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达峰 《时代建筑》1993,(1):16-19,61
《周易》是古代群经之首,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其中也有一些与传统建筑文化有关的内容,无论从《周易》研究的角度还是从建筑史论的角度来说,这些内容无疑具有加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卦爻辞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经过《易传》的系统阐释,人生哲学形成体系,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
长期以来,春秋时期《周易》的哲学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阐发,因而直接影响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从概念的澄清入手,结合《左传》、《国语》中的易学材料,对春秋时期隐藏在"占筮之书"形式下的《周易》文本的理论结构进行阐发,以明确《周易》的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周易》文本中的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阴阳观念"为基础的"八卦←→六十四卦←→本卦·之卦"这一套由低阶、中阶而高阶的推理模型。  相似文献   

4.
郝志强 《建造师》2008,(7):78-80
如果说乾卦是谈奋斗.拼搏,散发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老板哲学,或想要成为老板的哲学。那么坤卦就是反应了顺从的概念,是员工哲学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105-109
《周易》是一部具有强大艺术魅力的综合典籍,作为中国艺术之美的经典,其所具有的整体之美、对立之美、循环之美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三种美学形态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的"大而全"、"对立统一"、"生生不息"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4)
"天人合一"是《周易》一书的重要思想,其形成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逻辑思想的演绎发展,见证了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生产与生活过程。《周易》的思想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的传统智慧。通过对《周易》天人合一思想的考察,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为处理当代中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毛白滔 《山西建筑》2010,36(32):43-44
针对中国传统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伦理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及制度,具体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伦理精神和社会伦理秩序,以期对当代建筑设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秦红岭 《新建筑》2004,(3):65-67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伦文化,其中儒家伦理是主体与核心。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建筑在诸多方面浸透着儒家伦理的种种特征。着重分析了“礼”与“中和”观念对传统建筑在建筑体系、建筑思想、建筑形制、建筑审美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8)
《周易》自其问世以来,我国学者就不断对其进行整理、阐述、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在总结前人对《周易》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从哲学角度研究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以期能为学界在此问题的研究上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6):5-7
《周易·损》卦卦辞"曷之用"言限其用度,"曷"通"遏","之"犹"其"。《否》《泰》两卦初爻爻辞"拔茅茹以其汇",意即拔茅而食以凝聚人心,"茹"训"食","汇"训"聚"。《蹇》卦上六爻辞"往蹇来硕"意谓往则蹇难,来心(从阳之志)坚决,"硕"通"石",喻其坚。《鼎》卦九三爻辞"鼎耳革"言鼎新之时却务革故,"耳"通"而"。《既济》六二爻辞"妇丧其茀",谓妇人失去了保护,"茀",喻护卫。《否》卦象辞"俭德辟难"言敛抑仕进之心以避祸难,"德"训"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民居中厨房的产生是古代人们生活进步的反映。厨房产生以后,根据不同地区燃料的不同、以及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烧饭的炉灶也开始多样化。建筑的烟囱与住宅的关系也更加合理化。随着中国人食品的不断多样化,厨房中加工食品的台案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加工食品的各种工具也不断被革新。更重要的是人们在厨房中设置神龛,祭祀灶神,使中国传统厨房的民俗特色与文化特色更加突出。因而,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住宅中,依照传统,厨房被设置在住宅中的不同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刘彤彤  陈芬芳 《中国园林》2012,28(9):108-113
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个以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造园史的研究团体。通过对比营造学社与同时代其他研究者的工作,发现营造学社具有研究深入、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工作思路、研究内容的分析表明,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在古代造园研究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岩 《建筑与环境》2008,(4):159-161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建筑注入自然的活力至今魅力不衰。本文在解读中国传统庭院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庭院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和其反应的生活方式概括成四大类并加以简明分析,目的在于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4.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加之其对藏书的热爱使书斋成为中国传统园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文人们对于与书斋相伴而生的庭院也有着极为独特精致的要求。陈从周教授认为“诗文兴情以造园,园成则必有书斋、吟馆”。园林中的书斋及与其相伴而生的书斋庭院,既延续了传统园林造园技巧的精美雅致,也表现出了古人治学读书的低调内敛。通过研究书斋庭院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与意蕴审美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并用实例来加以辅证。  相似文献   

15.
2008北京奥运圆了中华民族百年奥运之梦,不仅为中华民族体育强国之旅增添了活力,也为世界奥运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将是世界奥运史上最具特色的一次奥运盛会。世界205个国家运动员参加,八十多个国家元首政客前来出席开幕式、参观比赛,中国与世界运动员频频打破奥运世界纪录,已预示了这次奥运会的伟大成功。  相似文献   

16.
陈意微  袁晓梅 《风景园林》2017,24(10):110-116
蔷薇是中国传统园林应用中历史悠久的重要造景植物。通过考察历代诗词、园记、园图、园论等史料,探析中国传统园林蔷薇类群发展及其配置手法演进、审美趣味变迁,并指出蔷薇从早期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野蔷薇,发展到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类群;配置手法从简单走向丰富多样,并且日益同其他景观要素有机融合;审美趣味从早期对蔷薇色、香、姿的笼统描述及艳情意趣,发展到对蔷薇格韵的高下品评,以及对不同配置手法的雅俗鉴赏。蔷薇造景历史反映了传统园林植物栽培从实用到观赏,并逐渐提炼出形式多样的艺术化配置手法的基本演进历程及植物品评标准的复杂变迁。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5):673-677
证候一直是中医药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证候的复杂性使其很难通过现代医学的还原论方法来阐释。代谢组学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组学方法,因其具有整体、动态等特点,与中医思维不谋而合,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且已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形态生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衍庆 《南方建筑》2005,(1):103-106
本文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土木用材、天人合一的哲理表达、建筑审美对意境的追求、尊卑有序人伦礼制的体现以及天象对应和风水理论的要求等方面的生成机制进行了理性分析,归纳了建筑丈化的有机构成及审美性格,认为中国传统建筑群体组合实际上是建筑活动对单纯物质功能超越特性的体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应答的结果。最后提出了研究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四个主要特征后,着重分析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变革使传统村落出现了新的问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下降,新的非正常的村落形态,最后提出了今后村落建设的四点经验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