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略  熊宸  蔡铭 《计算机工程》2021,47(3):83-93
手机信令具有时空序列性以及数据量大、采样频率不均、定位精度低与基站振荡等特点,导致传统手机信令聚类方法数据密度分布不均、时空开销大且聚类效果差。提出一种用于手机信令的时空密度轨迹点识别算法。将手机信令数据网格化以统一评估尺度,根据振荡噪声特征对网格簇进行时空联结减少空间不确定性和计算量,结合网络轨迹的曲折性以及移动与停留时间重新定义网格簇内轨迹点时空移动能力,计算网格簇的时空密度以判断用户停留区域,并采集具有移动停留标签的轨迹数据以验证算法有效性和识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精度较改进DBSCAN算法更高,适用于识别手机信令数据停留区域,对复杂轨迹停留区域的识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轨迹中的停留点识别是将空间轨迹转换为语义轨迹的关键步骤.当前轨迹停留点识别方法缺少对轨迹记录点时间连续性的考虑,导致识别出的停留点缺乏时间信息.同时,在轨迹点缺失的情况下,停留点信息也无法被准确识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速度的时空聚类方法,首先通过缺失轨迹的时空特性确定真实缺失子轨迹,并根据缺失轨迹的平均速度对其进行插值填充,再结合轨迹速度特征和时空特性识别轨迹中的停留点.实验采用GeoLife轨迹数据集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识别用户的停留点,并对轨迹中的干扰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郭茂祖    邵首飞    赵玲玲  李阳   《智能系统学报》2021,16(1):162-169
传统的活动语义识别研究侧重从时空轨迹的空间信息中提取人类的活动语义,对时空轨迹数据的时间特性挖掘不足。本文兼顾时间和空间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周期模式挖掘的活动语义识别方法。首先将分离出的活动轨迹数据通过空间距离进行密度聚类分成不同轨迹簇;然后,根据轨迹簇的时序特征挖掘个体对特定位置的访问周期,基于该访问周期,并结合在该位置的停留时间,及其附近兴趣点分布等特征构建分类模型,识别人类个体的活动语义。基于签到数据和仿真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结合周期特征的活动语义识别方法相比没有加入周期特征的实验结果有效提升识别精度20%以上,在2个相同的签到数据集下,对比其他的识别方法提升精度1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从移动终端位置数据中精准识别居民职住地,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约束密度聚类的职住地识别方法。首先,利用基于K-means的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时空驻点聚类过程将居民多天的原始轨迹点分成不同的时空驻点簇;然后,利用基于速度阈值的停留点簇和移动点簇识别过程将居民的每一个时空驻点簇区分为停留点簇或移动点簇;接着,利用基于K近距离的DBSCAN重要停留点聚类过程将居民的停留点分成不同的重要停留点簇;最后,利用基于KD-tree优化的KNN(K-nearest neighbor)职住地识别过程将居民的每个重要停留点识别为工作地、居住地、职住同一区域或兴趣地点区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每个过程都是合理有效的,并且最终的职住地识别效果要优于时间阈值法、累加时间法和信息熵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轨迹聚类算法在相似性度量中多以空间特征为度量标准,缺少对时间特征的度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模式的轨迹数据聚类算法。该算法以划分再聚类框架为基础,首先利用曲线边缘检测方法提取轨迹特征点;然后根据轨迹特征点对轨迹进行子轨迹段划分;最后根据子轨迹段间时空相似性,采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进行聚类。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所提算法提取的轨迹特征点在保证特征点具有较好简约性的前提下较为准确地描述了轨迹结构,同时基于时空特征的相似性度量因同时兼顾了轨迹的空间与时间特征,得到了更好的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前,多数城市功能区识别方法仅依据路网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功能区的划分与识别,无法反映功能区范围及功能性随人类活动的动态变化.为此,提出基于轨迹数据挖掘与兴趣点语义分析的城市功能区识别与时空特征分析方法.通过考虑车辆行驶状况与区域功能的相关性,对特征轨迹点进行自适应密度聚类,并基于聚类中心利用Voronoi图合理划分功能区范围.为了有效地评价区域的复合功能性,利用潜在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模型对区域内兴趣点的类别信息挖掘主题词并计算相应的概率,在此基础上提出功能性强弱量化计算方法.基于轨迹数据的时变特性,构建交互式可视分析系统UFAVIS(urban functional areas visualization),进一步发掘人类活动对功能区时空模式的影响.利用结合时空特征分析的功能区识别方法对北京市真实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和具体案例分析,结果表明,UFAVIS能够准确识别区域的复合功能性,并发现功能区随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车载GPS定位设备的普及, 产生了大量的车辆轨迹数据和位置信息, 各种轨迹挖掘技术也应运而生. 然而, 现有的轨迹挖掘技术较少考虑用户的隐私泄露问题, 因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隐私保护的车辆轨迹数据停留点挖掘方法. 在该算法中, 首先通过密度聚类筛选出轨迹停留点, 其次结合差分隐私技术对停留点进行隐私保护. 通过实验验证, 该方法不仅能有效识别出停留点的位置, 还能保护其隐私不被泄露.  相似文献   

8.
