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红壤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施24 a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及施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从A层→P层→W1层→W2层均呈下降趋势,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表层.经过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总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有机肥和化肥长期配施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所有处理中,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使土壤C/N比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2.
植被恢复过程中芒萁对侵蚀红壤碳氮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选择未治理地、治理10 a与30 a的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对比林下有芒萁覆盖(MQ)与林下裸露地(CK)土壤碳氮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未治理地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均很低,治理10 a和30 a的马尾松林下芒萁覆盖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各林地芒萁覆盖下的土壤(1 m)有机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林下裸露地(P<0.05);治理10 a和30 a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分别比未治理地增加了153%和296%、24%和101%;治理后芒萁覆盖下的土壤有机碳积累快于氮的积累,总体上芒萁覆盖的土壤C/N均高于林下裸露地.以上结果显示了芒萁对侵蚀红壤区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氮素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干旱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然而,目前国际上有关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与反馈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共收集整理了全球来自128篇文献的1344组原位观测数据进行Meta分析(Meta?analysis),用以定量评估旱地生态系统碳氮过程对干旱的响应程度和反馈效应.结果表明,干旱会显著... 相似文献
4.
5.
《南昌水专学报》2019,(6):39-44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在旱地红壤中添加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探究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对旱地红壤温室气体(N_2O、CH_4、CO_2)排放的影响。实验共设置5个处理,即CK(对照)、RM(水稻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CM(玉米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WM(小麦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M(有机肥堆肥对照)。为尽量消除误差,本实验采用归一化处理,即实测值减去CK值后除以每种处理所添加的C、N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后各处理土壤N_2O、CO_2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培养前期先上升,并出现峰值,而后缓慢下降最后趋于稳定;各处理对降低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处理最为显著;各处理对降低土壤CO_2排放通量均有显著的效果,且CM、WM处理的效果最好。RM、WM、M处理均降低了土壤CH_4累计排放通量,但CM处理却升高了。各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增温潜势(GWP),且CM处理最为显著。因此,生物质炭-有机肥堆肥能有效降低旱地红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有机肥施于土壤后的温室气体减排可以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南昌水专学报》2016,(6):35-40
为揭示红壤区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坡耕地为对照,对坡耕地改造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主要养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茶园和人工牧草地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且茶园>人工牧草地;茶园和旱作梯田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人工牧草地和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大于对照,全钾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在10~20 cm土层,人工牧草地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大于对照;旱作梯田全磷、有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均有显著提高,且提高程度均达到40%以上;茶园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在20~40 cm土层,坡耕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大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旱作梯田速效钾含量相比对照提高了58%。在40~60 cm土层,茶园全磷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坡耕地全钾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差异显著,其他养分含量各土地利用类型与对照差异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工作流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提出了电子政务中统一的工作流体系结构及基于规则库的柔性化工作流模型RW;给出了RW的形式化定义,并描述了工作流执行算法和工作流柔性化过程修改策略.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自然生态体系中较大的储碳库,在世界碳平衡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此森林系统碳储量研究,对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和保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云南省大姚县选取实地调查样地,将云南松和华山松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察,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实测云南松和华山松生物量及碳储量,并通过3种碳储量估算模型结合可加性聚合法,对云南松和华山松碳储量进行估测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所采用的模型对云南松和华山松碳储量预测的适用性并比较不同模型的效果和准确度.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在云南松碳储量预测评价中,利用生物换算系数建立的碳储量模型预测能力较强:MAB在1.013~2.683之间,MPB在4.353~9.855之间,MAB均低于5,MPB均低于10,模型对云南松各部分碳储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平均误差(E)在1.225%~2.272%之间均在4%以内,数据稳定并接近于实测值.在华山松碳储量预测评价中,利用蓄积量建立的林分碳储量模型预测能力较强:MAB在1.685~2.196之间,MPB在6.560~9.120之间,MAB均低于5,MPB均低于10,模型对华山松各部分碳储量有较好的预... 相似文献
9.
