红茶滋味品质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相似,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35;茶黄素和茶多酚含量是进行工夫红茶品质分析的重要指标。系统聚类分析显示闽红自为一类,滇红、英红和海红等大叶种红茶聚为一类,其他中小叶种红茶聚为一类。PLS-DA可将2 类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明显区分,并获得8 种差异性指标,尤其是芳樟醇、香叶醇和己醛等,可作为区分大叶种和中小叶种工夫红茶的指标物质。该研究丰富了工夫红茶风味品质的基础理论,同时为红茶品质的科学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祁门红茶、GABA红茶、滇红等三种红茶特征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进行研究。气-质联用结果表明,共定性鉴定出78种已知挥发性成分,包括碳氢化合物、萜烯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杂环化合物、酚类。三种红茶总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相近,但其含量差异较大,其共有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芳樟醇、香叶醇、壬醛、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等。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挥发性成分可以区分GABA红茶、滇红、祁门红茶。经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12种差异挥发性成分,包括醋酸橙花酯、水杨酸甲酯、异龙脑、芳樟醇、柠檬醛等,其中醋酸橙花酯、柠檬醛在祁门红茶中含量最高,有助于形成祁门红茶的花果香型;异龙脑、芳樟醇在滇红中含量最高;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在GABA红茶中含量较高,有利于形成GABA红茶鲜嫩花果香。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客观地评价GABA红茶香气特征,阐明祁门红茶、GABA红茶、滇红香气品质差异及构建不同种类红茶风味品质鉴别图谱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浩  余鹏辉  赵熙  钟妮  郑红发 《食品科学》2020,(12):188-196
为研究不同季节湖南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的香气品质特点,以春、夏和秋季保靖黄金茶1号一芽一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工夫红茶样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3个季节工夫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考察不同季节对保靖黄金茶1号工夫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工夫红茶香气均以甜香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春茶甜香纯正,夏茶甜香尚高,秋茶甜香带花香,秋茶香气指数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夏、春茶次之,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3个季节工夫红茶样品检出并鉴定到80种香气成分,其中春、夏和秋季红茶样品中分别检测出51、63种和66种香气成分,共有组分40种,主要以醇类、醛类、碳氢化合物、酯类和酮类物质为主;基于不同季节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的含量作主成分分析(拟合参数为RX2=0.941,Q2=0.825)并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为RX2=0.972,RY2=0.994,Q2=0.982)可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对茶叶提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利用冠突散囊菌对中低档绿茶和红茶提取液进行发酵,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检测审评用样品以及提取、灭菌和发酵后样品的香气成分,分析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绿茶与红茶提取液经冠突散囊菌发酵新产生苯甲酸甲酯、异佛尔酮、对甲氧基苯乙烯、对乙基苯甲醛、香叶酸甲酯、3,4-二甲基苯甲酸甲酯6?种化合物。同时,绿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苯乙酸甲酯、α-松油醇、反-2-癸烯醛和α-紫罗酮分别增长了1.30、2.15、2.04、0.29、3.18、0.10?倍和2.08?倍,且香气种类与含量均上升。但红茶茶汤经冠突散囊菌发酵后大部分香气物质含量下降,其中苯乙醇、反-2-壬烯醛、2-苯基巴豆醛、顺柠檬醛、4-甲基-2-苯基-2-戊烯醛、月桂醛、肉豆蔻醛等未检出,表明冠突散囊菌发酵红茶会带来香气总量的损耗,与红茶相比,低档绿茶更适合使用冠突散囊菌开发发酵型饮料。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产区茉莉花茶香气差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技术对西南、华南、江南三大茶区的8种茉莉花茶进行香气研究。结果表明,8个样品共鉴定出香气成分58种,其中西南、江南、华南茶区分别为45种、51种、47种。江南茶区香气化合物总量最高。共有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邻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醇苯甲酸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芳樟醇、吲哚等。其中水杨酸甲酯在江南茶区含量最高(22.32 μg/g),分别较华南、西南茶区高33.96%、68.01%;邻氨基苯甲酸甲酯(67.39 μg/g)和吲哚(43.84 μg/g)含量在华南茶区最高。茉莉花茶香气评价指数(Jasmine Tea Flavor Index,JTF index)分析表明西南茶区样品等级最高。