针对利用最小包围盒(MBB)压缩的移动物体时空轨迹,为了能对其进行有效地聚类,提出了一个基于盒内数据点密度的轨迹间相似性度量公式.首先,把两条轨迹的相似性度量转化为两条轨迹上有时间交叠的MBB之间的相似性度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数据存储量.其次,分析两条轨迹上有时间交叠的MBB之间影响相似性的因素:时间持续、空间距离和盒内数据点的密度.剖析这3个因素对轨迹相似性的影响作用,提出了利用MBB压缩的移动物体时空轨迹相似性度量公式.实验证明采用本公式对移动物体时空轨迹进行聚类,可以提高聚类结果有效性指标Dunn的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城市居民出行的随机性和出租车行驶的机动性,对出租车轨迹数据进行载客热点区域的挖掘,得到城市居民出行规律。由于出租车轨迹数据密度分布不均匀,应用一般的聚类方法效果不佳,因此提出一种基于密度分区的聚类算法。该算法通过求取每个出租车上车点位置数据的局部密度,得到密度峰值点作为簇中心,实现对轨迹数据集基于密度的快速划分,得到不同密度的轨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聚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识别不同密度的出租车载客热点区域,提高聚类结果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采样不规则轨迹的停留点检测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聚类的停留点检测算法。首先基于数据场理论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时空特性的混合特征密度测量方法,然后根据停留点中心密度比入口大的特性,采用过滤—精炼策略提取停留点。在过滤阶段,将时间连续且满足最小密度阈值的点作为候选停留点。在精炼阶段,通过最大阈值筛选出实际停留点。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采样不规则轨迹中的停留点,相较于已有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低的时间消耗。  相似文献   

11.
由于微表情持续时间小于0.5?s、非自愿性和低强度等特点,微表情识别仍然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分层时空特征描述符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新的细粒度分层时空特征的微表情识别方法。提取微表情视频片段中的各层次时空特征,利用投影矩阵建立时空特征和微表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择对识别任务有贡献的区域。然后统计具有整体最大贡献度的层次,将该层次下选中的区域块和前一层选中的区域块进行交集操作,达到去除分层时空特征的空间冗余性和提升微表情特征区分度的目的。在CASME[Ⅱ]上的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能够细粒度化微表情发生区域,获得了更好的识别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人体动作的超兴趣点特征表述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一种基于超兴趣点的动作特征描述方法,用于人体动作的识别。兴趣点特征描述了人体动作时变化显著的局部点信息,但其最大的缺陷在于离散的兴趣点间缺乏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关联。提出根据兴趣点间的时空距离,使用广度优先搜索邻居算法,将时空距离相近的兴趣点聚合成超兴趣点,该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反映人肢体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动作变化特征。与现有的基于局部兴趣点的动作识别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增加了兴趣点间的整体时空结构关系,提高了特征的区分度。实验采用两层分类方法对超兴趣点特征分类,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亟待解决,交通量过载发现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提出一种基于HMM模型的轨迹聚类算法HMM-Cluster,可有效地发现交通量过载情况。该算法首先提取时空轨迹特征点,并采用维数约简技术减少轨迹数据量,根据参照轨迹拟合HMM模型,基于密度函数得到轨迹相似度矩阵,最后给出聚合的相似性轨迹。真实轨迹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HMM-Cluster可有效地挖掘移动对象运动模式,准确发现交通量过载情况,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移动对象聚集模式是指由移动对象参与的一组群体事件,通常用来预测交通系统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然而由于海量移动轨迹数据的产生,已有的研究方法难以准确、高效地挖掘特定的聚集模式.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时空图的移动对象聚集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改进的空间聚类算法(DBScan)分析轨迹数据,从而获得移动对象聚类;然后,利用时空图模型代替单独存储轨迹数据的方式,用于实时观测移动对象聚类的时空变化特征.最后提出基于最大完全子图查找的聚集检索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用于查找满足时空约束的最大完全子图.基于真实大规模轨迹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移动对象聚集模式挖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方面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动作识别中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基于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征方法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视频中的动作识别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多种特征检测和描述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上述方法在适应摄像头移动、光照以及穿着变化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为此,提出了基于时空兴趣点局部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方法,实现了基于时空单词的动作识别。首先采用基于Gabor滤波器和Gaussian滤波器相结合的检测算法从视频中提取时空兴趣点,然后抽取兴趣点的静态特征、运动特征和时空特征,并分别对运动进行表征,最后利用基于时空码本的动作分类器对动作进行分类识别。在Weizmann和KTH两个行为数据集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时空特征的运动表示能够更好地适应摄像头移动、光照变化以及施动者的穿着和动作差异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地表征人体行为的时空特征,将骨骼特征通过Hough变换后建立人体的动作表示.具体来说,采用OpenPose获取视频帧人体骨骼关键点,之后构建骨骼关节并映射到Hough空间,将骨骼关节轨迹转换为点迹,然后角度和轨迹特征的FV(Fisher vector)编码融合作为线性SVM分类器的输入.在经典公共数据集KTH、Weizmann、KARD和Drone-Action上,实验结果表明Hough变换提升了特征的鲁棒性,提高了人体行为识别的性能.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novel method for continuous visual event recognition (CVER) on a large scale video dataset using max-margin Hough transformation framework. Due to high scalability, diverse real environmental state and wide scene variability direct application of action recognition/detection methods such as spatio-temporal interest point (STIP)-local feature based technique, on the whole dataset is practically infeasibl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apply a motion region extraction technique which is based on motion segmentation and region clustering to identify possible candidate “event of interest” as a preprocessing step. On these candidate regions a STIP detector is applied and local motion features are computed. For activity representation we use generalized Hough transform framework where each feature point casts a weighted vote for possible activity class centre. A max-margin frame work is applied to learn the feature codebook weight. For activity detection, peaks in the Hough voting space ar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initial event hypothesis is generated using the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of the participating STIPs. For event recognition a verifica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 is used. An extensive evaluation on benchmark large scale video surveillance dataset (VIRAT) and as well on a small scale benchmark dataset (MSR)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cable on a wide range of continuous visual event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 having extremely challeng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