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表面官能团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表面官能团对粉末超级电容器活性炭电极材料漏电电流、电容贮存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羧基浓度越高 ,电极材料漏电电流越大 ,贮存性越差 ;羧基浓度越高 ,材料静态电位越高 ,氧析出反应可能性越大 ,电极越不稳定。活性炭电极材料经保护气氛下的中温热处理能够部分消除表面含氧官能团 ,降低表面官能团和羧基相对浓度 ,从而减少漏电电流 ,提高电极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台区漏电故障定位是供电企业运维中的痼疾。低压用户零线、地线接线错误是工程上的常见故障,可导致台区剩余电流超标,如不能准确定位将无法投入台区三级剩余电流保护,将严重威胁用户人身安全。既有漏电故障研究多围绕绝缘故障的电弧频谱特征展开,较少考虑接线错误因素影响。该文围绕农村TT接线台区的用户接线错误所致漏电故障,分析台区剩余电流在正常运行和用户接线错误条件下的波动特性。利用接线错误用户负荷电流主导台区剩余电流波动的特点,提出根据台区剩余电流和用户负荷电流进行回归分析定位接线错误用户的方法,将对台区剩余电流显著性影响程度高的用户识别为零线、地线接线错误用户。基于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的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小变频系统漏电电流,提高用电系统安全程度,就漏电流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得到漏电流产生的关键因素是变频器内部的高次谐波,从而给出了改善漏电流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减小变频器的载波频率、提高电机的绝缘强度等,这些方法对减小漏电流、保证人身、设备安全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言琴  朱梅  徐献芝  尹成龙 《电源技术》2016,(11):2186-2188
为了研究不同实验环境下锌电极的存放效率,设计实验分别从电池存放环境、激活电流、存放时间、激活深度四个方面探究电极活化、钝化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已激活的电池,密封存放比开放空气极存放电极效率高;激活电流越大,电极效率越低;电极效率在电池存放1周内无明显降低,而存放1个月的电极效率仅为1周的40%;电池利用率最高的激活深度是40%。  相似文献   

5.
1 漏电开关的原理和构成 目前,漏电开关在在我国的应用十分普遍.漏电保护器在反应触电和漏电保护方面具有高灵敏性和动作快速性,是其他保护电器无法比拟的.漏电开关是利用系统的剩余电流反应和动作.正常运行时,系统的剩余电流几乎为零,故其动作整定值可以整定得很小(一般为毫安级),当系统发生人身触电或设备外壳带电时,出现较大的剩余电流,漏电电流达到危及人身安全时,自动切断电源的安全保护装置.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合并PiN/肖特基(MPS)二极管的结构参数、外加电压及温度对MPS二极管反向漏电流的影响,为MPS二极管开发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型,该模型可用于分析及预测MPS二极管的反向特性。该模型通过二维泊松方程近似求解了MPS二极管表面电场的模型,并基于表面电场模型依次从热电子发射电流、隧道电流、耗尽层电流及扩散电流4个部分分析并求解MPS二极管的反向漏电流模型。经验证模型结果和实验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并网逆变器漏电流的存在会导致逆变器启动及运行故障甚至人身伤害。本文结合3KW光伏并网逆变器实际工程研发过程中碰到的漏电流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工作过程进行建模分析。包括启动瞬间漏电流和运行过程漏电流分析,找到逆变器漏电流产生原因并提出漏电流解决方案。通过实验仿真分析以及实际调试,证明方案能够有效地抑制并网逆变系统的对地漏电流,实现产品化需求。  相似文献   

8.
抑制漏电流已成为非隔离型光伏并网系统研究的重要技术问题。考虑到漏电流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建立漏电流谐振电路等效模型,指出传统H4拓扑结构的不足,并分析漏电流产生原理。然后介绍了一种能够有效抑制漏电流的新型拓扑结构,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并网控制方法,最后在一台2k W的实验样机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新型拓扑结构的光伏并网逆变器能较好的抑制漏电流。  相似文献   

9.
针对矿井供电网络漏电保护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上、下级漏电保护装置相互之间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漏电电流相序分量组成的特点,提出采用零序有功电流作为零序电流方向保护特征参数的方法,并给出了实现该原理的一种可行性方案。该方案简单实用,可有效解决低压电网检漏装置误动作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脉冲电应力绝缘加速老化实验中,为消除试样电容过渡过程电流对绝缘材料和结构绝缘失效判定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设计一种漏电流检测电路。在双极性高频脉冲电压下电容过渡过程电流主要集中在脉冲边沿5μs以内,12μs后过渡过程基本结束,此后试样回路电流主要是绝缘漏电流;利用此特性,通过控制电路控制电子开关,在每个脉冲边沿切除电容过渡电流而代以前一时刻的漏电流保持值,而12μs后再切换回电流检测信号。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漏电流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消除试样等效电容过渡过程电流对漏电流检测的影响,其相对偏差率小于3.03%,可以较好的满足脉冲电应力绝缘寿命加速老化实验的要求,且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消除剩余电流保护动作死区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漏电保护技术,在分析剩余电流保护技术基础上,指出该技术在原理上存在重要缺陷.当线路中存在正常漏电,而设备又发生故障漏电或有人触电,正常漏电电流与故障漏电(或触电)电流存在相角差,造成剩余电流反而减小,因此存在故障漏电保护动作死区.本文建立了一种新型漏电保护模型,提出用2到5个周时间间隔的剩余电流变化量表示故障漏电,并采用剩余电流和剩余电流变化量双重判据,实现故障漏电的正确保护.通过分析剩余电流的相位关系,推导出剩余电流在各相上分量及剩余电流变化量的计算公式,实现了故障漏电电流的检测.最后,采用单片机进行软硬件设计,并试验验证了对故障漏电的正确保护性,且不会引起误动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矿井低压电网漏电判断方法误差大,动作时间长,而不利于安全,分析了漏电电网的暂态零序电压的特点;定义了反应信号波形差异程度的信号距离及匹配度;利用暂态零序电压波形在故障前后的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暂态零序电压故障信号距离的新型矿井漏电辨识方法.通过增加波动因子,使漏电识别结果与漏电电阻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度,有效地消除...  相似文献   

