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刷双馈调速电机的绕组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研究了无刷双馈调速电机的定、转子绕组结构,并结合样机的研制(Pp=3,Pc=1)讨论了单定子绕组的组成、磁势与转子绕组的构成。虽然文中提出的绕组数据对电机的特性不是完美的,但提出的定、转子绕组的型式及定子绕组的出线对设计无刷双馈调速电机的单定子绕组及转子绕组是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陆家榆  陈党生 《变压器》1995,32(3):17-20
考虑绕组等效漏阻抗的影响,导出了Y/V联结平衡变压器的阻抗匹配系数,二次绕组匝数、一次绕组等效漏阻抗之间的关系,确定了一次侧三相绕组的等效漏阻抗应满足的条件,所得结果可用于Y/V联结平衡变压器的绕组设计。  相似文献   

3.
我们厂变压器的绕组制造高度是以单个绕组在变压法干燥罐内干燥后加压测定的,但由于器身经气相干燥及浸油静放后,绕组绝缘件的再次收缩,使绕组高度又降低了,同时由于高中低压绕组的绝缘件总高度不同,造成绕组整体收缩尺寸不同,导致了绕组间高度差加大。因此,在工艺上如何保证大型变压器绕组轴向尺寸的稳定,及同相各个绕组轴向受力均匀,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轴向抗短路能力,已成为大型变压器绕组制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1年的试验研究,发现了影响绕组轴向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当前的解决办法和今后的工艺设想。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SCLB10系列树脂绝缘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加工工艺,概述了为提高绕组内部绝缘可靠性,降低局部放电量,延长绕组使用寿命,防止绕组开裂,减少绕组开裂、减少空载损耗和噪声而采取的措施,并计算和验证了抗短路冲击强度。  相似文献   

5.
1引言 我们厂变压器的绕组制造高度是以单个绕组在变压法干燥罐内干燥后加压测定的,但由于器身经气相干燥及浸油静放后,绕组绝缘件的再次收缩,使绕组高度又降低了,同时由于高中低压绕组的绝缘件总高度不同,造成绕组整体收缩尺寸不同,导致了绕组间高度差加大,因此,在工艺上如何保证大型变压器绕组轴向尺寸的稳定,及同相各个绕组轴向受力均匀,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轴向抗短路能力,已成为大型变压器绕组制造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经过一年来的试验研究,发现了影响绕组轴向尺寸稳定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当前的解决办法和今后的工艺设想。  相似文献   

6.
根据3/12相双绕组发电机整流绕组之间以及整流绕组各绕组与交流绕组之间互感的真实情况,利用两套绕组之间的耦合关系式,将整流绕组的量折算到交流绕组。建立了该型电机的d-q轴磁链方程、电压方程及等效电路;在此基础上应用MATLAB/SIMULINK的仿真环境建立了该型电机的通用仿真电路模型。该模型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双绕组交直流发电机的各项性能,特别适用于研究解析分析难以进行的各项性能。通过实机试验检验了所建电路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周峰 《电机技术》1996,(1):43-43
94年,我厂将正弦绕组应用在Y系列电机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绕组为双层同心式,不等匝绕组。通过特定的设计,使电机气隙内的磁势呈正弦分布,电机有害的高次谐波磁势含量和磁势谐波得以削弱,减少了杂散损耗,提高了效率,从而可减少用钢量。应用正弦绕组后,除电机的定干线圈绕组形式、节距、匝数与原Y系列绕组不同外,冲片等仍与原Y系列电机相同,但嵌线工时比同规格的Y系列电机有所增加。以Y160的2、4、6极电机为例,工时增加约40%(但2极电机正弦绕组比原统组嵌线容易)。Y180及以上中心高的2、4、6极电机嵌线所用工时与原绕组…  相似文献   

8.
通过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了实心鼠笼转子双绕组异步发电机不同负载下恒压运行时控制绕组电流和定子频率。根据异步发电机十二相功率绕组和三相控制绕组各自电势、电流相位关系以及两绕组间的空间相对位置,确定了各相量的相位角和除控制绕组电流外其它相量的有效值。由ANSYS中的二维谐波场求出了功率绕组每相感应电势,相电势计算值与给定值一致作为优化目标函数,控制绕组电流有效值与转差频率作为变量,通过直接搜索方法迭代得到变量最终值。控制绕组电流和发电机运行转差率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一致,证明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绕组温度间接测量的方法,首先建立了一套绕组温度测量模型,然后基于一阶响应函数建立绕组温升暂态模型,最后基于该测量方法搭建了一套绕组温度测量系统。经测试该方法能精确模拟绕组暂态温升,从根本上解决绕组温度测量不准确的问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变压器的使用寿命取决于它的绕组温度,有效地控制变压器绕组的热点温升,即可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故在大、中型变压器上都配备了绕组温度监测装置。介绍了变压器绕组温度检测较为常用的方法,分析检测方法的原理、优势及存在问题,并介绍特曼绕组温度计不同于市场上国际、国内设计的温度计的设计方法。为电力系统用户实际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塑封电机普遍采用环形绕组,该绕组便于高效自动化绕线。本文介绍了环形绕组排列方法对环形绕组磁势特点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齿谐波磁势、低次谐波磁势消弱方法,希望引起生产厂家电磁设计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宁顺提 《湖南电力》1999,19(6):19-20
分析了主励磁机绕组直流电阻的变化情况,提出了敲击,着色寻找绕组缺陷的方法,并运用敲击法,着色法找到了石门电厂1号机组主励定子绕组缺陷部位,叙述了主励绕组缺陷处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丁荣谦 《电工技术》1994,(10):53-55,44
本文介绍了电动机绕组匝间短路,接线错误,转子断条,绕组断路、电源断相,绕组相间短路,机械故障,噪音,过载等情况的现象,以利判断故障所在和迅速修复。  相似文献   

