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西安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正在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名城。2011西安世园会的举办有力地推动了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文章以西安世园会为例,以世园会的内涵和精神为出发点,研究"后世园会时代"下的西安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2.
许少亮 《规划师》2015,(1):67-70
漳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背景之下,对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续工作进行思考,以进一步促进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应以市域为研究范围,从更大的区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重新确定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实施动态的编制研究和规划保护,并通过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后的规划内容、加强文物普查与修复及加强历史文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Z1)
漳州是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鲜明的城市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旅游价值。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背景之下,对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后续工作进行思考,以进一步促进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应以市域为研究范围,从更大的区域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涵,重新确定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实施动态的编制研究和规划保护,并通过深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后的规划内容、加强文物普查与修复及加强历史文化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使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通过深入解析目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探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均衡关系,提出了若干解决方式。作为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灵魂的象征,彰显着城市不同时期的辉煌,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浪潮中,历史文化名城原有的城市空间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使命。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要包括三方面,分别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但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认知,历史文化保护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李伦亮 《规划师》2006,22(4):85-88
儒学文化的复兴及全球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为古城曲阜建设"儒学文化名城"提供了机遇.曲阜"儒学文化名城"建设应在充分发掘古城儒学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文化为导向,突出城市的儒学文化内涵,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注重城市产业发展与儒学文化内涵的结合,构筑城市儒学文化系统框架,加强儒家思想与城市管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与更新能够留住一个城市的文脉印记,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可以让城市散发独特魅力,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以宁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其历史遗存的特征、内涵与价值,并总结了北方历史文化名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框架与体系,同时遵循实际可操作的原则,从多角度梳理文化传承与更新的策略,以期为宁安市乃至东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工业建筑遗产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西安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下正在努力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更应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丰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与文保体系。文章提出了构建西安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解构西安工业遗产价值,完善宏观西安历史文化名城及微观的工业遗产体系,重生西安工业遗产的功能及空间模式等策略和相应保护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8.
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红色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以及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以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为代表的革命文物遗迹,是体现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革命奋斗精神和顽强意志的优秀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嘉兴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结合嘉兴"重走一大路"系列实施项目,总结并提炼出红色文化对于嘉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从...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转型,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增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也是国家转型发展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丰富、城市风貌特色突出、经济活力强劲,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研究和活化利用价值。以嘉兴为例,浅析嘉兴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价值,为江南水乡特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类型化研究,有效识别历史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本文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为例,提出了西安历史建筑分类标准体系,并根据历史建筑分类,探讨了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机制及保护监督机制。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建立时空演进的动态思维,对于历史建筑的分类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要坚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活力和创新力,建构可持续的城市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总结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将近30年来所经历的主要问题,指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过程中对名城的建设性破坏正转向保护性破坏,而就"真实性"保护原则的不同观点和落实方法是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名城保护工作应立足中国城市的文脉,对西方舶来的概念开展独立的研究,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孙炜玮  张涛 《华中建筑》2010,28(9):97-99
文章针对新兴中小城市,以沿海城市威海为例,分析了与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并对于如何利用城市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契机,带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景慧 《城市规划》2011,35(12):9-12
1982年我国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初衷就是设立一项保护措施,从城市角度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城市行政管辖有关的历史文化概念,它的保护范围和具体内容在保护规划中确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规划范围应该一致,重点是中心城区的规划。从城市历史文化内在联系的角度遴选保护内容,确定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14.
聂毅宁  黎志涛 《规划师》2005,21(8):66-67
对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形象影响较大的城市细部有重要空间节点、特有建筑风貌、细节设施、标志系统4个方面。相对于大城市而言,城市细部在中小型城市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应提倡渐进式的局部开发模式。城市细部设计应从城市更新的角度出发,力争为老城的更新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5.
刘晖  冯江  肖旻 《新建筑》2006,(5):7-9
历史文化名城面临高速城市化和大规模旧城更新的挑战,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例,阐述了针对地域性历史文化遗产特性而制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技术路线,包括文物古迹分类评价和编码体系、文物古迹预警体系、名城展示体系和名城历史文化旅游主题路径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美化运动"其后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市政景观建设成为资本和权力追逐的对象,但其最主要的作为区域融合、链接历史、消弭空间阶层作用的"缝合"功能却被严重忽视。浮于表面化的"城市美化运动"必将导致城市空间尺度夸大、空间序列感丧失、城市文脉断裂、地域身份弱化、阶层分化空间分异,使城市未来建设和发展出现不可持续等问题。文章结合设计案例提出了以文脉观缝合自然与人文,以场所观缝合形象与内涵,以区域观缝合场地与城市、以生态观缝合当下与未来四点应对"城市美化运动"的城市景观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景观设计研究起到裨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和欧盟高等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美国和欧盟的高等级中心城市的发展规律和经验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美国和欧盟的高等级中心城市呈现显著的多中心分布格局,功能分工高度扁平化,面向全球、国际和国家各层级的城市体系完备等规律和特征。基于美国和欧盟经验,研究认为应从国家公共治理角度,对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内涵进行重新认识,突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策内涵和战略意图,将国家中心城市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应立足长远战略视野,循序渐进培育一大批扁平化功能分工的高等级国家中心城市,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支撑国家整体长远发展。同时应深入明确和落实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职责和发展建设要求,确保国家战略意图、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18.
王维  陈辰 《四川建材》2014,(5):58-6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而荆州古城正在人们眼前逐渐消失。荆州古城作为我国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我们的保护与重视。当古城内部人口拥挤、生活环境质量差、历史建筑破损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时,我们应当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的问题,让古城内部的历史文化遗产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一种城建上的负担,而赋予城市更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藏区中心城市的演变及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南诸城与拉萨、日喀则、江孜为对象,分析藏区历史上中心城市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从藏区自然条件、统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政教合一制度等方面剖析藏区中心城市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原因,揭示出藏区中心城市以宗山和寺庙为中心发展的特征;结合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针对历史格局的保护提出针对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