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邓想  崔宇 《铸造技术》2012,(9):1037-1038
在抗磨耐热钢中加入不同含量的钨,通过金相组织观察、硬度测试及常温耐磨性试验,研究了钨对抗磨耐热钢显微组织、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磨耐热钢的铸态组织为奥氏体+少量铁素体+碳化物,碳化物中的WC、W2C呈颗粒状弥散分布在奥氏体晶内,钨的质量分数为1.51%的试样与不含钨的试样相比,硬度提高了34.44%,耐磨性提高了35.58%。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熔配合Nb量为0~2.0%的耐热不锈钢样品.研究了Nb含量对耐热不锈钢基体组织、碳化物形态及合金硬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Nb含量的增大,奥氏体枝晶形态由粗大枝晶→等轴晶→细小枝晶→粗大枝晶转变;碳化物由粗大长条状→细小短棒状/点块状→连续网状形态转变;相应的,合金硬度则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硬度值在125~175 HB之间.  相似文献   

3.
基于常用不锈钢钢种1Cr18Ni9,通过降低Ni含量,增加Al含量,设计新型低镍不锈钢。通过WS-4非自耗电弧炉熔炼,得到三种不同成分的低镍高铝不锈钢,用金相显微镜研究其显微组织,并对其屈服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研究了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通过降镍增铝,1Cr18Ni9不锈钢的显微组织由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基体组织中析出的金属间化合物逐渐增加,其屈服强度、硬度、高温抗氧化性都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高速电弧喷涂铁铝涂层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粉芯丝材和高速电弧喷涂技术(HVAS)原位合成了铁铝金属化合物涂层,并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铁铝涂层的成分(原子分数,%)为Fe-20.0Al-14.1O,主要相是Fe3Al、FeAl和a-Fe相,还有少量Al2O3。涂层中的Fe3Al和FeAl具有较高的有序度。涂层具有相对较高的结合强度和显微硬度,以及较低的密度和孔隙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镀覆镍及Ni/Cu复合过渡层,采用锌作为钎料,对工业纯铝和低碳钢板进行了搅拌摩擦钎焊(FSB)连接. 对焊接接头进行了拉剪和抗撕裂试验,并与无任何过渡层接头进行了对比. 用扫描电镜及能谱对接头界面形貌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过渡层对铝/钢FSB接头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 结果表明,过渡层能有效阻止脆性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增加了接头抗撕裂载荷强度,提高接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邓想  孙玉福  赵靖宇 《铸造技术》2004,25(12):922-924,926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分析了Ti、W元素对抗磨耐热钢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Ti、W与C结合形成一定数量的颗粒状MC型碳化物,退火后基体中的少量铁素体消失,且Cr 7C 3碳化物转化成了Cr 23C 6碳化物;Ti元素在铸态下对抗磨耐热钢硬度影响较小,在退火态有显著的影响.而W元素在铸态和退火态对抗磨耐热钢硬度的影响都较小.  相似文献   

7.
表面铝含量对渗铝Q235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粉末渗铝法在Q235钢表面上获得了不同铝含量的渗铝层,并对其表面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表面铝含量为2.6%时,试样表面未形成连续的渗铝层;当铝含量≥4.4%时,表面均形成了连续的渗铝层.当表面铝含量≤4.4%时,试样表面仅由含铝的α相固溶体组成;而含铝量达到36.2%时,表面由α相固溶体与AlFe相组成.随着表面铝含量的增加,试样的硬度和抗高温氧化性能增加.当表面铝含量为2.6%时,其抗高温氧化性能仍比不含铝的高;而当铝含量为51.2%时,其抗高温氧化性能与1Cr18Ni9Ti不锈钢相同.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以Ni箔以及预置Si粉的Ni箔为中间层的铝/钢异种金属激光焊行为. 系统考察了不同激光功率下预置Si粉的Ni箔中间层对铝/钢异种金属激光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加入预置Si粉的Ni箔做复合中间层时,与只添加Ni箔片做中间层时相比,焊接接头的最大剪切力明显提高,其中激光功率为2 150 W时焊接接头的最大剪切力提高至1 307.96 N;Si粉的添加增加了熔池的流动性,并使得铝/钢界面的物相组成、元素分布和微观组织形态发生了改变;焊缝区生成了Fe-Si及Al-Si二元新相,有效抑制了Fe-Al二元脆性相的生成,改善了铝/钢的焊接性. 因此,预置Si粉的Ni箔复合中间层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改善铝/钢异种金属激光焊过程中的冶金反应,进而提高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采用ER4043焊丝对5052铝/Q235镀锌钢进行CMT熔-钎焊,研究焊接热输入对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熔宽、热影响区粗化程度、界面层硬度及厚度均随热输入的增加而增大,过热组织粗化导致拉伸试样在铝母材热影响区断裂.熔焊区组织主要为垂直于基底向焊缝中心生长的α-Al树枝晶及Al-Si共晶组织,钎焊区界面层厚度在2.55~6.86μm之间,铝侧界面主要为FeAl3金属间化合物,呈凹凸不平锯齿状;钢侧界面平滑,主要为Fe2Al5(热输入较低时)或FeAl2,FeAl(热输入较高时).  相似文献   

