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横管自由对流换热的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HFC-134a水平管内单相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实验所获数据与常用换热关系式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表明Petukhov和Takamatsu关系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本文最后用实验数据拟合出一个HFC-134a管内单相对流换热关系式,在给定的范围内,其算术平均误差为0.164%,绝对平均误差为4.968%。  相似文献   

3.
以Yong损失数作为目标函数来表征该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程度,分析了管道内对流换热过程中的Yong损。考察了管道工质的雷九对Yong损失数的影响,并在定热流密度和定壁温两种情况下的Yong损。考察了管道工质的雷诺数对Yong损失数的影响,并在定热流和定壁温两种情况下的对Yong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定热流密度下,当流量为定值而管内径为变量时,Yong损失系数有优化值。在定壁温情况下,Yong损失系  相似文献   

4.
给出了基于有限差分理论的一种数值方法,可用以计算非耦合湍流管内流动及其对流换热状况。数值计算结果收敛,和实验结果相基本符,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从影响管内对流换热的因素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管内流体流动状态、表面形状、物性、脉动等对管内对流换热的影响.介绍了利用缩放管、金属泡沫管、纳米流体、高压电场等强化换热的方法.对中高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的应用及其强化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研究较为缺少的情况,搭建了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加热温度(温差)、热流体及其流速、吸热管管径等因素对管内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实验温度范围内管内对流换热的结果,拟合出了相应的实验关联式,可以用于相关换热设备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以损失数作为目标函数来表征该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程度,分析了管道内对流换热过程中的损。考察了管道工质的雷诺数对损失数的影响,并在定热流密度和定壁温两种情况下对损失系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定热流密度下,当流量为定值而管内径为变量时,损失系数有优化值。在定壁温情况下,损失系数无优化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机壳内油空间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得出了冷却油对汽缸壁和壳体的对流换热系数,为小型全封闭压缩机及汽缸的热力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两种常见边界条件下流体定性温度确定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积分平均温度确定流体定性温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确定进出口温差比较大的流体物性有更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0.
对内斜齿螺旋槽管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用实验方法研究了水在三种不同管径的内斜齿螺旋槽管内的流动和换热特性,测得了不同工况下的表面传热系数和动摩擦因数,拟合出所测参数范围内的动摩擦因数,和Nusselt数准则方程,并与相同管径光管的换热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无论在哪种工况下,内斜齿螺旋槽管的换热性能优于相同管径的光管。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对流换热过程找出对流换热过程的熵产及(火用)损失方程,求出(火用)损失为最小时的Re数,从而找到最佳的流体流速及换热设备的几何尺寸,为工程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波纹管传热与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行了波纹管及光管的传热性能实验,得出了波纹管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在流速0.24m/s,硬度800mg/L,管侧水浴加热温度60℃条件下,进行了两者CaCo3加速析晶污垢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波纹管不仅有较好的传热性能,还有较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分形理论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分形理论在多孔介质传热传质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求出了基于分形理论的多孔介质固有渗透率和有效导热系数,建立了多孔介质渗流与导热的分形模型.  相似文献   

14.
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对流传质过程研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型理论——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与实验结果存在一定不一致的问题,在分析薄膜模型理论和渗透模型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基于边界层理论,提出了确定对流传质系数的膜渗模型.讨论了该模型理论的原理、对流传质系数的确定方法及系数的正确性、优越性,获得了利用膜渗模型确定的对流传质系数表达式,并与遵循薄膜模型理论、渗透模型理论及Frossling经验公式的对流传质系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膜渗模型更符合边界层理论,能更合理的解释流动边界上的对流传质过程;对流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的关系为Dn(n=0.5~1.0),符合经验公式及实际中大量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量热式生物传感器内部结构进行简化,本文从热物理的角度,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其内部酶促反应伴随的传热、传质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物理模型,分析和求解传感器内部速度、温度、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得出量热式生物传感器的测温装置应安装在人口4mm以后,酶反应器的长度为10mm,通过这些规律得到量热式酶生物传感器中复杂热信号,并运用热信号变化规律和数学描述来指导完善生物传感器的测量过程,对量热式生物传感器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利用水重力热管,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对在热管外壁面上溶液降膜吸收水蒸气并移出吸收热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输出热温度的提高而减小,并且降膜平均传热和传质系数随膜雷诺数的增加而降低;利用热管作为吸收器的传热传质元件,其传热温差很小,但在较大浓差和较大雷诺数下,所需热管加热段长度太长。在热管外壁面上的溶液降膜吸收过程有待强化,以使吸收过程产生的热量与热管的传热能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升温型吸收热泵热管式降膜吸收器溶液吸收传热传质并通过热管移出吸收热的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根据所求得的波动膜流解及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求解热管加热段外壁面溶液波动降膜传递方程和热管传热方程,研究了膜雷诺数。低位余热温度、输出热温度等因素对传热传质过程的影响,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在强化换热场协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对流换热中三场协同关系对传热的影响;并对圆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结垢厚度下,圆管内层流换热速度场、温度场和压力场之间协同度的变化,对数值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考虑换热和阻力特性。对不同污垢厚度圆管的综合性能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强化传热技术机理出发,分析了管壳式换热器的各种强化传热元件的结构特点、强化效果及适用工况,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管壳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换热器强化传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升膜蒸发器内,以软化水为介质测定不同加热量、不同水量的气液两相流传热膜系数,分析影响传热膜系数的诸因素及变化关系;就升膜蒸发器内的最佳流型的环状流进行了传热膜系数的回归,得出实验条件下的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实测值与关联式的计算值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