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资源作为山地冰雪运动的根本载体,其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山地场馆的可持续利用。在分析山地场馆所在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基础上,从水安全、水效率、水健康和水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山地场馆水资源可持续策略,以期推动场馆设计符合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客观规律,使其在运行中能够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与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2.
冰雪场馆氨制冷机房给排水和消防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静  李茂林  郭汝艳  杨瀚宇 《给水排水》2021,47(7):72-75,82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到来,氨制冷作为冰雪场馆设施的关键配套工程,面临民用建筑内氨制冷机房的给排水设计难题.分析氨的毒性和可燃性,提出在设计中应以预防和处理氨泄漏事故为目标.探讨性提出了一系列给排水和消防设计方案,并结合2022年冬奥会某场馆氨制冷机房的设计进行了案例分享.  相似文献   

3.
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水资源保障方案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按照建设过程,系统性总结了申奥、规划、设计、调试运行和测试赛等阶段延庆赛区水资源保障方案的关键技术要素、创新和实践经验:如高山滑雪需水量分析,可利用水源分析及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小流量、高扬程、长距离、大坡度及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调引水工程规划设计,中高山区综合管廊设计技术的创新发展,延庆赛区水资源保障工程与其他非奥运工程共享、共赢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最终为冬奥会延庆赛区构建了"双水源、双水路"水资源保障格局和方案,也解答了国内外关注的部分热点问题.经过调试运行和连续2年测试赛的水资源保障,已经为2022年冬奥会顺利召开积累了丰富保障经验,也为延庆赛区冰雪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可为其他水资源保障工程、调引水工程及高山滑雪等山地场馆和综合管廊等建设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4.
山地灾害     
简言之,山地灾害就是在山地发生的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所造成的灾害。山地是显著起伏和具有坡度的三维地貌体,所特有的多样化地貌形态及其相应的环境、资源特征,给人类生存、生活与生产活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山地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为人类造福,但是当环境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时就发生危害,形成山地灾害。其中水资源在山地的运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山地新闻中心贯彻"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减少对山林环境的扰动,故受建筑设计特点的限制,冷却塔的选择和布置成为直接影响空调系统制冷效果和效率最重要的制约条件.在局限的位置设置横流式冷却塔,通过模拟分析,合理设计冷却塔下沉的深度,冷却塔进风口距离边墙的距离以及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保证进风通畅,有效防止湿热空...  相似文献   

6.
山地风能资源富集、不占用耕地已成为风电场建设的热点。然而山地风电厂建设往往面临环境气候恶劣、地形复杂、道路资源紧张、工期紧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等诸多难题。为此,以东南亚某600 MW大型山地风电项目为例,结合项目情况详细分析山地风电设备运输、基础施工和风电机组吊装三个关键性工序,提出了山地风电施工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达到了提高工程质量及优化工期的目的,对国内复杂山地大型风电的建设与走出国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家游泳中心是2008年奥运会三大标志性场馆之一,作为承办世界级运动比赛的场馆,其功能多、需求复杂,对机电设计及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机电管线综合从施工图设计到各阶段施工配合均很重要,每个环节都要做到严格把关,按制定的程序进行,才能使设计作品得到较好实现.  相似文献   

8.
邢燕 《山西水利》2014,(5):11-12
介绍了文王山地垒河段水环境整治工程概况和建设必要性,阐述了河道治理工程、挡水坝工程、引水渠线路工程及节能设计工程、环境生态设计工程的设计方案,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城市生活、工业用水重要水源——辛安泉域岩溶水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型山地城区的水利建设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以沈阳农业高新区水利工程建设为例,通过分析提出现代水利、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等先进理念,进一步明确水利建设在生态型山地城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农业高新区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建设,最终达到提升生态型山地城区竞争实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豫西黄河流域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丘陵侵蚀、河谷侵蚀三类.  相似文献   

