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粒度小麦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研磨系统,相同研磨强度下不同粒度小麦粉的水分、灰分、白度、面筋、破损淀粉含量、粉质、拉伸特性,研究面粉粒度对面粉理化特性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面粉在相同的研磨条件下,随着粒度的减小,其白度会增加,破损淀粉含量明显增加,吸水率随之提高,面团的流变学特性也会发生变化。而同一粒度下不同的研磨方式中,石磨的研磨强度较大,所以各方面指标也较特殊。  相似文献   

2.
小麦粉粒度对其糊化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粉的RVA糊化温度随着粒度的降低基本上呈降低趋势,不同系统粉的糊化温度没有太大差异,小麦粉随着粒度的减小,其粘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小麦粉的RVA最终粘度也随着粒度的降低逐渐呈现增加的趋势,不同系统小麦粉之间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以8种类型变性淀粉为研究对象,对其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透明度、凝沉性、凝胶强度等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最好;蜡质玉米氧化淀粉的透明度最佳;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马铃薯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木薯淀粉、预糊化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凝沉性较强,而蜡质氧化淀粉几乎无凝沉性;乙酰化二淀粉己二酸酯木薯淀粉的凝胶强度最大;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最高黏度值最大,消减值最大;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玉米淀粉的糊化温度最高;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玉米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凝沉性优于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马铃薯淀粉,且凝胶强度较高;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蜡质玉米淀粉的黏度明显高于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木薯淀粉,而后者的冻融稳定性、透明度、凝沉性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4.
麦麸添加量和粒度对小麦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强筋和中筋小麦粉为试验材料,添加2个强筋小麦和2个中筋小麦麸皮,并采用5个添加量(5%,10%,15%,20%,25%)、4个粒度(0.16~0.43 mm,0.43~1.0 mm,1.5~2 mm,2.5~3.0 mm)处理,分析麦麸添加量、粒度对小麦粉糊化特性的影响。随着麦麸添加量的增加,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和峰值时间都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淀粉糊化起始时间和糊化温度均呈现的Y=AX2-BX+C二次曲线增加趋势。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黏度面积、反弹值平均值随着麸皮粒度的增大,均呈现升高趋势,而麦麸粒度对糊化温度和糊化起始时间没有影响。中筋小麦麸皮粒度在0.16~2 mm之间对峰值黏度和黏度面积的影响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超过1.5 mm的强筋小麦麸皮粒度对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和黏度面积的影响差异显著;小于2 mm的麸皮粒度对稀懈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小于1 mm的麸皮粒度对反弹值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用粉筛与气流分级结合的方式对小麦粉进行分级,得到9XX/13XX、13XX/15XX、F1、F2、F3共5种粒度区间小麦粉,分别制取小麦淀粉,研究小麦粉粒度对淀粉理化指标、糊化特性、凝胶特性、热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粉粒度减小,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直链/总淀粉、降落数值及沉降体积下降,破损淀粉含量、淀粉糊透光率增加;淀粉凝胶咀嚼性与硬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黏附性在F1粒度区间最小,内聚性下降,回复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弹性则无显著性变化;13XX/15XX、F1、F2粒度区间的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好;各粒度区间小麦粉的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显著上升、黏度下降,淀粉结晶度增加、短程有序程度增加,F3粒度区间的淀粉糊化焓、结晶度最大,不易糊化。小麦粉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小麦淀粉性质造成不良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制粉行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湿热处理对绿豆淀粉进行改性,研究湿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水分含量(15%、20%、25%和30%)对绿豆淀粉结构(结晶结构和短程有序化结构)和理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未改变绿豆淀粉的结晶类型,但其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化程度降低;随着湿热处理过程中体系水分含量的增加,绿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均增加,而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生值均降低,即绿豆淀粉的热稳定性增强;与湿热处理前的绿豆淀粉相比,湿热处理能明显增加绿豆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7.
采用粉筛将1M3、2M1系统粉筛分成4种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A区间:粒度>118μm、B区间:100μm<粒度≤118μm、C区间:85μm<粒度≤100μm、D区间:粒度≤85μm),研究粒度与小麦粉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筛分粒度减小,白度增大,破损淀粉增多,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弱化度则先减后增,吸水率在大粒度区间最高;1M3系统粉黏度和回生值降低,2M1系统粉黏度先增后减,衰减值和回生值无明显变化趋势;糊化温度明显升高。C粒度区间小麦粉淀粉含量低、蛋白含量高、面筋品质较好;B、C粒度区间小麦粉水溶剂保持力和乳酸溶剂保持力较高、蔗糖溶剂保持力较低,其面团延伸性、弹韧性及面团筋力也较好。因此,B、C粒度区间小麦粉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对米蛋糕品质的影响,选取粳米、籼米、糯米三个品种,分别制备80、100、120、140目的米粉。通过测定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的糊化特性、米蛋糕的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等,采用定性方法分析得出不同品种和粒度米粉对米蛋糕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目数的增加,米粉小颗粒受到的机械损伤增大,水分迅速蒸发,米粉的水分含量逐渐减小;小颗粒粉体更容易吸水膨胀,糊化温度逐渐减小。而衰减值和回生值逐渐增大,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米粉目数的增加,米蛋糕的咀嚼性逐渐减小,而硬度和弹性逐渐增大,内聚性和感官评分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品种米粉的糊化特性、老化特性以及蛋糕品质等均存在差异,米粉粒度对蛋糕品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过筛目数为120目时,蛋糕的感官得分达到最高。当米粉过筛目数在140目粒径较小时,质地过于松软,食用时咀嚼性差,口感欠佳,蛋糕品质下降。相比于糯米粉而言,粳米粉和籼米粉更适宜制作蛋糕,由粳米粉为原料制作的蛋糕品质更好。综上所述,过筛目数为120目的粳米粉更适合制作蛋糕。  相似文献   

9.
