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直流蒸发器换热元件单相对流传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水为工质,对套管式换热元件进行了单相对流传热强化效果和传热性能的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窄环隙流道单相对流传热时内、外侧的努谢尔特数与雷诺数的关系。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在雷诺数Re<2000时,窄环隙流道依然具有强化传热特点。  相似文献   

2.
大容积自然对流,层流传热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大容积自然对流层流流动和传热过程的机理,经过合理的简化假设,对边界层内流体的稳定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流动方程,传热速率方程,质量衡算方程和热量衡算方程描述,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推导出了该状况下的传热系数的数学关联式。经实验数据检验,理论值和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扁管管内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对扁管的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程进口体积流量相同条件下,扁管管内进出口温差、传热系数和雷诺数均高于圆管,虽其压降也高于圆管,但其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指标显著高于圆管。说明扁管是一种高效强化传热元件。  相似文献   

4.
波纹管传热与污垢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行了波纹管及光管的传热性能实验,得出了波纹管管内强制对流换热关联式,在流速0.24m/s,硬度800mg/L,管侧水浴加热温度60℃条件下,进行了两者CaCo3加速析晶污垢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波纹管不仅有较好的传热性能,还有较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5.
在一低速风洞中,采用局部模拟试验法对针形肋管束进行了纵向冲刷的伟热和阻力特性试验,利用线性回归原理得出了针形肋管束的平均Nu数和阻力数的计算关联式,并与光管加以比较,试验结果为以针形肋管为传热元件的热能利用装置,提供了设计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扁管的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管程进口体积流量相同条件下,扁管管内进出口温差、传热系数和雷诺数均高于圆管,虽其压降也高于圆管,但其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指标显著高于圆管.说明扁管是一种高效强化传热元件.  相似文献   

7.
扁管管束壳程传热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扁管管柬的壳程传热及流阻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壳程传热面积和壳程进口体积流量相同条件下,扁管管柬壳程的进出口温差效率、传热系数略高于圆管管柬,其压降降低了26%~42%,传热与流阻综合性能指标提高了21%~34%.  相似文献   

8.
9.
针对用于高温气体换热的列管换热器的设计,提出在传热计算中应考虑热辐射问题。建立了关于辐射传热计算的简化处理方法,得出了辐射传热膜系数的计算公式,并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强化比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对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单片矩形翅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矩形翅片广泛应用于各类换热器,翅片表面的换热系数分布是强化传热研究中的问题之一。采用单片矩形翅片管作为模型,用有限差分法在翅片表面划分节点,通过实验测量获得气流速度u=4.5m/s时各节点处离散的表面温度分布及气流温度分布,最后利用导热反问题方法求得各节点换热系数。经热平衡法验证,所获得的解能正确反映实际换换热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200kV 800mm^2截面YJLW02型XLPE为例,研究了对流换热系数对载流量的具体影响.最后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了较为准确的对流换热系数值,从而确定了较为准确的载流量.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壳侧结构的管壳式热交换器壳侧流动的流型、流阻及其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 ,直挡流板的壳侧流道由于存在滞留区 ,流阻高且不利于换热。螺旋板的壳侧流道的Nu比直挡流板高 79% ,而具有螺旋板和多孔介质组合的壳侧流道的对流换热系数比直挡流板高 94 %。同时得到了最佳螺旋角为 4 0°,多孔介质的最佳孔隙率为 0 985。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中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研究较为缺少的情况,搭建了大温差管内对流换热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加热温度(温差)、热流体及其流速、吸热管管径等因素对管内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得到了实验温度范围内管内对流换热的结果,拟合出了相应的实验关联式,可以用于相关换热设备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将Helmhotz共振腔应用于换热器来增强换热是一种新的强化换热方法。本文作者通过实验研究了Helmhotz共振腔对换热器的换热强化效果,分析了各种参数对换热效果的影响,得到了对流换热系数及换热强化比随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对工程设计及进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研究换热器传热特性的试验方法.按着传热的基本原理,应用最优化方法,得出可以同时准确的确定换热面两侧冷、热流体的对流换热规律.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了 Wilson 方法.它可以进行多个末知参数的计算,有较高的计算精度.文中依据理论分析和应用实例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数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以损失数作为目标函数来表征该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程度,分析了管道内对流换热过程中的损。考察了管道工质的雷诺数对损失数的影响,并在定热流密度和定壁温两种情况下对损失系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定热流密度下,当流量为定值而管内径为变量时,损失系数有优化值。在定壁温情况下,损失系数无优化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介绍了一种基于牛顿 70 0 0模块及组态软件实现的对流换热试验中对流换热系数的自动测试 ,并阐明了硬件原理和主要功能及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升膜蒸发器内,以软化水为介质测定不同加热量、不同水量的气液两相流传热膜系数,分析影响传热膜系数的诸因素及变化关系;就升膜蒸发器内的最佳流型的环状流进行了传热膜系数的回归,得出实验条件下的传热膜系数的关联式,实测值与关联式的计算值相关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方腔内水平和竖直放置的平板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对本文所计算的几何位置,水平放置时的平均Nu小于竖直放置时的平均Nu,本文还对平板竖直放置于腔内某一位置时的数值结果进行了回归,得到了Nu与Ra的关联式为Nu=0.3012Ra0.27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