10.
退火对镍铝青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退火工艺对镍铝青铜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20℃×16h均匀化退火后,镍铝青铜铸态组织中的粗大枝晶消失;锻造后发生了显著的再结晶,并有NiAl和FeAl相析出,再经950℃×1h退火获得了细小均匀的显微组织,有利于合金的后续加工.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Ti对含有Zr和B的耐热导电铝合金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耐热导电铝合金中加入Ti,Ti和Zr、B形成复合粒子(Ti,Zr) B2.因(Ti,Zr) B2晶格常数较ZrB2小,使铝基体的畸变能减小,基体的有序性增加,使铝合金的电导率提高.调整B的含量,使B与Ti+ Zr的摩尔比达到2∶1以上,同时避免Ti过量,铝合金的电导率会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淬火和回火温度对喷射成形M42高速工具钢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淬火温度低于1180℃时,钢的淬火态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高于1180℃之后,钢的淬火态硬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淬火温度升高过程中,钢中碳化物的数量呈减少趋势,马氏体不断粗化,同时残留奥氏体数量逐渐增加。钢的硬度随回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并在550℃时达到极大值,随后逐渐减小。回火温度升高过程中,马氏体中不断析出碳化物并聚集长大,同时马氏体和部分残留奥氏体会向回火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不同的焊接线能量对T91钢进行焊接,并对回火后的焊接接头分别采用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和硝酸酒精溶液浸蚀,微观组织观察表明,不同焊接线能量下经三氯化铁盐酸水溶液浸蚀后焊接接头均为板条马氏体组织,而经硝酸酒精浸蚀后焊接接头均为索氏体组织,晶界清晰,大线能量焊接会引起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边界碳化物聚集.硬度测试结果表明,大线能量焊接热处理后焊接接头的硬度高于小线能量焊接的焊接接头硬度.  相似文献   

14.
耐热球墨可锻铸铁含4%~5%Si和4%~5%Cr,其铸态硬度一般为40~45HRC,难以切削加工。试验研究表明,退火时,在880℃以下温度随炉冷却,铸铁的硬度可降低至31HRC左右,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碳化物和石墨的混合物,从改善了切削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15.
热处理对T91钢金相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改变热处理温度的方法,模拟出T91钢焊接过程中受焊接热循环影响的不同区域,并进行了金相组织及显微硬度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针对耐磨、耐蚀、耐热钢铁合金铸件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的要求,提出其热处理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要点。通过构建具体耐磨、耐蚀、耐热钢铁合金铸件热处理工艺设计框架,应用试验设计方法对工艺设计系统中尚不明确的试验因素权重和尚不能定量把握的试验因素水平进行分析和考察,从而制定出正确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D2钢在不同温度淬火后的硬度变化,以及深冷处理对其硬度的影响,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010~1040淬火,硬度达到最佳值。经深冷处理,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使硬度上升,深冷处理后回火弥散析出超细微碳化物,且深冷处理时间越长,弥散析出的超细微碳化物越多。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D2钢在不同温度淬火后的硬度变化,以及深冷处理对其硬度的影响,并对其显微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 010~1 040℃淬火,硬度达到最佳值。经深冷处理,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使硬度上升,深冷处理后回火弥散析出超细微碳化物,且深冷处理时间越长,弥散析出的超细微碳化物越多。  相似文献   

19.
耐热铝合金喷射沉积态的组织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圣明  王日初  李庆勇  冯艳  黎文献 《铸造》2005,54(3):226-228
采用自制的喷射沉积设备制备了耐热铝合金8009,分析了喷射沉积锭坯表面的半固态层的流变现象,讨论了耐热铝合金沉积态组织的形成,最后阐述了工艺参数对沉积态组织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铸造技术》2016,(9):1815-1817
采用金相显微(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万能力学试验机以及摩擦磨损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一种Cr25系耐热钢的组织、相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在室温、100℃、260℃下的摩擦磨损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种Cr25系耐热钢由α相和(Fe·Cr)_(23)C_6(KI)型碳化物相组成,其室温抗拉强度高、塑性差,冲击韧度低于6 J/cm2。在室温下,合金的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随着磨损温度的增加,摩擦热效应增强,合金的磨损机制逐渐转变为磨粒+粘着磨损;摩擦系数由室温下的0.6逐渐降低到100℃下的0.4,到260℃时,其摩擦系数低至0.35,且其未随磨损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变化;磨损量随磨损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