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建筑》2007,(3):74-87
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是一个系列性的竞赛活动,伴随着《城市建筑》的创刊而拉开帷幕。竞赛的宗旨是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理性的建筑构筑体系,倡导城市建筑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在国内外建筑院校及建筑界人士的多方关怀和支持下,迄今为止已顺利开展了3届竞赛——2004“UA城 标志性建筑”、2005“UA城的平民建筑”、2006“UA城的办公建筑”。日前,随着第3届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活动的圆满结束,UA城的建设又迈向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06,(3):74-74
UA创作奖概念设计竞赛是一个系列性的竞赛活动,伴随着《城市建筑》的创刊而拉开帷幕。竞赛的宗旨是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理性的建筑构筑体系,倡导城市建筑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在国内外建筑院校及建筑界人士的多方关怀和支持下,第2届UA创作奖概念设计竞赛评审会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3.
《中外建筑》2006,(5):i0004-i0004
竞赛题目:UA城的办公建筑 竞赛宗旨 UA城是一座先进、高效、生态的未来城市,目前正处于城市建设初期。每年举办一次的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意在汇集世界各国优秀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用建筑语汇拘建理想城市,着力打造城市建设的先进范本。经过两年的成功尝试,UA城已初具规模.并在逐步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筑》2010,(4):96-107
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是由《城市建筑》杂志社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作为支持单位的系列性国际竞赛,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竞赛的宗旨是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理性的建筑构筑体系,倡导城市建筑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在国内外建筑院校及建筑界人士的多方关怀和支持下,迄今为止已顺利开展了6届竞赛。日前,2009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已圆满结束。  相似文献   

5.
艾侠 《城市建筑》2012,(4):102-103
每届UA竞赛的选题.无不切中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这个虚拟的UA城.已经牵动了各所大学建筑系师生一年一度的兴奋点.我们看到2011年度的有效参赛方案已达403份.涵盖国内各所知名院校以及部分境外院所。基于CCDI与《城市建筑》多年来友好互动的关系,以及对竞赛的种种好奇心.我受竞赛组委会委托,以特约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哈尔滨.感受这份冰雪之中的热情,也经历了一次难忘之旅。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08,(3):75-87
2007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于2008年1月26日~27日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本次竞赛的题目为“UA城的大学建筑”。评审委员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包小枫副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朱文一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刘克成教授、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筑》2009,(4):84-84
UA创作奖慨念设计国际竞赛是由《城市建筑》杂志社主办、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办的国际性设计竞赛,伴随着《城市建筑》的创刊而拉开帷幕,自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竞赛的宗旨是探索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理性的建筑构筑体系,倡导城市建筑共荣共生的和谐关系。在国内外建筑院校及建筑界人士的多方关怀和支持下,迄今为止已顺利开展了5届竞赛。日前,随着第5届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活动的圆满结束,UA城的建设又迈向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城市建筑》2009,(1):1-1
竞赛题目:UA城的体育建筑竞赛宗旨: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体育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的综合产物,已超越纯竞技场所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UA城的体育建筑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是人与城市相互融台的载体,使  相似文献   

9.
《城市建筑》2012,(1):1
竞赛题目:UA城的"负"空间激活竞赛宗旨:持续的建设成就了今天的物质城市,而其中缺乏人性与人文关怀的城市和建筑空间也反作用于人们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生活。黯淡生长而日益巯离的老旧城区.产业转型下无奈闲置的工业厂房、快速发  相似文献   

10.
《城市建筑》2011,(4):93-94
当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突然成为全球最受瞩目的"建筑试验场",关于建筑与城市的讨论就未有止歇,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激发了异常活跃的城市建设,喧嚣的建筑表象之下隐匿着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建筑》于2004年创刊,意在汇集学界智慧,探索建筑与城市相融共生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1.
2004 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在建筑界人士及广大建筑院校师生的支持下,已圆满结束。经评审,共评出10件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佳作奖4名。因篇幅有限,本刊在此仅刊登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及评委会主席的评审简述,借此机会,我们向大力技术本次竞赛的建筑界人士和院校师生,以及参与评审工作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希望能够继续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13.
杨凌 《城市建筑》2014,(10):91-111
解题 当代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更为强大的力量去实现梦想,但与以往时代相比,技术的异化作用也更为明显: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与侵入式的建设行为严重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建筑自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环境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建筑、人、城市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筑师不断回应的永恒主题.探索建筑、人与环境的发展模式,促进城市与建筑的有机生长,创造积极、具有生命力的城市和建筑空间是本次竞赛的核心宗旨,从环境友好、生态关怀的角度去建构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UA城的地景建筑倡导开放、自由、贴近自然的精神归属,形成与大地的协同共生.  相似文献   

