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7)
赏识就是爱,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赏识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点滴优点;赏识就是自信的源泉,能让每一个学生拥有自信,健康成长。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地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找出他们值得表扬的优点。教师对学生的赏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就会增加多少。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要把眼光从几个“精英”身上转移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每一位学困生成长的经历和环境不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强烈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鼓励和赞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要善于关心学困生,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评语,不断强化学生的优点,弱化学生的缺点,用赏识教育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通过一个案例,为我们展示了尊重和爱在学困生身上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0)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动机和兴趣提上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关注学生爱好,尊重和赏识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8)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是人性化、人文化的素质教育的好理念。文章主要阐述赏识教育从"学会欣赏"开始;透过教师真情赏识,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深化"赏识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4)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应该"蹲"下来,用赏识的眼光来看他们,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8)
<正>赏识教育是对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尊重,其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运用赏识教育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舒展心灵,实现快乐成长。将赏识教育与语文教学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收获自信,逐渐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其文化素养提升。一、赏识教育对学生成长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4)
赏识教育的压力,让教师们在"尊重儿童,善待儿童"的舆论下,束缚手脚,如履薄冰。事实上,幼儿教育的手段不能只是和风细雨,恰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惩罚不等于体罚,要适度,要有据可循,要很"温柔"。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赏识教育逐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效。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应该培养一个可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便可以很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做到这一切必然离不开赏识教育。笔者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自卑、学习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尤其离不开赏识教育,他们太需要教师的赏识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和学习观念,是一种非常有效、可行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2)
<正>新课程强调"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百分数的认识与意义》是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会学生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在教学评价中,利用教师的语言激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活用赏识语言、善用目光赏识、巧用动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4)
<正>一、加强情感交流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情感的交融度也就成了影响师生交流,教、学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的实质是影响、是约束,如何让学生自愿接受教师的教导,需要通过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表现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当师生关系良好时,教师不会提出为难学生的要求,同样,学生也不会做出让教师难堪的行为,因为他们会相互怜惜,相互体谅,相互接纳,这是保证教、学互动效果的前提。二、实践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