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天 《上海建材》2013,(3):12-13
上海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 08—205—2011(以下简称居建标准)以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GJ 08—107—2012(以下简称公建标准)相继颁布意味着全市的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继提高到了65%。在实际的项目建筑节能设计中往往遇到兼顾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属性的综合性建筑,而设计人员对此类建筑在节能模型选择上往往出现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清华大学本科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美丽长安街——政府建筑改遗设计",包括在整体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建筑单体改造设计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学生作业点评等。  相似文献   

3.
中东地区建筑合同的形式正在迅速地发生变化。客户和政府都在尝试各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包括:建设—运营—移交、设计—发包—建设、以及各种设计合同和建筑合同等。而据MasonsGaladari律师事务所的高级顾问SachinKerur说,还有各种尚未尝试的合同方式有待发掘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4,(7)
作为未来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主导的能源太阳能光伏能源,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的进军到了建筑工程的领域,这也是就人们认识到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本文是针对光伏建筑一体化的特点以及设计从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分析,从各个方面阐述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介绍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高度工业化背景下文章试图从材料建构的角度研究建筑表皮形态,视角由"表层—表皮"逐渐向"材料—建构—形态"演化,同时结合对材料诗意建造、真实建构的理解以及对集聚的阐释,对建筑金属表皮中呈现的集聚性内涵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规范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和GB 51251—2017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的实施,论述了超高层建筑如何设计防烟、排烟系统,以及防、排烟系统的控制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杜诚 《建筑与环境》2010,(1):170-174
随着国内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近代西方基督教会在华营建活动及其建筑渐为学术界所关注。通过对近代中国以及西方教会宗主国—英国(为例)同期教堂建筑样式进行对比,阐释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中错综复杂的建筑现象,揭示近代教堂建筑发展的特征、规律。  相似文献   

8.
材料与建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之一,而重组竹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新型复合材料,可以拓展当代建构视野和寻求材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解决。该文基于建构语境下材料属性与"本性”"真实性”的探讨,论述了重组竹、空间与结构之间的关联,包含材料与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最后结合当代建构思想,梳理重组竹的建筑类型,挖掘新材料自身的特性所带来的结构与空间潜力,并通过多种建构方式组织到建筑中。重组竹的建构思考以及材料—空间—结构的整体性解决对当下重组竹建筑实践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钟中  郑仕凯 《华中建筑》2020,38(2):25-31
1979年—2018年期间,随着深圳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各区域之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的差异日益加剧。短时间内,在大型文化建筑数量不足的现实背景下,推进建设中小型文化建筑,成为当下深圳文化建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该文具体对"深圳1979年—2018年主要中小型文化建筑"的功能类型、功能组合模式、环境适应性策略以及旧建筑改造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深圳中小型文化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引言意大利从国家层面形成了对文化和建筑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建筑修复与再利用、旅游展示等全面的"研究—保护—再利用"成熟经验。"保护国家景观、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基本原则之一1。  相似文献   

11.
全球一体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己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中击。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面临着逐渐衰落和消亡的危险。那么,在这种语境下如何保护、继承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成为当代建筑师的历史使命。该文以关中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了关中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色,结合本人所参与的相关工程实践创作提出了对其现代传承的有效策略,进而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做出相关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李正涛 《山西建筑》2005,31(8):14-15
阐述了地域因素是贯穿建筑历史研究的一根线索,揭示出对于建筑地域性的研究,把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是在动态中研究,指出建筑地域性的研究,对于建筑发展的多元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媒介作为当代先锋主义创作工具。催生了先锋主义发展的转变。本文将从初期先锋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到新先锋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驱动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1):23-25
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发展给中国传统造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园艺学、建筑学和林学等相关专业学者在这样新旧交替的变局中开始研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课程与教育,并积极投身于风景园林实践中,为风景园林学的孕育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留学归国的学者接触到先进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教育,将国外的风景园林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相融合,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  相似文献   

16.
王鲁民 《建筑师》2005,(4):58-64
所谓的弗莱彻(BanisterFlecher)的“建筑之树”,包含着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是“非主流的”“非艺术的”和“非进化的”三个层次的判断,其中“非进化”的判断是长期困扰且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叙述的难题。伊东忠太、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在对于该难题的正面回答上遇到的困难,证明了西方中心主义或西方文化霸权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理解上的深入影响,事实要求我们直面中国传统建筑史料,实事求是的认识中国传统建筑的本性。文章提出如无“内在”的革命或重大的外来影响,任何民族的建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在由特定的文化体系对于建筑的核心价值的认定,针对这个核心价值的初始应对格局形成的框架和边界中进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性质和其变迁格局的看法,并期望通过相关的努力使得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更加有机地成为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和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3个重要平台,生态特征是风景园林空间的基本特征之一,生物多样性是将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成为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在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风景园林师已经为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业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立足风景园林空间的尺度及其嵌套特点,结合风景园林空间具有的景观构成、景观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的动态体系,从城市——区域、城市公园、城市花园、微小绿地与群落4个空间尺度,建立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的“C-3P”(构成——格局、过程与感知)体系和框架,旨在构建全面和系统的风景园林生物多样性认知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李辉 《建筑与文化》2009,(7):104-105
数码建筑是近些年来建筑创作中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限制在建筑形式创作层面上讨论如何在信息时代理解当代的数码建筑。首先对建筑的自由形式创作进行历史回顾,并对当下的数码建筑自由形式创作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从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创作方法的改变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当下建筑自由形式创作对于建筑学专业核心问题的意义并展望其潜力。  相似文献   

19.
汪愫璟 《新建筑》2006,(6):27-28
着重分析并论述了美国建筑师格雷格·林恩所写的题为《可能的几何学:主体写作的建筑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格雷格·林恩比较深入地阐述了他对于几何学的认识,认为对于经典几何学的质疑已成为当代“写作”建筑的主要形式。在林恩看来.“可能的几何学”能够给建筑提供衡量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的能力,并试图创造一套新的实验性建筑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国外建筑学教学与教学研究蓬勃发展,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软件探究建筑学教育主要概况、研究热点与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外建筑学教育研究整体趋势从初步设计转向设计研究、工程实践、知识体系、利用技术与科学手段教学。领域热点主要集中在工作室设计课、理论课、数字技术课程的创新与发展,重视思维能力、跨学科、可持续性、实践等教学理念,关注认知分类、学生兴趣、项目导向、通信技术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估。通过国外研究热点分析以及结合国内建筑学高等教育窘境,在建筑学教学改革方面,基于设计与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创新,以设计课程为轴线,融通符合时代需求的多专业、技术性、实践化的综合知识;在建筑学教学研究方面,构建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习成果补给课题研究,此外建筑学高校教师应以学科“本体”研究为内核,形成交叉学科研究体系。国内新工科背景下建立良性的教学与研究供给关系可作为建筑学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手段。通过对国外近10年建筑学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梳理与热点追踪,希望为国内当前建筑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