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冰  姜厚停  苏庆  杨康 《市政技术》2020,(6):195-198
北京地铁16号线万寿寺站—苏州桥站区间盾构隧道的左右线叠落段长度为666 m,叠落段两隧道最小间距1.6 m,施工工序为先施工下层隧道(右线隧道),后施工上层隧道(左线隧道)。为有效控制叠落段盾构隧道施工相互影响,提出并实施了:"对两隧道之间的夹土层进行注浆加固,并在下层盾构隧道内设置型钢支撑"的加固措施。型钢支撑受力监测结果表明:采用夹土层注浆和型钢支撑体系的加固措施能够保证叠落段隧道的施工安全。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对下层隧道内的型钢支撑方案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2.
李锋 《建设监理》2024,(1):105-110
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东延段由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1、T2站接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3站,其区间盾构隧道采用左、右线交叉叠落互换平面位置方式布置。叠落段长度约103 m,叠落段隧道净距3.6~6.2 m。施工过程中,盾构掘进采用“先下后上”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叠落段隧道净距,提出了下层隧道的保护措施:优化上层隧道盾构掘进参数,减少盾构对地层的扰动;保证下层隧道管片壁后空隙的注浆填充更加密实;在上层隧道穿越前,采用管片纵向槽钢拉紧下层隧道或通过液压支撑台车对下层隧道进行加固。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知,所采取的措施对下层隧道结构的保护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受隧道侧上方苏州桥的桥桩位置限制,北京地铁16号线万寿寺站—苏州桥站区间盾构隧道左、右线呈叠落形式布置.因此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区间隧道3个典型叠落段的盾构掘进叠加效应.计算结果表明:左、右线隧道完全叠落段施工对地层扰动的叠加效应最明显,且上下层隧道净距越小,叠加效应越显著;完全叠落段的上层隧道施工将会引起下...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桥~万寿寺区间隧道受苏州桥桥桩限制,采取叠落形式侧穿苏州桥施工。为了研究叠落隧道施工对邻近桥梁的影响及控制措施效果,首先分析了叠落隧道开挖对邻近桥梁变形的影响规律,然后提出了注浆加固和隔离桩两种保护措施,并对比分析了保护效果,最后通过现场监测对保护效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无保护措施条件下墩柱最终沉降值为14mm,接近桥梁变形控制指标,最大纵向差异沉降(6.2mm)和最大横向差异沉降(6.5mm)均超出控制指标;最大纵向差异沉降发生在左线推进过程中,最大横向差异沉降发生在右线贯通之后;对比注浆加固和隔离桩两种措施发现,二者均能使桥梁变形满足指标要求,隔离桩的控制效果比注浆加固稍好;受现场条件限制,实际采用注浆加固作为桥梁保护措施,桥梁墩柱变形监测数据表明注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对明挖隧道结构底与正线盾构隧道结构顶间距为1.8~2.2m的施工难点,在不采用盾构和叠落隧道之间注浆加固的前提下,开发了上部明挖隧道近接下部盾构隧道交叉同步施工工艺,通过采用基坑土方开挖分段与主体结构分段浇注相配合,利用明挖隧道全自动液压台车辅助叠落段盾构穿越的方法,确保交叉段同步安全高效施工,同时最大化减少施工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于海生 《山西建筑》2021,(1):148-150
盾构叠落施工工艺复杂,对施工技术控制要求高、施工风险大.以武汉轨道交通地铁5号线复兴路站—彭刘杨路站区间小净距重叠段盾构施工案例为背景,为使盾构掘进沉降的二次叠加得到有效控制,减少盾构掘进对先成型隧道管片结构的影响,盾构掘进采取"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选用配筋加强型管片,夹层土注浆加固,洞内临时支撑台车加固,盾构掘进参...  相似文献   

7.
以济南地铁R1线、R2线盾构隧道小曲线、小净距、叠落下穿京沪高铁桥为工程背景,提出了多区间隧道下穿施工主动控制技术体系。研究表明:(1)多区间隧道下穿施工主动控制技术体系包含盾构叠落下穿施工顺序优选、主动隔离控制、管片结构加强、交叠区洞内加固控制、下穿高铁桥减隔振控制5项技术;(2)盾构叠落下穿施工顺序优选原则为叠落区域隧道按自下而上顺序施工,同一平面按与既有隧道由远而近顺序施工;(3)主动隔离控制技术为施做钻孔灌注桩作隔离桩,袖阀管注浆作桩间止水;(4)交叠区洞内加固控制技术采用管片增设预留注浆孔对交叠区夹层进行注浆预加固、下方隧道架设台车支撑加强整体刚度;(5)全自动变形监测表明4条盾构区间穿越施工桥墩最大沉降量仅为0. 4mm,变形控制效果极佳。  相似文献   

