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SWMM与MIKE FLOOD模型分别对湖北西北部典型山地城市郧县老城区的排水管网运行状况进行模拟,分析溢流点及内涝区分布,评估内涝风险状况,结果显示城区内涝情况严重。根据模拟结果,厘清内涝原因,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采用灰色雨水基础设施,提升该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确保郧县老城区在城镇化进程中排水防涝的安全性。通过MIKE FLOOD模型对工程方案进行校核,证实了工程方案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许多老城区给排水管网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出现各类问题,如管网溢流等,可能会造成雨污管网正常使用功能受影响,影响排污造成内涝,因此建设海绵城市与雨水分流改并举改造非常重要。结合济宁任城区南北晁家街某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项目新建道路污水主管道,实现排水单元达标改造。将片区域内道路的现状合流制排水体制完善为雨污分流制,实现区域河涌流域内清污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峰值流量,与海绵城市的基本要求一致,同时提出雨污分流建设中的管道建设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西安小寨老城区海绵城市改造效果,采用耦合管网模块的二维城市雨洪模型对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小寨老城区海绵改造前后的内涝积水情况进行模拟.通过对比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建设前后的积水分布、积水水量和积水面积,发现不同重现期下的内涝情况在海绵改造后均有所改善,小寨老城区海绵改造对老城区内涝缓解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基于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InfoWorks Integrated Catchment Management,InfoWorks ICM),建立了深圳市龙华区某试点区一维、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利用2018年5月3日、2018年6月8日两场实测降雨,通过与试点区内检查井水位监测数据的对比,进行模型参数的率定及验证。以50年一遇、2 h设计降雨情况下的试点区现状内涝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内涝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干管排水能力不足、试点区不透水面面积过大和管网末端截污干管水位顶托,从而提出源头"海绵"改造、管网优化改造、末端检查井截流改造相结合的内涝综合整治方案,构建试点区内涝综合控制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试点区内涝综合整治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内涝情况,消除内涝风险。  相似文献   

5.
谭雨欣  吴端炜 《人民珠江》2023,(5):18-25+44
在城市化、极端暴雨和潮汐水位等多重影响下,沿海城市内涝情况严峻。为了有效评估沿海城市的内涝风险并提出针对性的内涝防治策略,采用MIKE URBAN软件对大亚湾澳头圆盘区域进行管网排水能力分析及城市内涝模拟。结果表明:圆盘86%的现状管网设计重现期在1年一遇以下,总积水面积为631 824 m2,积水时间在24 h以上,其内涝是低排水管网标准和低排涝标准双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通过独立圆盘汇水区并新建32 m3/s的泵站,在中兴中路、北澳大道、进港路新建箱涵,可把圆盘区域涝水直接排至淡澳河,内涝总积水面积降至5 248 m2,积水深度和积水时间分别降至0.15 m以下和0 h,圆盘区域内涝可得到有效缓解。该研究对澳头老城区排涝设施的改造及内涝防治提供了解决思路,对同类型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旧市排水管网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个旧市排水现状后提出了整个排水管网的改造方案,其中包括新城区新污水管的建立,老城区旧管网的改造及环湖区的污水隧道的设置等。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问题,以宁德市主城区为例,构建了基于Infoworks ICM的城市综合流域排水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3、5、30a4种不同设计重现期的暴雨情景下研究区域排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和积水深度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评估研究区域的排水能力。经模型模拟,采取管网改造方案等综合性措施以后,可降低宁德市主城区内涝风险,保障城市安全。  相似文献   

8.
城市内涝风险评价通常用于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中,其影响参数众多,评判方法复杂。文章采用暴雨雨水管理模型(SWMM)搭建水力模型,采用最小均方差法筛选出重要性指标,并搭建可变模糊聚类模型评估片区内涝风险。以合肥市某排水管网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综合评判区域各排水节点的承灾体风险指数,为管网优化、城市更新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魏瑛侠  刘洋  王明娜  邱顺添 《给水排水》2023,(1):118-123+131
基于排水数值模型提出一种雨水管网改造新方法,该方法以管道排水能力等级图为导向,并结合水力坡降和问题管道纵断面分析内涝具体成因,从而进行针对性、系统性管网改造,以缓解小区级别易涝片区的内涝问题。以深圳市矮岭片区和马峦创谷片区为例,来验证片区雨水管网改造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片区雨水管网改造方法对区域内涝缓解有较为明显的效果,矮岭片区和马峦创谷片区内超Ⅲ级的管道均转为安全和较安全状态,最终能达到10年一遇降雨下无积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内涝、"看海"问题频现,城市老城区内涝问题尤其突出。分析了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北京市某公交场站为例,采用数学模型法,对项目建设前后的内涝风险进行模拟评估,并结合模拟结果提出不同的内涝防治策略。结果表明,在外部排水设施改造困难情况下,城市老城区防洪排涝系统应结合海绵城市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源头控制和雨洪利用为重点;以雨水管道为代表的灰色基础设施在降低城市老城区内涝风险中有着重要作用;利用绿色基础设施进行源头控制对减缓城市老城区洪涝灾害具有一定效果;建议尽快开展对老城区中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的改造利用,使其具备蓄、滞、渗等海绵功能,从而尽快缓解老城区的洪涝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