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螺旋隔板换热器壳侧传热与流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螺旋隔板是强化管壳式换热器壳侧传热十分有效的壳程结构型式。以现场的压缩空气为工质 ,分别对花瓣状翅片管 (以下简称为 PF管 )与低肋管在螺旋隔板支承下的传热与流阻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花瓣状翅片管比低肋管具有更优越的传热性能 ,在同等的 Re下 ,PF管螺旋隔板换热器的壳侧传热系数比低肋管螺旋隔板换热器高出 40 %~ 60 % ,而且其压力损失比低肋管低 30 %~ 40 %。此外还与光滑管螺旋隔板和弓形隔板换热器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验证明,用翅片管列管式换热器代替光管列管式换热器是可行的,而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不仅强化了传热,减小了设备体积和重量,而且压力降还有显著降低。这一实验成果,开辟了翅片管用于列管式换热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螺旋折流板冠形翅片管油冷器的性能与工业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螺旋折流板冠形翅片管油冷器的传热与阻力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壳程传热膜系数可达1 100~1 300 W/(m2·K),而壳程阻力系数比同等条件下的弓形折流板低30%~50%.将螺旋折流板冠形翅片管油冷器应用于石化生产中的结果表明,其传热性能比原低肋管油冷器高20%~35%,设备投资低30%,动力消耗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低30%.另外由于增强了油流体湍流程度,使油冷器的结垢减少.  相似文献   

4.
在水-水系统下对新型螺旋扭片换热器与普通弓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壳程传热与流阻对比试验,考察了扭片开孔与否对螺旋扭片换热器壳程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流量下,螺旋扭片换热器单位压降下的壳程传热膜系数为普通弓型折流板换热器的1.4~8.0倍;而开孔扭片换热器的传热效果优于无孔扭片换热器。说明螺旋扭片换热器是一种结构更为合理的新型换热设备,有较好的传热与流阻特性,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摘要借助Fluent软件,采用边界加密的六面体网格,建立了平直翅片管翅式换热器三维物理模型。在层流假设的基础上,利用具有二阶精度的QUICK差分格式,对换热器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根据得到的换热器通道内的传热与阻力特性,提出了可以通过控制宏观流场来减阻强化传热的思想,给出了一种在工程上容易实现的方法,并进行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新方案使传热Nu数平均提高了7.24%,而阻力系数下降,且最大下降达6.39%。  相似文献   

6.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Fluent软件,建立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通道的三维物理模型,采用RNG κ-ε模型,对壳程内的流动与传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不同雷诺数下换热器内的速度矢量、温度分布,即平均阻力系数及Nu数。结果发现,壳程的流动为近螺旋线流动,存在局部回流与流线短路;流体在折流板迎风侧的流动较理想,但背风侧流动需要进一步改善。类比定律分析表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虽然比弓形折流板理想,但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协同状态。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杆式支撑换热器的传热和流阻性能,设计制造了壳程为空气、管程为水蒸气且可变结构参数的流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热模实验装置。分别在单排、双排管间布杆,不同折流栅间距,以及层流状态(Re≤2300)、湍流状态(Re>2300)下测量了多组实验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实验数据做回归处理,得出不同状态下传热准数和流动阻力准数关系式,为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超低流阻板式换热器强化传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气-气换热的特点,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超低流阻板式换热器进行了强化传热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合适的扰流件,通过实验分析了强化传热前后的传热和流阻变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对8°折流板倾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壳程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通过与传热研究公司的HTRI软件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发现相关结果具有一致性。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壳程流动呈现距壳体轴心越远流速越低,且换热效果越差的特点。借鉴"流路分析"的基本思想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这是由于壳程主体螺旋流使得流经外侧管束的流体经过更多换热管管排,流经外侧管束的流体必须降低速度以维持其相同的进出口压力降,故外侧管束换热较差。这可能是较大壳体直径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表现不佳,故其在工程上使用较少的原因。同时发现经过一个螺旋周期后流场具有周期相似性,而这可以作为利用周期性边界条件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进行简化计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程传热强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和传统的弓形折流板换热器进行了壳程传热性能和壳程的压力降的对比试验研究,测试了不同螺旋角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性能和壳程压力降,结果表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螺旋流动强化了传热,且其壳程压力降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小.  相似文献   

11.
纵向翅片管管外换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换热器管外强化传热技术主要是对光管合理肋化 ,即在光管上敷设一定形状的翅片进行强化换热 ,翅片对扩大换热面积和改善流体的流动状态均有较显著的作用。但纵向翅片管却依赖进口。为此 ,采用修正的威尔逊修正图解法 ,利用稳定工况下测得的实验数据 ,研究了焊接式纵向翅片管换热器翅片侧的传热特性和阻力特性 ,并与同规格光管换热器做了对比 ,得到了在一定物性和流态下该种换热器的换热及阻力准则关系式。在相同的Re情况下 ,纵向翅片管换热器传热系数K值明显高于光管换热器 ;在Re值较低的情况下 ,翅片管外翅片的强化传热效果更好 ;与有折流板的光管换热器相比 ,纵向翅片管换热器壳程压力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12.
管外翅片强化传热途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管翅式换热器管外翅片强化传热的措施及其最新研究进展 ,总结了不同翅片形式强化传热的机理及翅片参数对传热与流阻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翅片尺度的新概念 ,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Sunrod针翅管的优化与强化传热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Sunrod针翅管技术的优化理论分析、优化性能试验研究以及不同结构的Sunrod针翅管的对比试验 ,获得了传热系数与压降计算关联式。最佳参数的Sunrod针翅管与螺纹管对比 ,强化传热最高可达 2 5 7~ 2 93倍 ,压降为光管的 4~ 5倍。  相似文献   

14.
太阳棒斜针翅管传热优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瑞典SUNROD公司开发生产的太阳棒(SUNROD)针翅管,由 于 它具有扩大传热面积、增强流体湍流度及提高传热系数等性能,得到了传热界的关注。对12 种不同结构的针翅管进行传热与压降试验,得出传热与压降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取单位传 热量下,针翅体积和针翅管体积的规划和作为目标函数,对针翅管结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并用惩罚函数法和鲍维尔法,通过编程计算,得到了不同操作条件下针翅结构的最优化方案 ,既节省了材料,又满足了换热器紧凑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套管式折流杆管束换热器壳侧传热与流阻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套管式换热器的不足 ,设计了套管式折流杆管束换热器壳程内部结构。对不同内部支承结构与管束组合的套管式管束换热器壳侧进行了传热与流阻性能实验研究 ,得到了 3种换热器壳侧对流传热系数及压降随流量变化的关系曲线。实验结果表明 ,套管式折流杆螺旋槽管束换热器壳侧具有较好的传热与流阻性能。  相似文献   

16.
厚壁波纹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波纹管弓形板换热器、波纹管折流杆换热器和双壳程波纹管折流杆换热器的传热与阻力性能研究和工业应用结果,介绍了主要的管内外传热与阻力计算关联式和误差范围。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壳程轴流型换热器的优化目标函数,分析了最优化条件的存在性,并对三种矩形排列的光滑管、缩放管以及花瓣管的优化程度进行了传热性能的研究,与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结论一致。研究表明:对于相同排列的三种管子,花瓣管的目标函数最小,缩放管次之,光滑管最差;对于同一种管子,22mm×28mm排列最优,22mm×26mm排列次之,22m×m24mm排列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