依照固定机械参数将生产线上的前路心磨系统出粉粉碎,制成3种不同粒度的小麦粉,保证市场销售小麦粉的粒度在该实验粉粒度区间内。研究其理化指标、流变学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面团返软程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粒度与小麦粉理化指标的关系,探究不同粒度小麦粉面团质构特性随时间变化的差异,粒度对小麦粉蒸煮品质的影响关系。实验表明,不同粒度小麦粉的部分理化指标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且差异性显著;小麦粉体积平均粒径与损伤淀粉和R/E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白度、形成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面筋指数、降落数值和峰值黏度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粉面团质构特性(返软程度)随粒度的降低而增大。蒸煮品质也随粒度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从谷子主产区山西省选取8个具有代表性的谷子栽培品种作为供试材料,分析研究了其淀粉的颗粒形态及粒径大小、直链淀粉含量、碘蓝值与淀粉糊的透光率、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溶解度与膨胀度及凝沉特性等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小米淀粉颗粒均为单粒,外形规整,多数为多角形,少数为卵圆形,具有清晰可见的偏光十字,不同品种间淀粉颗粒形态差异明显。小米淀粉小颗粒的粒径为0.42~2.25 μm,大颗粒的粒径为3.42~29.26 μm,小米淀粉的粒径分布特征呈现出“三峰”型。8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变幅为2.22~17.96%,碘蓝值变幅为0.586~0.872,透光率变幅为2.4~29.2%,析水率变幅为3.67~49.85%,糊化温度变幅为67.6~78.8 ℃,各品种间具有显著差异。此外,各品种淀粉的糊化特性、溶解度、膨胀势及淀粉糊的凝沉特性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加工目的采用相适宜的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选用75~123μm的筛网将小麦粉进行筛理分级后,得到7种不同粒度的小麦粉颗粒,并将其分为大中小3种颗粒。通过对其总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巯基二硫键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分析,探究不同粒度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结果表明,不同粒度区间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存在显著差异。与中小颗粒粉相比,大颗粒小麦粉中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二硫键含量较高,面筋质量较好,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较为稳定,且大颗粒小麦粉的蛋白性质与原粉较相似,其中3号粉的蛋白质品质高于原粉,这表明当小麦粉粒度在95~112μm时,小麦粉蛋白质性质得到提升。而中小颗粒小麦粉的蛋白质性质差异性不显著。整体而言,大颗粒小麦粉的蛋白质质量及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面粉粒度是评价面粉品质指标,对面粉及其制品的品质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粒度对面粉品质的具体影响,实验通过筛分方法,将4种商品粉进行粒度分级(140~160目,160~180目,180~200目,200目以上),研究商品面粉在不同粒度区间的分布情况,采用激光粒度仪扫描各区间面粉的粒度分布,测定各面粉区间的水分、灰分、破损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面筋指数、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分析各区间面粉的成分变化及理化指标差异。研究表明,破损淀粉含量随粒度减小呈增加趋势,颗粒越小其破损淀粉含量越高;160~180目(96~80μm)和180~200目(80~75μm)区间的中间粒度面粉其理化性质与其它区间差异较大,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粒度面粉的破损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等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粒径和粉碎时间的黑果枸杞粉体的物化特性以及多糖、总酚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并结合粒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进行直观说明。使用高速粉碎机将干黑果枸杞粉碎,通过标准筛得到不同粒径的黑果枸杞粉体进行物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黑果枸杞经过粉碎处理后,色度、粉体流动性、复水比、持水性和松密度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复水比和持水性随粉碎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随着粒径的减小,水分与膳食纤维含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和灰分含量逐渐升高,粗脂肪含量于120~200筛目间达到最大值为8.56%,随后含量降低;粉体中多糖含量逐渐增加,花色苷含量先增加后减小,于120~200筛目间达到最大值为24.30 mg/L。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蛋白质含量与灰分逐渐降低,膳食纤维与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差异性显著(p<0.05);粉碎时间在60 s时,200目筛下物多糖含量最高为152.47 mg/mL;花色苷含量逐渐下降;不同粒径和粉碎时间对粉体中总酚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对黑果枸杞进行粉碎处理得到不同粒径的粉体,其具有不同的物化性质,为黑果枸杞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制备出糊化度分别为58%、80%、100%的籼米淀粉,探讨了糊化程度不同对籼米淀粉微观形貌、结晶特性、短程有序结构、层状结构及其热特性、黏度性质的影响。