11.
水流剪切对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实验研究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实验揭示的水流剪切条件与絮团特征参数(尺寸、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同向絮凝的机理研究,并就絮凝实验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玉涛 《人民长江》2016,47(4):27-32
结合咸阳市某拟建水库的工程地质条件及采空区赋存状况,通过现场试验,探查了采空区边缘裂隙带分布特征,在分析采动对岩体完整性及渗漏性影响的基础上,评价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及其对水库渗漏性的影响。评价结论认为,水库水体荷载不会引起采空区"活化",采空区对拟建水库渗漏影响较小。现阶段,采空区引起的水库增加的极限渗漏量为1 004.41 m3/d,约占水库设计年平均流域径流量的0.87%,随着时间推移,采空区将逐步趋于稳定,渗漏量将逐步降低。鉴于此,建议对采空区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3.
微电解水处理器的杀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微电解方法对工业循环水中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杀灭作用 ,结果显示 ,杀菌率的大小与施加的电流密度和处理时间成正比。在适宜的电流密度和适当的处理时间下 ,对硝酸盐还原菌、铁细菌的杀菌率可以达到 99%以上 ,并初步证实 ,微电解时水体中产生的·OH自由基是主要的杀菌因子。  相似文献   

14.
海涂冲刷观测在使用声纳测深、测量仪器测量不甚合理的情况下,设计了一套适用于海涂冲刷观测、制作结构简单、使用成本低、具有自沉功能的冲刷观测装置工艺。  相似文献   

15.
斜坡上封闭水平板波浪上托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波浪对平板的上托力是海上透空结构物设计的重要依据,不同布置形式的平板波浪上托力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本文通过系列模型试验,对斜坡上尾部封闭的水平板波浪上托力产生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认为影响其大小的直接因素与尾部透空情况相同,仍为几何因素、动力因素和空气垫层因素,但各因素对波浪上托力的影响程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板下最大冲击压强与最大总上托力并不总是同步发生,其压强分布形式也不尽相同,应分别考虑。  相似文献   

16.
分析竣工图单纯由施工单位或设计单位编制存在的问题,以及由参建各方协同编制竣工图的优势,提出了参建各方协同作战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的竣工图的思想,并提出参建各方协同编制竣工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红柳根系对塔里木河岸坡土体起动的影响规律,对不同植被根系体积密度及不同的根系分布方式下的根-土复合体进行起动特性试验,并分析植被根系影响下起动切应力变化规律,得到了根系影响下河岸土体起动切应力与植被根系体积密度及土体干密度的定量关系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根系放置形式土体抗水流冲刷的由大到小分别为相交放置,竖直放置,倾斜放置。当有红柳根系覆盖河岸土体时,土体的起动切应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孔隙率对砂岩强度影响的损伤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损伤力学的基本概念出发,应用Mohr-Coulomb破坏准则,得到了抗压强度与损伤因子的关系,同时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试件内部孔隙分布的一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推导出孔隙率对试件抗压强度影响的理论关系,该关系与试验结果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以松北区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例,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比不同人工河道建设方案对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埋深状况,以保证项目实施后地下水位埋深不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防止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水流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与人工河道的水量交换量,预测及评价地下水水质的发展状况;在比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的人工河道建设方案。结果表明:实施方案二情况下,地下水补给渠道,且补给量较小,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实施方案一情况下,渠道河水补给地下水,且补给量较大,将对地下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植被恢复对土壤性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修复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土壤、水文、植被等多方面具有影响。介绍了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有机质、土壤氮等4个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植被恢复对土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多数情况下植被恢复降低土壤水分,提高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密度;②从不同的指标来看,植被恢复改善土壤性状所需时间不同,从3年至20年以上;有些立地条件下,人工造林土壤性状长期低于天然林;③对于改善土壤性状没有明显作用的植物种,在进行合理配置后,有可能产生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植被恢复需进一步明确的各类指标目标阈值及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