8.
结合罗湖~国贸区间重叠隧道盾构施工,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施工阶段重叠盾构隧道的相互影响,确定了先施工下部左线隧道,对周边岩土进行注浆加固,再施工上部右线隧道,然后注浆加固的施工顺序.施工右线隧道时,对左线隧道位移和深层沉降进行监测并采取选点注浆、架设支撑的辅助保护措施.同时,对右线隧道下卧层土体进行注浆加固,保证隧道稳定及减小隧道之间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竹园路站—港务路站区间盾构下穿京杭大运河工程为背景,从盾构选型、掘进参数、端头加固、沉降监测控制等方面研究盾构下穿京杭大运河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工程实际选择合适的盾构机型、优化掘进参数,进行二次注浆可较好地完成地铁隧道盾构下穿运河段施工。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盾构叠落施工工艺复杂,受地质影响,对施工技术控制要求高、施工风险大。北京地铁八号线二期工程南锣鼓巷站~中国美术馆站采用了盾构叠落施工技术,并顺利贯通。文章对盾构叠落始发、推进、支撑台车施工技术控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以大直径桥桩紧邻既有地铁盾构隧道施工为研究背景,基于隧道病害调查和长期变形监测数据,分析典型河漫滩软土地区钻孔桩打、拔近接施工对盾构隧道衬砌环结构影响,并对钢护筒超前加固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近距离桥桩拆复建工程在原隧道结构较大变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结构病害产生不良影响,使得结构安全性储备降低,需要进行及时必要的修复性处理;淤泥质粉质黏土较其他地层内隧道受施工影响变形量更为显著;采取钢护筒措施可减少隧道62.5%位移变形量、42.9%横断面收敛变形量。  相似文献   

12.
张辉 《山西建筑》2012,(33):201-202
根据工程实践,以大连地铁工程南关岭站至华北路站区间暗挖隧道穿越甘南立交桥为例,结合工程地质条件,针对性的提出了暗挖隧道内初期支护加固措施及爆破控制措施,以期为今后类似暗挖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地铁线路互相重叠穿越,如何预测并控制隧道所在地层的变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南宁地铁1、2号线在朝阳广场站形成的四线叠交隧道工程,旨在探讨四线叠交这种复杂空间关系下隧道盾构施工的变形规律,进而提出有效措施控制地基变形。基于对水文地质情况及隧道情况的研究,借鉴成都、武汉等地工程情况,提出采用上下洞夹层土体洞内加固、结构加强、螺栓加强以及下洞临时支撑相结合的加固措施来控制地基变形,通过数值模拟验算加固效果,并与现场监测数据作对比,结果表明,加固后地层沉降显著减小,地表沉降满足变形控制要求,隧道变形大大减小。本文的研究成果保证了该重叠段隧道施工的安全,也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和设计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软土地区重叠盾构隧道施工中,由于不同开挖顺序及不同推进速度下既有隧道位移和内力变化规律,设计了4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先上后下施工时,下线隧道的施工引起上线隧道纵向的沉降,且上线隧道管片环向内力发生偏转,拱底两侧内力变化最大;先下后上施工时,上线隧道的施工引起下线隧道纵向隆起,且下线隧道管片环向内力发生偏转,拱顶两侧内力变化最大;不管何种施工顺序,都会引起隧道纵向附加内力,但纵向内力表现为波动性和临时性。从纵向位移及既有隧道的内力改变来看,先下后上施工顺序的安全性优于先上后下的施工顺序。在重叠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的附加变位和内力值均随着推进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且推进速度的影响范围也相应增大,所以在施工期间,应合理控制盾构机的推进速度,以免对近接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造成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马天文 《山西建筑》2011,37(6):128-129
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就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已建成的暗挖隧道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对既有隧道的加固措施,测试结果表明在盾构通过既有隧道期间,既有隧道内的加固体系受力在允许值范围内,确保了既有隧道结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北京地铁十号线三元桥站~亮马河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提出了根据监测数据对两条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并行施工相互影响进行反分析的方法,并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测数据,分别对盾构隧道环向和纵向的内力进行了分析,指导了施工。研究表明,当两条盾构隧道小间距、长距离并行施工时,会出现后行盾构隧道对先行隧道先挤压、后卸载的情况,引起先行隧道环向的内力变化,与实际监测的数据吻合。该研究方法及工程实践结论可以为地铁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盾构隧道上方修建大型基坑时,如何防止基坑开挖卸荷引起隧道变位是一个工程难题。南京某基坑工程,采用旋喷桩加固地基,并在开挖中考虑软土的时空效应规律,减少了对其下方盾构隧道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依托佛莞城际铁路盾构隧道在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中上穿广州地铁七号线工程,针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层致密、渗透系数小及双层四线叠交穿越复杂地层等特点,通过现场监测与三维动态有限元数值模拟手段,解决实际工程中注浆压力合理取值与既有隧道变形控制这两大难题。其中,通过模拟掘进隧道在不同注浆压力值的工况下,对既有隧道动态上浮变形值和地表沉降值的影响关系,进而确定最佳注浆压力值。同时,由于双层四线叠交穿越工况对既有隧道扰动的影响较大,为避免发生管片错台和开裂等危险,结合工程实际提出控制既有隧道变形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风化地层中注浆压力设为0.5MPa时,能合理控制地表沉降与既有隧道变形;穿越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竖向变形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盾构单线穿越后,既有隧道竖向变形呈现近似单波峰状的正态分布曲线;盾构二次穿越后,曲线形态由近似正态分布曲线向类“M”双波峰形转变,且波峰位置产生约2m的偏移;既有隧道横断面管片最终变形呈“竖鸭蛋”状,其横向椭圆度为1.4‰,竖向椭圆度为0.71‰。针对分析结果,工程中采取合理的压重措施,有效抑制既有隧道的上浮变形,研究成果在隧道穿越类似地层的施工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武汉地铁二号线及四号线洪中区间隧道为背景,针对多条重叠隧道小间距的特点,提出盾构隧道“先下后上”的总体施工原则,重点阐述了盾构掘进控制、夹层土注浆加固和洞内临时支撑隧道加固等关键措施,通过监测结果有效验证了其成功,可为今后的重叠隧道设计、施工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