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门窗》2017,(1)
人类聚居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通过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手段。本文概述人类聚居学的理论背景,分析大城市的必然性,浅谈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以期对今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快速步入休闲时代之时,荟萃着自然风光之美与历史人文之胜的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面临着城镇化、全球化的巨大挑战.着眼于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以风景名胜资源与当地居民的生存竞争为切入点,剖析了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困境根源.在此基础上,通过人居和谐的视角反思了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规划理念的价值取向、规划蓝图的原则依据、规划实施的补偿机制及福利保障,探寻生态和谐、人文和谐、经济和谐的风景名胜区人居环境规划途径.  相似文献   

3.
记者:聚居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您对人居环境一直十分重视,在您看来“积极”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居环境称得上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4.
张东辉 《山西建筑》2005,31(13):9-11
对西方历史上的理想化聚居方式作了探索,从天人合一、趋吉避凶、藏风聚气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理想追求,分析比较了西方与中国两种文化中对人居环境的不同的探索历程和不同的理想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规划书市     
《城市规划》2002,26(3)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吴良镛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0 0 1年 10月出版 ,定价 :5 5 0 0元。本书是吴良镛院士基于多年来的理论思考和建设实践著述而成。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人居环境科学释义”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来由、人居环境的构成、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观念、人居环境科学的方法论 ,以及在保护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方面的研究实例。下篇“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介绍” ,是吴良镛院士指导研究生对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思想的译介。《中国城市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倪鹏飞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 0 0 1年 6月出版…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绿树格梯田片区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特点:平在面上的“大分散,小聚合”聚居方式,在垂直方面的“山—村—田”或“山—田—村”模式。绿树格梯田片区包含哈尼族、梯田、高原山地、聚落等元素,其人居环境完整丰富、独特性强、具有地域特点等优势,适宜开发全域旅游。该文在人居环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对绿树格梯田片区发展全域旅游提出策略,旨在对该区进行保护与发展,建立科学的建设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全域旅游开发形式。  相似文献   

7.
郑曦 《风景园林》2022,29(3):8-9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年全球总人口达76亿,其中有约34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规划建设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于农村的规划建设研究不够,村庄规划在理论、方法和技术规范、实施对策等方面,有许多需要研究探索的课题。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居点干篇一律、农民“被上楼”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在快速、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村庄地域特色,延续传统乡村聚居形态,是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方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类聚居环境概念,提出聚居社区的拓扑元素。通过实例调查,元素量化、,揭示聚居社区的演变规律及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绿地保护和控制发展是解决当今气候环境问题、构筑绿色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区域绿地规划核心内容的总体架构,原则性的提出区域绿地的研究在构成要素体系、规划制定以及规划的实施管理3个方面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框架。目的是建立区域绿地规划宏观性的总体研究框架,以期带来中国区域绿地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科学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从类型开始--探析聚落精神在场地中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和场所精神的解读,探讨根植于传统和社会文化中的通常聚居状态下建筑与城市的基本形态.透过两个实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探索在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下和特定场地环境内的建筑构成逻辑,以及聚落精神在新的时空关联下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与传统聚落保护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源  李晓峰 《新建筑》2003,(2):29-31
旅游开发是传统聚落保护的一条途径。基于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各方面的干扰,认为旅游开发带来的后果是利弊并存的。指出传统聚落的旅游开发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今天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本身的形态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该文从城市居住形态入手分析了城市扩展中居住形态,系统、市场需求和综合效率等几个方面提出对城市扩展中居住区建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熊国平 《新建筑》2000,(1):69-70
介绍了IFPRA亚太地区会议在现代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旅游游憩等方面的新观念,并对生态时代,老龄社会,信息时代的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林平 《重庆建筑》2004,(4):21-24
本文主要介绍了潮汕地区民居的主要平面形式,并重点追溯其文化渊源,以此说明潮汕民居所体现的人文观念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及其独特文化的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16.
鼓浪屿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唯一的发展定位,忽略其文化旅游景区与社区功能的双重属性,导致鼓浪屿"人文内涵的消褪"。本文认为鼓浪屿产业的缺失与失衡是不宜居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人文社区的重构",激活鼓浪屿的复兴之路,重新塑造鼓浪屿的新形象和新品牌"文化圣地,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7.
吴轩 《时代建筑》2006,(3):96-97
文章通过对绍兴市东湖区5号地块方案设计的分析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式居住的理解和疑问。  相似文献   

18.
垂直玻璃宅     
张永和 《时代建筑》2014,(4):100-105
文章介绍了垂直玻璃宅的研究与理念、材料与建造以及它的设计过程,同时还讨论了玻璃宅的演变、透明性与空间、居住及建筑中的人等建筑问题。  相似文献   

19.
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创新设计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涛  陈柏旭 《建筑学报》2005,(10):26-29
本文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出发,以新型城市或郊区低密度住宅和高科技住宅为例,介绍了一些在实践中提炼出来并取得积极影响的设计模式及方法手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苏州古城的魅力在于古典园林与传统风貌,古城的活力来源于人在其中生活、活动。保护古城,振兴古城,必须赋予古城新的活力,使古城成为真正的商业、文化、旅游、居住中心。商业中心整治更新,作为古城振兴的重要举措,更要放在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总体目标和过程中,使其成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