结构特性表明,随着糊化度的增加,籼米淀粉颗粒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双螺旋结构和分子有序排列被逐渐破坏,半结晶结构逐渐消失。热特性结果进一步证实,淀粉微晶结构随糊化度增加被破坏的程度加大,且不稳定的微晶优先被熔化使得剩余微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黏度性质表明,完全糊化籼米淀粉能在较低温度下吸水溶胀形成高黏度的溶液,但热糊稳定性差。尚余微晶结构的淀粉随糊化度的增加表现出更高的峰值黏度和更弱的热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不同粒径范围小麦全粉的化学成分及黏度变化,并对小麦全粉的加工特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小麦全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小麦全粉的灰分含量差异不明显,但其蛋白质、脂肪及淀粉含量存在差异。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15.34%和2.25%)的为粒径<100 μm的小麦全粉,含量最低的分别是300~600 μm(10.91%)和>1430 μm(0.81%)。淀粉含量最高(66.23%)的是最大粒径(>1430 μm)的小麦全粉,而其它粒径的样品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小麦全粉的破损淀粉含量随其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升高,当粒径由>1430 μm减小到<100 μm时,其破损淀粉含量由0.28%升高至4.79%。在加工特性方面,粒径由>1430 μm减小到<100 μm使小麦全粉的黏度升高,持水性和持油性分别提高了33.19%和39.32%,溶解度和膨胀度也明显提高。同时,粒径降低还有利于提高小麦全粉的冻融稳定性,使其冻融初期的析水率从68.67%(>1430 μm)降低到48.69%(<100 μm)。这说明小麦全粉的粒径过大或过小均会对其营养及加工特性产生不利影响,而通过精准控制小麦全粉的粒径范围,可在保证小麦制品营养性的同时提高其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6.
充气硬糖是含有高压二氧化碳气泡的硬质糖果,溶解时可以产生令人愉悦的跳感。由于充气硬糖颗粒细小,气压值不易直接测定,同时其形状不规则和大小不一的特点给指标测定带来一定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标准来评价充气硬糖的品质特性。该文将充气硬糖分为10目<粒径≤4目、20目<粒径≤10目、30目<粒径≤20目和粒径≤30目四个粒度等级,研究不同粒度充气硬糖品质特性的差异。实验通过测定充气硬糖的气泡尺寸分布与气体状态参数分析气泡特性与跳感品质的关系,利用理想气体方程计算得到充气硬糖的平均气压在0.73~0.91 MPa之间,平均气压大小随着颗粒减小而降低。采用X 射线衍射测得充气硬糖属于非晶态物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随着颗粒的减小而降低,这可能是气压与吸湿性的不同导致小颗粒的充气硬糖Tg 比较低。充气硬糖的原始水分活度为0.31±0.01,因此在高于30% RH的环境中会发生吸湿。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吸湿性的结果为充气硬糖保藏条件的设定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4种不同型号的实验磨研磨不同硬度的小麦,通过激光粒度仪测试小麦粉的粒度。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粉的粒度差异较大,尤其是细小粉粒的分布很不均衡。采用光辊心磨的实验磨磨制的小麦粉,其细粉比例高于齿辊实验磨,但低于生产线小麦粉的细粉比例。小麦硬度越高其细粉比例越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粒度小麦粉的实验筛理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制粉生产中不同制粉系统小麦粉的筛理试验,探讨不同粒度小麦粉的筛理性能。结果表明:粉筛筛网的加密导致小麦粉筛出率的递减,但不同系统递减的幅度不同,心磨系统递减的幅度较大,渣磨及尾磨相对较小。小麦粉的筛净率主要为筛理时间的函数,与小麦粉的粒度呈负相关,而与筛理物料含粉率的关系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理化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加工利用的差异性,本研究利用粒径测定、显微特征分析、红外光谱 分析等方法,比较了不同粒度花椒籽黑种皮粉的粒径、色度、微观结构、中红外光谱、吸附特性、活性物质 及其抗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花椒籽黑种皮粗粉经超微粉碎后,粒度显著减小、色泽明显增亮, 可引起细胞壁破碎,持水力和持油力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33.33%和44.60%,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显著增 强,但花椒籽黑种皮超微粉的官能团结构并未发生改变。随着粉体粒度的减小,花椒籽黑种皮超微粉中多酚和 黄酮的溶出量分别提高了15.93%和11.24%,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和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 啉-6-磺酸自由基清除能力显著增强(P<0.05)。因此,超微粉碎可有效增加花椒籽黑种皮活性物质的溶出并提高 其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了花椒籽黑种皮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玉米淀粉的粒度效应对其糊化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和探讨了经过机械微细化处理的不同粒度玉米淀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粒度的降低,其糊化温度下降,糊化温度区间缩小,淀粉糊的粘度下降,但热糊稳定性增加。由于微细化处理后淀粉凝沉性增强,淀粉糊的透明度随淀粉粒度的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