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配电网电缆线路增多,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难以有效熄灭接地电弧,且电缆线路故障多为永久性故障,带故障运行易引起事故扩大。对沈阳地区66 kV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将中性点接地方式改造为消弧线圈并联小电阻接地。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接地方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乡中压电网的迅速建设和改造,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和研究日趋重要。本文对小电流接地、低电阻接地和自动跟踪消弧线圈接地这三种现今最主要的接地方式进行概述,在分析其各自的机理、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适用范围,为各地区电网的申眭点接地方式选择提供借鉴。关键间:中压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3.
2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目前配电网中中性点不接地方式、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和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优缺点,总结了确定20kV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时应考虑的因素,指出随着供电网系统的不断扩大和电缆馈线回路的增加,合理地选择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已称为关系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GB 51348-201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的实施,民用建筑变电所的接地方式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一点接地"或"中性点直接接地".不同接地方式情况下,对接地干线截面相关要求也明显不同.介绍了对不同容量变压器采取的不同接地方式,分析了变电所内环形接地截面选择,可为电气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对不同接地方式下电缆型配电网的可靠性进行评估,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和小电阻接地方式下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线路的跳闸率模型进行了分析,结合两种接地方式的特点分析了故障隔离和负荷转移对负荷点可靠性的影响。利用基于故障模式影响分析的最小路法分别建立了两种接地方式下负荷点的长时和短时可靠性指标计算模型。最后,对广东某市电缆型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比小电阻接地方式有更高的可靠性,但随着各馈线之间的联络越来越紧密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优势越不明显。所得结论能够为电缆型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随着我国配电网的全面改造,配电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配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选择关系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讨论了配电网主要采用的几种接地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对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从内外过电压防护﹑供电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电力网中性点接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颖 《电网技术》1991,(3):90-93
电力网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接地设备参数的确定以及其继电保护方式,为世界各国电力部门所关注。我国电力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从五十年代起,基本上是仿照苏联模式;110kV以下电网为消弧线圈接地,110kV及以上为直接接地。随着电力系统的扩大和故障电源的增大,各电力系统重新来探讨中性点接地方式问题。  相似文献   

8.
兰宇 《上海电力》2010,23(2):151-154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供电可靠性、线路和设备的绝缘水平、继电保护装置的功能等等。近年来,随着城区配电网中电缆线路比例不断上升的实际情况,使得配电网系统电容电流大幅度增加,弧光接地和谐振接地过电压引起的事故还时有发生。文章将根据目前株洲城区10kV配网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从分析传统中性点不接地方式的弊病出发,通过比较中性点自动跟踪补偿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及经ZnO非线性电阻接地等接地方式的不同特点,探讨更适合株洲这样的城区配电网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9.
浅谈10kV配电系统中性点的接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电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10kV架空线改换成电缆,过去的电网接地方式有的已不适用,这是城网改造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此,全面介绍了中性点接地方式的种类,各国选用的接地方式,深入论述了我国城网的特点及中性点消弧线圈接地方式的缺点,以及近来开始采用的电阻接地方式的优点及针对性,并提出了采用中性点电阻接地方式时面临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0.
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随着我国配电网的全面改造,配电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而配电网中性点不同接地方式的选择关系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讨论了配电网主要采用的几种接地方式及各自的优缺点,对采用不同的接地方式从内外过电压防护供电可靠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配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选择的一般原则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