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冯美宇 《华中建筑》2011,29(3):152-154
该文从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以川至医学专科学校为例,通过分析其校园规划和建筑特色,说明近代山西建筑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设计手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有所启发,并为研究山西地区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一些大城市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建筑技术,但山西仍然以使用土、木、砖、石等传统建筑材料为主,在建筑结构、施工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山西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3.
刘源 《建筑师》2013,(2):101-105
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近代建筑传媒的概念以及如何研究近代建筑传媒这三个问题。近代建筑传媒在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一直比较欠缺。研究近代建筑传媒首先需要对史料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分析近代建筑传媒的类型和特征,解读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研究传媒的制造者和接收者,探讨近代建筑传媒与中国建筑现代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符英  吴农  杨豪中 《工业建筑》2008,38(5):39-42
西安近代工业建筑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尚属空白。通过对与西安近代工业建筑相关的史志、文献的收集、分析以及对现存典型实例的实地考察、调研,对西安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作为内陆城市的西安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特征进行总结;并就其存在的价值意义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西安近代工业建筑,乃至西安近代建筑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青岛德占时期建筑外表皮风格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与原型建筑外表皮风格的差异,指出德式建筑对青岛近代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青岛近代建筑。  相似文献   

6.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内陆城市,西安近代建筑的发展比沿海开埠城市缓慢,表现也不够充分,因此关于西安近代建筑的研究一直非常稀少.本文作者在对相关的史志、文献进行收集、分析以及现存实例的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西安近代公馆建筑的几个典型实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西安公馆建筑在空间布局、造型形式、材料做法和设备装修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从历史文化和建筑文化两个方面全面揭示了西安近代公馆建筑的价值意义.论文希望能够对西安近代城市居住建筑,乃至`西安近代建筑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瑛  王秀静 《新建筑》2008,(3):110-113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阎锡山亲自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充分体现了阎锡山个人的军国主义观念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以这一独特的教育理念为视角,分析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校园规划和建筑特色,说明近代山西建筑新旧并存、中西交融的设计手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西安的近代建筑虽然没有取得像古代那么辉煌的成就,也没有像其他沿海开埠城市那么典型,但它反映了内陆城市近代建筑的特点,见证了西安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西安近代西式建筑是西安近代建筑走向"西化"的缩影.本文以对西安近代建筑的普查为基础,对西安近代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近代西式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对其外来宗教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建筑类型的特征和典型实例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西安近代西式建筑的特点与沿海开埠城市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总结出如何正确看待西安等内陆城市的近代建筑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符英  吴农  杨豪中 《华中建筑》2007,25(12):132-134
在对西安近代建筑作普遍调研的基础上,对西安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因进行了分析;对西安近代建筑在建筑类型、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就其存在的地位和价值作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包括西安在内的中国内陆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沈磊 《新建筑》1999,(4):26-28
介绍台州市鸿宇中学设计构思,从城市环境,校园文化,实用功能三个不同角度探讨现代学校的设计创作。  相似文献   

12.
庭园研究是岭南建筑学派早期较为关注的领域,对庭园空间持续深入的研究构成岭南建筑学派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庭园研究与设计实践的相互促动以及岭南建筑师群体汇聚的接力式工作,助推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现有研究对岭南庭园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作品有比较全面的介绍,而对岭南建筑师的庭园设计研究则缺乏相对系统的梳理,通过对岭南建筑师1950~1980年代的庭园设计研究文献的发掘,补全历史残片,明晰历史脉络,以助系统认识岭南庭园设计研究的发展,从另一个侧面察看岭南建筑学派敢于吸收、务实创新的精神,以及自觉协作、自由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该文研究发现,杨廷宝的建筑设计受到了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其设计本身具有对新的现代建筑探索的痕迹。由于中国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异常割裂的转型过程,杨廷宝在沈阳独具个人特色的新建筑探索带有强烈的沈阳地域和民族特色,对揭示建筑形式的现代过渡弥足珍贵。这一阶段的建筑实践,也是他从学校向社会转型、他所学的新古典风格向现代新建筑转换的重要时期。对这一时期杨廷宝设计作品的研究还弥补了对其早期建筑设计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李少红 《华中建筑》2009,27(1):213-216
青岛德占时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该文以德国总督副官宅第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论述,并进一步评价了其在青岛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形式的逻辑──从提契诺学派看欧洲现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士的提契诺学派以他们精练而娴熟的逻辑语言成为现代建筑的基本原理与地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以此为对象,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代建筑作了本质性而非符号性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长沙近代大学建筑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由外国建筑师倡导的中国传统形式的雅礼大学近代建筑和湖南大学近代西式风格建筑,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获得对长沙近代教育和高校建筑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借以肯定长沙近代建筑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俞大有  吴丹 《中外建筑》2014,(7):123-127
随着当今教学模式发展、科技进步、城镇化扩张,过去的学校建筑、校园环境和管理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教育模式。本文以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就建筑工业化模式下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方面进行探讨,为学校建筑的创新发展提供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9.
闽南侨乡近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志宏  曾坚 《建筑师》2007,(1):72-76
本文采用地域性建筑文化发展的研究视角,从侨汇经济、城市文化、近代营造业兴起等方面,分析了闽南近代侨乡建筑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同时,结合三种有代表性的侨乡建筑类型,研究闽南洋楼民居的文化交融特点与伦理定位,比较洋风骑楼与其他骑楼类型的风格特征与形成渊源,并从地域化设计手法、文化复兴意识、乡土格调与民族情结等方面,分析了侨乡校园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深入剖析了侨乡近代建筑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林广思 《南方建筑》2014,(1):105-110
夏昌世是我国知名的现代建筑师、教育家和园林学家,对我国现代建筑创作和岭南园林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已出版的各种关于夏昌世的研究的文献,对于1932-1945年的夏昌世的活动,言之不详。通过对各种文献的整合、辨析、勘误和校正,辨析了夏昌世于1932-1945年期间在各工作机构的时间,记述了他的一些活动情况,分析了该时期对其后半生工作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