13.
与隔离型逆变器相比,非隔离型并网光伏逆变器体积小、成本低、效率高,但往往容易产生共模漏电流,相应安全隐患增大,相关标准对漏电流抑制及保护提出了严格要求。该文对上述情况的漏电流问题进行研究,详细分析单相Boost+HERIC逆变拓扑漏电流产生机理及漏电流谐波特征,然后分析漏电流检测硬件系统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谐波提取的漏电流检测方法,有效解决了含有高频谐波漏电流检测不准确问题,实现了持续漏电流、突变漏电流的准确检测及保护。通过仿真及实验结果验证机理分析的正确性及侦测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对含有高频漏电流的其他单相逆变拓扑及三相逆变拓扑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14.
有机绝缘材料表面的漏电痕破坏威胁电气设备安全使用,对有机绝缘材料的耐电痕程度进行评定在安全使用和选择绝缘材料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IEC 60112标准试验法,采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试样,进行耐电痕破坏试验.通过对试验中放电电流的非线性特征分析,发现在放电的不同阶段,放电电流混沌吸引子演化轨道、递归图的拓扑结构和纹理方向均有显著变化,其分形维数也明显不同.研究结果证明,对放电电流进行非线性分析,可以对有机绝缘材料漏电痕劣化程度及耐电痕性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15.
针对低压配网TN-C-S系统固有剩余电流大、多级剩余电流漏电保护难以投入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剩余电流和不平衡电流突变向量的电流分离漏电保护方法。首先,分析TN-C-S系统剩余电流成分,提出负荷投切不影响剩余电流向量与不平衡电流向量之比M,而单相接地故障发生时刻会导致M值突变。其次,利用低压配网负荷投切频繁的特点连续更新M值,实时计算系统漏电流突变幅值,以漏电流突变幅值越限作为故障判据。仿真和实测数据表明,所提方法对50 mA以上漏电故障的正确识别率达99%以上,变压器出口处可靠动作阈值可低至70 mA,能够满足TN-C-S系统多级漏电保护的灵敏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矿井低压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下漏电电流特征的基础上,从人身触电电流、漏电保护等方面详细比较了各种接地方式的优缺点,得出了中性点经高阻接地或中性点经电抗串高阻接地更适合矿井低压电网的结论。针对上述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特征,论述了零序电导法在矿井低压电网选择性漏电保护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在漏电保护动作准确性和整定简单等方面的优越性。利用通信闭锁和相对值的方法提高了附加直流电源漏电保护的快速性和动作值的稳定性。通过实验验证了上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无变压器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漏电流抑制是无变压器型光伏并网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VDE-0126-1-1标准规定,漏电流高于300 mA时光伏并网系统必须在0.3 s内从电网中切除。为了解释漏电流的根源,建立系统共模电压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漏电流产生的原因,探讨不同调制策略对漏电流的影响,然后介绍几种典型的、能够有效抑制漏电流的电路拓扑结构,并分析各种拓扑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最后对漏电流抑制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可拆卸真空灭弧室,研究了直径45mm的Cu Cr50平板触头,在不同的燃弧时间下采用强迫换流法分断2~5k A直流的特性,通过高速摄像机对分断过程进行了拍摄。实验结果表明,分断引燃电弧的过程存在单弧柱和双弧柱两种情况。燃弧时间小于2ms,换流电流投入时,电弧有一定程度扩散但依旧为桥柱形状态。单弧柱情况燃弧面积小于电极表面,过电压作用下的重燃点多为原电弧引燃处;双弧柱情况电弧分布占据电极的面积增加,分断性能提高。燃弧时间大于2.5ms,换流电流投入时触头间隙中电弧已完全扩散且相对均匀,重燃点随机分布。结合前人对不同触头结构下电弧形态演化规律的认识,讨论得出横磁型触头结构适于直流分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提高煤矿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通过对煤矿低压和高压供电系统发生漏电故障特点进行研究,利用戴维南等效得到漏电流计算电路,分析漏电阻、系统总分布电容对漏电流的影响以及消弧线圈不同补偿方式下漏电流的特征差异。由于线路分布电容的存在,漏电后形成的漏电电流有效值远大于仅考虑绝缘电阻时的情况,在保证人身触电安全的前提下,给出了煤矿供电系统线路总分布电容限值,提出了考虑分布电容影响的漏电保护方案,根据方案可求得漏电保护动作整定值和保证人身安全的动作时间范围,实现考虑分布电容影响的煤矿供电系统漏电故障定值整定。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非隔离型级联H桥逆变器的漏电流问题,首先建立带有寄生电容参数的逆变器共模等效模型,分别分析单电感电路与对称电感电路中漏电流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在对称电感电路中通过优化调制策略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漏电流,而在单电感电路中调制手段无法解决漏电流问题。为此针对对称电感电路提出一种改进型载波层叠多电平调制策略,能够有效地抑制系统漏电流,而且实现简单、运算量小。最后仿真与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