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Planning》2019,(11)
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学校是净月区一所城区公办学校。在2016—2019 3年里,学校抓住改革契机,有效利用净月区"区管校聘""绩效工资""委托管理"3大改革举措,充分发挥家委会等外部资源力量,确立"尊重每一个生命,关注每一步成长"的办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创设以"适性课程""适性教学""适性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适性教育"文化体系。全方位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成绩飞速发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学生入学人数增长近三倍,中小学教学成绩都得到迅速提升,在净月区名列前茅。一举甩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真正实现了"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10)
文章以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中学"适性扬才"课程改革为案例,具体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过程、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改革成效,清晰地展现了广东省广州市科学城中学转型发展历程和学校办学思想提炼过程,总结了一条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薄弱学校快速发展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1)
特色课程是艺术特色学校发展的基石和载体,只有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才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构建了特色课程体系,才能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大连市第十五中学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的,以完善的课程体系为抓手,实现文化课与美术课的协调发展,为其他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住宅不仅要适应各种各样的居住活动,还必须是一个稳定的居住空间。住宅的多适性和空间组织与商业或工业建筑的有所不同,主要是指各个房间所承载的居住活动之间的相互转换。多功能厅中的多适性可以通过将不同大小的空间分隔成不同功能的空间来实现,例如化妆间或休息间;而住宅中的多适性主要依赖于各个房间的组合关系,也就是空间构成。任何一套住宅的空间都可以转化成形态图示。形态图示中,如果多个房间都必须通过其他房间,比如起居室才能到达,那么这套住宅就难以适应不同的居住形式。相反,如果各个房间都有多种到达方式,那么住宅空间的适应性就比较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对不同程度的多适性住宅进行分析,探讨多适性住宅的一些基本设计原理。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9)
<正>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地向多方面发展,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他们是快乐的,教师才是幸福的;他们是进步的,教师才是欣慰的;他们是成功的,教师才是优秀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6):29-3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聋教育先后经历了以1956—1957年聋校班级教学计划、1984年教学计划、1993年课程计划、2007年课程实验方案和2017年课程标准为代表的课程变革。在此进程中,聋校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借鉴到本土化课程探索再到中国特色聋校课程体系建立的内在发展逻辑。这个过程既是聋校课程与普通学校课程良性互动的过程,也是兼顾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和学校特色发展的调适过程,是培养社会公民的一致要求与发展学生个性的特殊需要的平衡过程。经过70年的发展演进,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聋校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都是高校履行教书育人基本职能的重要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课程思政”,遵循思政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个体成长规律,通过优秀文化熏陶学生,典型建筑启发学生,杰出人物引导学生,可持续成长规范学生,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育相融合,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思政教育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指出住宅的可变性和住宅的多适性是统一于住宅建筑之中的,多适性和可变性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通过对住宅的可变性和多适性的论述,来剖析和阐明新时期住宅建设中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唤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5):59-63
课程的适应性即课程的个性化、选择性与包容性。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动态成长变化为学生提供最适应其发展的课程。现代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学习行为分析技术以及学校课程审议制度的完善,为学校建构具有适应性的课程提供了契机,为真正实现课程对每个学生的发展价值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1):90-94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应兼具生产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针对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不完善、劳动素养培育路径缺乏、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基于中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双线并行、三层递进、四维测评”劳动教育改革实践,促进劳动教育良好开展,实现对劳动教育成效的精准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