楠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2,(8):40-41
对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来说,充足的资源非常重要,但由于向太空中运送物资的次数有限,且花费巨大,所以,太空中的很多资源必须循环利用.水作为太空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更是如此.2008年,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1台水处理装置(WPA),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WPA几乎可回收净化所有的水分来源,如国际空间站的水蒸气、废水、宇航员的汗液甚至尿液等,净化后的水可供宇航员饮用,也可用于制造氧气.WPA每天可回收获得132.5L的水,使每年需运送到国际空间站的水量减少3785L,大幅降低航天发射的载荷成本. 相似文献
10.
湖泊碳通量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藻型湖区(西北湖区、梅梁湾、贡湖湾、西南湖区和湖心)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一年的连续野外观测,旨在揭示富营养化湖泊DOC变化特征及其对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DOC质量浓度均值为4.15 mg/L,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受外源输送和内部蓝藻增殖影响,西北湖区和梅梁湾DOC质量浓度较高,且其DOC时间变化与流域降雨量紧密相关,尤以西北湖区最为明显(R2=0.67,P<0.01).但在受外源输送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其DOC的时间变化主要受蓝藻生物量驱动(R2=0.60,P<0.01).太湖藻型湖区CH4排放均值为0.083 mmol·m-2·d-1,不同湖区CH4排放量差异明显.藻型湖区较高的蓝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CH4的排放量,且DOC含量是蓝藻影响CH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总体上,太湖藻型湖区DOC的累... 相似文献
11.
低丘红壤林地开垦利用过程中土壤肥力退化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明奎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9,33(1):101-106
通过对林地开垦后不同利用年限红壤旱地的肥力分析,发现红壤旱地有以有机质和粘粒下降为中心的肥力退化行特征,因此增加有机特的投入,减缓有机质下降速率和水土流失是防治红壤旱地退化的关键,有机质状况也可作为评价红壤旱地退化的一英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掺天然砂砾改良的红粘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承载板法测定回弹模量,通过不同初始干密度下的回弹模量试验,深入研究了天然砂砾改良红粘土的回弹模量随初始干密度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不同初始干密度下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天然砂砾掺量下,随着初始干密度的提高,红粘土的回弹模量逐渐增大。当初始干密度由低向最大干密度增大时,回弹模量增长速度较快,当初始干密度超过最大干密度继续增大时,回弹模量增长速度变缓;在同一初始干密度下,当天然砂砾掺量从0增至30%时,回弹模量的增长幅度较小,当天然砂砾掺量超过30%而继续增长时,回弹模量增长幅度较大;初始干密度由1.6 g·cm-3增长至2.0 g·cm-3时,回弹模量增长值随天然砂砾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分别建立了回弹模量随初始干密度及天然砂砾掺量变化的预估模型,通过补充试验,验证了预估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对耕层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进行了2年奶牛粪沼液连续施用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沼液施用后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组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施用沼液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显著(P<0.05)增加,土壤小团聚体有向大团聚体演化的趋势,且沼液施用量越大,耕层土壤中大团聚体增加越多;施用沼液后耕层土壤碳库存分别比施用化肥的处理增加25.9%~35.2%,高活性有机碳的变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最大;施用沼液会通过活性碳的输入提升耕层土壤碳库活度,且亚表层土壤碳库活度对外源有机物的输入更加敏感,大团聚体中活性较高有机碳增加是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冻土水热迁移耦合模型推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杨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12,(3):11-14
在多孔介质理论的基础上,基于非线性达西定律并假设水分迁移过程为单向、可逆及水分迁移过程中无溶质迁移,推导得出了无相变以及考虑相变的水分迁移方程;引入土体传热方程和土骨架质量密度变化方程,过程中考虑了冻土中温度变化,扩散和对流,以及水分相变和温度、质量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联立各方程得到了非饱和冻土水热分布控制方程,建立了非饱和冻土水热迁移耦合模型。文中亦对模型中具体参数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建议。方程属于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无法得出解析解,须采用数值解法。 相似文献
15.
The question group on optimum model for disposing measures on water soil conservation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5,(4)
本文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实际出发,利用系统工程原理建立水保措施配置的优化数学模型.实出坡面水保工程措施建模方法,探索国内这一空白,并首次尝试利用小流域优化模型,提出不同类型区域的优化指标以解决大面积的水土保持规划治理问题,经成果验证合理,这将大大节省以往大面积规划的人力、财力.在生产上具有推广和实用价值,对促进川中丘陵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