香气聚类分析将共有香气成分分为3类,分别呈花香、茉莉花香和草木香。通过电子鼻技术可知样品香气物质变化与硫化物、碳氢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有关,并能有效区别样品香气。综上,三大茶区样品香气种类差异不明显,但各香气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江南和华南茶区的样品特征性香气成分含量较高,西南茶区样品综合指数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判别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春、夏及秋季绿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一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手段对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进行判别和聚类分析,得到不同季节绿茶的关键差异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共鉴定出不同季节绿茶中的32 种挥发性物质,可分为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烷类、杂环类及其他化合物;基于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含量建立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拟合参数为R2Y=0.903,Q2=0.570)可有效区分春、夏及秋季的绿茶样品,其中12 种香气物质为不同季节绿茶间的关键差异性化合物,分别是顺-茉莉酮、苯甲醇、反-2-辛烯醛、β-环柠檬醛、1-己醇、5,6-环氧-β-紫罗兰酮、(反,反)-2,4-庚二烯醛、壬醛、脱氢芳樟醇、2,2,6-三甲基环己酮、3-甲基呋喃及1-庚醇。对关键差异性化合物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顺-茉莉酮、脂肪醇及苯甲醇在春茶中含量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它们的香气特征普遍为草本的清香及花果香;夏茶中甜香及脂肪香的醛酮化合物含量较高,其中(反,反)-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秋茶中的关键香气成分种类最为单一,仅清香、花香及木香型的脱氢芳樟醇含量在大部分秋茶中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GC-MS法对广东省春、夏、秋三季的翠玉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香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季节加工的翠玉绿茶中,春茶和夏茶的香气物质种类较多,秋茶较少;春茶和夏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比较相似,都是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秋茶是吡咯类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最高;春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多且大部分呈花香型,夏茶的主导香气成分以醇类为主(59%),秋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少。不同季节翠玉红茶的香气成分组成较为相似,均为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最高,且所占比例较其他茶类高;主导香气成分组成也较相似,都是以橙花醇、反-橙花叔醇及芳樟醇的氧化物为主。不同季节的翠玉乌龙茶的香气组成较有规律,以醇类、吡咯类及其衍生物为主,主导香气成分中,春茶和夏茶的种类较多,秋茶比较单一,特征香气物质是反-橙花叔醇和吲哚。  相似文献   

13.
不同季节和茶类的金萱品种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法对金萱茶树品种不同季节鲜叶加工而成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的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萱绿茶春茶和夏茶的香气组成以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秋茶是吡咯类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较高。金萱绿茶春茶和夏茶的主导香气成分较多,且组成较相似,秋茶的主导香气组分较少,但都有清香、花香或甜香的特征。金萱红茶春茶、夏茶和秋茶都是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且所占比例较其他茶类高,其次是醛类或酯类。金萱红茶秋茶的FI指数最高,香气品质最好,夏茶次之,春茶最次,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金萱乌龙茶春茶是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夏茶和秋茶是吡咯类及其衍生物的相对含量较高。三个季节的乌龙茶中都是橙花叔醇和吲哚的相对含量最高,占其主导香气成分的54%以上。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春季、夏季和秋季茶树鲜叶加工而成的18款信阳白茶茶样中的8种儿茶素、6种黄酮类、2种酚酸、3种嘌呤碱等品质成分进行测定,对不同采制季节的信阳白茶进行品质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技术均能将信阳白茶茶样按照采制季节不同进行归类,分为春季、夏季和秋季白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了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中儿茶素、黄酮类、嘌呤碱等品质成分差异。