14.
专利信息     
[11]授权公告号CN2179656Y[54]自耦式内反馈交流调速电动机[21]ZL专利号932410162[73]专利权人北京市水航机电科技公司共同专利人张喜成本实用新型的调速电动机由电动机本体、电子整流器、逆变器、平波电抗器、补偿电容及逆变器的控制装置所组成。其定于绕组由调节绕组和串联绕组所组成,调节绕组和串联绕组串联成定子绕组;串联后的出线为电动机定于出线、调节绕组和串联绕组相串接的接线处为调节绕组的出线,即定于绕组与调节绕组是自耦式接法。电动机没有另外增加调节绕组,而只是把定于绕组中的一部分线圈串接成调节绕组,为调速装置…  相似文献   

15.
毛岸雄 《变压器》2001,38(3):26-27
变压器绕组是变压器中的关键部分,特别是在大型变压器(110~500kV)绕组制造过程中,对绕组的制造要求比对一般低电压(如35kV及以下等级)绕组的要求更高,其中最主要的要求是绕组的绕紧度。因为变压器在运行中,应能承受突然短路电流所产生的电动力而无损伤。这就要求在设计变压器时选择导线的电流密度不要过高,导线的宽厚比不要过大,而且还要保证绕组的轴向压紧和具有足够的压紧力。因此,这就要求绕组要卷得紧实,导线排列整齐。    传统的变压器绕组的绕制,都是用卧式绕线机,对于连续式绕组在绕制“反段”时,会产生导线松散下垂现象。对于中小型变压器绕紧绕组还比较容易,但对于大型变压器绕紧绕组就不大容易了。为了满足绕组绕紧要求,使用立式绕线机绕制绕组较为理想。    由于立式绕线机在水平方向上对绕制的导线有气动张紧功能,因此它克服了卧式绕组缠绕松紧不一以及当绕组从水平方向垂直竖起时线匝容易出现松散的缺陷,保证了绕组具有足够的紧实度。尤其当绕组直径和辐向尺寸都比较大时,用立绕机绕制绕组便于操作,且较易保证质量。    在绕组的绕制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立绕机的功能,还必须做好绕线前的准备工作。不仅要调准绕制时压紧导线装置的压力,以保证绕组的绕紧压力,而且还要根据所要绕制绕组的内径、高度等尺寸制作一个可拆装的活动纸筒作为绕线使用的支撑架。在支撑纸筒上均等地分布若干个等分槽,用于绕组在绕制时绝缘撑条的定位。    立式绕线机与卧式机绕制连续式绕组不同之处主要是反段的绕制。为了能够绕好绕组的反段,还要准备好绕制的专用工具扇形垫块。扇形垫块形状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6.
颜毅鹏  胡跃全  陈为 《电源学报》2003,1(1):310-313
随着DC-DC变换器不断向高功率密度、低压和大电流方向发展,其中平面变压器的绕组往往要采用多层并联的结构。但并联绕组间的电流分配及损耗又取决于频率、绕组的布置及厚度。到目前为止在平面变压器绕组损耗分析方面还没有一套比较方便快捷的分析工具,鉴于此,我们建立了并联绕组涡流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分析工具,使设计者可以快速有效地分析和比较不同绕组布置方案的交流损耗,从而选择一种最优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文章推导了△-Y混合联接三相交流绕组谐波磁势绕组系数的一般公式,并分析了每极相槽数q为不同值时,△接绕组与Y接绕组的槽数分配、匝数关系及其对谐波磁势的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18.
黄健  黄哲理 《微特电机》1994,(5):7-11,39
研究的单绕组变极方案比双绕组变极方案能够节省材料,单绕组极方案有多种可能的绕组形式,但就谐波含量及工艺性而言,180°相带绕组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详细研究了180°相带变极绕组的构成原理,T型接法时的性能计算,两种不转速下的估算方法,最后进行了样机验证。  相似文献   

19.
提高磁性元件的工作频率,可以减少磁性元件的体积。但是随着工作频率的提高,集肤和邻近效应使绕组的损耗增加。本文基于磁性元件绕组的一维模型,对平面磁性元件绕组中的涡流效应进行了分析。利用一维条件下,集肤和邻近效应的正交性,得出了集肤和邻近效应各自产生的损耗随绕组厚度和频率的变化趋势。指出简单地把厚绕组分割为薄绕组的并联不能减少绕组的损耗。并分析了利用原副边绕组交叉换位技术减少变压器绕组损耗的原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实验证实了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竹朝霞  杨琰 《微电机》2005,38(5):20-22,37
高功率密度异步电机体积小、转速高,但发热严重。文中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高功率密度异步电机的绕组,从发热和工艺角度定性分析并分别设计了双层短矩绕组和单层链式绕组。利用Electronics Workbench电路仿真软件计算分了两种绕组下电机的杂散损耗和定子铜耗。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单层链式绕组发热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