14.
《城市建筑》2006,(3):75-75
2005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UA城的平民建筑”获奖作品评审会于2006年2月9日~2月10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会议室举行。评审委员会由庄惟敏、王伯伟、李保峰、孟建民、梅洪元、曾坚六位专家组成,其中李保峰先生因出国在外,以书面形式评议作品并投票。评审委员会推举庄惟敏先生担任本届竞赛评审委员会主席。评委会首先听取了竞赛组委会的情况介绍,并对评审要点进行了讨论。评审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采用淘汰制,评审委员在审查120个合格参赛作品后,经过讨论淘汰101个方案,余下19名入围。第二阶段,评审委员对19名入围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2009,(4):85-97
2008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于2009年2月14日~15日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本届竞赛的题目为“UA城的体育建筑”。评审委员会(以姓氏笔画为序)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孔宇航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孙一民教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李兴钢先生,《城市建筑》副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剑飞博士,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筑》2011,(3):38-38
2010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于2011年2月19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举行,由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8位建筑师参与现场评审,(以姓氏笔画为序)分别是:日兴设计·上海兴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2015,(4):128
<正>竞赛题目:UA城的平凡建筑竞赛宗旨:当一切都可以作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品的时候,建筑成为最奢侈的商业奇景。符号价值主导话语,使用价值日渐式微,建筑的本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本该为日常生活的建筑日趋脱离日常,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本该作为主体的人却成为客体,丧失了从日常平凡事物中体验和发现美的能力。建筑不该只是奇技淫巧,适度质朴、平凡隽永往往会激发绵长恒久的力量。日常生活是承载一切事物的容器,无限往复的平凡中蕴含着诗性和革命。回归日常生活,关注人的体验,建筑才会获得永恒的生命力。本次竞赛以"平凡建筑"为题目,着眼于城市中的公共建筑和空间,希望参赛者能够将日常生活作为设计  相似文献   

18.
赵元超 《城市建筑》2013,(4):109-110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经沧桑、多灾多难的民族.正是经历这样那样的灾难才使我们“少年老成”。我们从无数次灾难中悟出了”天人合一”.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也许是受2012世界末日预言的影响,本次UA竞赛的题目是“活建筑”,让大家在灾难中学习建筑。一般来说.设计题目往往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化的蓝图.体现着诗意的栖居.很少直接指向灾难。  相似文献   

19.
《城市建筑》2011,(4):95-119
商业的发展不断激发城市的活力,商业建筑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舞台,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10年度UA创作奖·概念设计国际竞赛选择"商业建筑"作为竞赛题目,希望在商业业态及模式日益多元的趋势下,鼓励学界对商业建筑这一类型及其衍生的新的生活模式进行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凌 《城市建筑》2013,(7):111-136
<正>人类在与自然不断抗争、妥协、对话中,与之共生。技术的进步让人类告别穴生巢居,但面对自然灾害,纵然钢筋、混凝土丛生如铜墙铁壁般的城市森林,也有危如累卵之忧。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建筑与城市的"本能"是人所赋予的庇护安全、便利生活、形成社会等功能—庇护所是其最重要的本体功能。囿于当前既定的设计框架与技术措施,被动设计并不足以使伤亡免于突发性的事件和灾难。在加固维稳之外,我们需要活性的、有机的另一重甚至多重的保障。这样的保障不是规范式的金科玉律,不是缺乏普及性的个案特例,而是基于平常建筑非常时期的安全需求,灾害发生之时为寻常之人提供庇护。技术,以及对于技术发展的想象力,不仅仅能够赋建筑以"生命",更可赋之以"魂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