结果显示: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中的品质成分均存在显著性(p<0.01)或极显著性(p<0.001)差异;春季白茶中(-)-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鞣花酸含量极显著性(p<0.001)高于夏季或秋季白茶,含量分别为33.26、59.30、2.81 mg/g左右;夏季白茶中(-)-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花旗松素、芦丁、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含量极显著性(p<0.001)高于秋季白茶,含量分别高达0.72、4.40、0.84、2.40、0.97、0.21、0.25、0.11 mg/g;秋季白茶中(+)-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咖啡碱和可可碱极显著性(p<0.001)高于夏季或春季白茶,含量分别为4.98、14.35、27.02、10.10、36.85、1.53 mg/g。该研究揭示了信阳白茶的品质特征和不同采制季节信阳白茶品质成分差异,为白茶等茶叶采制季节的识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香型、不同季节广东凤凰单丛乌龙茶主要理化组成及其香气特性的差异,本研究以蜜兰香、杏仁香、乌叶等三种不同香型乌龙茶春、夏、秋茶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主要理化组成和香气成分。结果显示,三种凤凰单丛乌龙茶水浸出物、EGCG、GCG和ECG等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春茶低于夏、秋茶;咖啡碱含量随春、夏、秋季呈现递减趋势。醇类和烯烃类是这三种乌龙茶的主要香气类别,春茶中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香叶醇和月桂烯等组分含量较高;秋茶中芳樟醇和(E)-4,8-二甲基-1,3,7-壬三烯等含量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明显区分这三种凤凰单丛乌龙茶的春茶和夏秋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山东茶区春、夏、秋季绿茶为材料,运用感官审评对其香气特征进行评价,同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其香气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感官审评表明:春、夏、秋季绿茶分别呈现清香、栗香和花香,春茶综合得分最高,品质最佳。电子鼻分析表明: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中,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74.22%,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是24.27%,总贡献率为98.49%,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中,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96.68%,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3.30%,总贡献率为99.98%,两者均可以将不同季节绿茶区分开来;从传感器区分贡献率分析(Loadings)分析可以看出,传感器7、9、2、10即硫化合物、芳烃化合物、硫的有机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烷类和脂肪族,对区分不同季节绿茶香气的贡献较大,这几类成分可能是影响不同季节山东绿茶香气差异的主体成分。研究结果为山东不同季节绿茶的判断提供了一种科学、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季节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三个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原料制成绿茶、白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红紫芽茶树品种(系)的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系)制成的绿茶和白茶理化成分含量高于对应的红茶。绿茶中各理化成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三季平均为4.24%~4.69%,而红茶则为3.54%~3.96%。氨基酸含量在白茶中高于绿茶和红茶,白茶中含量达3.40%以上,而红茶和绿茶中含量在3%左右。红紫芽绿茶中花青素含量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含量为0.086%~0.115%;除了春季白茶检出痕量的花青素外,其余不同季节的白茶和红茶均未检出花青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白茶普遍具有优雅、浓郁的花香或果香,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红茶普遍具有甜香浓郁、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绿茶品质成分丰富,汤色呈红紫色。研究认为,红紫芽茶更适合制作红茶和白茶,而制成的绿茶则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本研究为红紫芽茶的深入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了槠叶种鲜叶为茶叶原料 ,研究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不同季节和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槠叶种鲜叶中存在以顺 3 己烯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醇等为苷元的糖苷类香气前体。不同季节 ,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差别较大。单萜烯醇糖苷特别是香叶醇糖苷在春茶中的含量很高 ;秋茶中以芳香族醇、酯、脂肪族醇为苷元的糖苷含量显著增加 ,而单萜烯醇糖苷含量降低 ;夏茶中水杨酸甲酯、苯甲醇糖苷含量处于低水平 ,但苯乙醇糖苷含量较高。从春季到秋季 ,顺 3 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糖苷的含量逐渐提高 ,而芳樟醇和香叶醇糖苷的含量却逐步减少。茶鲜叶摊放 2h后 ,糖苷类香气前体的总量提高 ,并在绿茶加工的后续阶段逐步降低 ,特别是在干燥阶段。在成品绿茶中仍保留约 77%的糖苷类香气前体 ,这为绿茶香气品质的进一步改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