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况武钢1号高炉第二代从1978年12月16日大修后开炉,到1983年10月5日停炉进行第一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零九个半月,产铁345.5万吨;从1983年12月18日开炉至1987年12月9日停炉进行第二次中修,高炉生产了四年,产铁348.2万吨。 1号高炉1983年第一次中修时,根据其他高炉破损调查的研究成果,对炉腹以上的冷却结构形式散了改进,并增加了炉身冷却高度。原大修时炉身下部设置的三段镶砖冷却壁未变,将三层支梁式水箱改为二段“Γ”形镶砖冷却壁,其钩头长640毫米。该部位炉衬系采用河南省产硅铝质耐火材料。 1号高炉第一次中修开炉后,1984~1985  相似文献   

2.
周善平 《炼铁》1997,16(2):28-31
1991年,萍钢4号高炉中修时采用了以炉身上部带凸台镶砖冷却壁的头部平面作为砌砖基础面来砌筑炉身上部炉墙(其它掉砖部位不予修复)、并在炉身上部增设支梁式水箱的中修改造方法。中修改造后5年多的生产实践表明,冷却壁无一漏水,高炉生产正常。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武钢四号高炉(2516米~3),于1970年9月30日23:30开炉投产,至1974年2月17日6:50停炉中修,历时1235日,共出铁11284次,产铁234.7万吨。在生产期间,更换大、小钟各两个,焊补大、小钟两次,小修四次,计20.5日,实际生产1214日。由于炉身7.8.9段冷却壁已大部烧坏,炉身砖衬大部蚀去,炉身八段炉壳已严重变形下沉,故停炉中修。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自从用了碳砖炉底,炉底寿命显著提高,高炉长寿的矛盾由炉底转移到炉身。一代役龄中,往往需要中修(炉身更换内衬和冷却设施)1~3次,炉身寿命成了高炉工作者主攻对象。现在国外在对冷却器材质和结构、内衬砖材质、冷却介质和冷却系统、炉顶装料装置、操作等方面进行改进后,密集式冷却板或冷却壁结构的炉身均已取得十年以上寿命的成果。近几年来,通过国内高炉工作者的努力,炉身寿命也在不断增加。随着高炉的强化和产量的增加,高炉炉  相似文献   

5.
利用武钢6号高炉中修停炉的机会,对其炉衬和冷却器破损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高炉风口组合砖已侵蚀殆尽,炉缸炭砖顶部未发现环缝侵蚀,炉缸圆周方向部分区域陶瓷杯尚有残存;高炉炉缸第5段、炉腹第6段冷却壁破损严重,破损部位主要集中在炉缸炉腹衔接部位;高炉炉腰第7段、炉身第8段冷却壁服役状况良好,未发生严重破损。通过分析认为,6号高炉炉缸可以满足一代炉龄15年的使用要求;炉缸炉腹冷却壁破损原因主要在于冷却壁结构不合理。为此,在中修后的6号高炉上改进了冷却壁结构设计,新型冷却壁服役效果良好,预计可以满足大型高炉的长寿要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6.
现代大型高炉,由于炉底采用炭砖与高铝砖综合结构,并设有炉底通风或通水装置,同时炉缸下部亦采用炭砖砌筑,因此,高炉内衬的薄弱环节继而转向炉身部分。从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炉子的炉身寿命较短可足证明。有的高炉炉身寿命之短已到惊人程度。如武钢2号高炉、鞍钢的4号高炉、7号高炉及太钢的3号高炉等等。本文根据武钢高炉三次大、中修的炉身寿命情  相似文献   

7.
刘海欣 《炼铁》1997,16(2):1-5
自1958年1号炉投产以来,38年间武钢高炉炉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炉底由炭砖高铝砖综合炉底到水冷炭砖或半石黑化炭砖炉底;(2)炉缸内衬由普通炭砖变成了微孔炭砖;(3)炉身内衬由粘土砖、高铝到碳化硅或铝炭砖(4)炉体冷却方式由工业冷却、汽化冷却到软水密闭循环冷却;(5)炉身冷却器由支梁式水箱到镶砖冷却壁。  相似文献   

8.
一、武钢高炉炉身结构的变化目前,高炉炉身寿命特别是炉身下部及炉腰,已经成为大型高炉能否长期维持稳产高产的关键。在武钢,1970年之前各高炉基本上是按苏联五十年代的设计建造的。1970年以后,几座高炉利用大修或中修机会进行了结构改造。具体来说,武钢高炉炉身结构采用过以下几种类型。 1.于1958年首先建成投产1965年中修的一号高炉,采用了如图1右边所示的第一种结构。二、三号高炉建设也相继采用过这种设计。它的特点是:炉腰托圈以上设四层扁水箱,其上(炉身下部)为八层(二高炉大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号高炉第二代第一次中修炉腹,炉腰,炉身下部采用球墨铸铁冷却壁,炉身寿命没有得到明显延长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延长炉身寿命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武钢四号高炉是我国第一座炉身采用汽化冷却,炉底采用水冷薄炉底全炭砖的大型高炉(2516米~3)。它是利用苏联1513米~3的高炉设备建成的。于1970年9月30日投产,1984年7月11日停炉大修,一代寿命13年10个月,一代产铁量1293.5万吨。扣除休风检修时间,实际作业5024天,单位炉容产铁5141吨/米~3·代。投产初期,曾发现炉基多处冒煤气,东铁口冷却壁烧坏,炉身冷却壁大量破损,电子秤及其他设备经常发生故障,高炉长期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攀钢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矿实践,研究了钛的行为对炉缸、炉底的保护作用及一代炉龄延长到20年的可能性。炉身下部是高炉长寿的另一限制性环节,本文就此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砖衬、冷却壁材质、冷却水水质和提高高炉操作技术,使高炉一次中修延长到10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太钢3号高炉1987年中修时在炉腰、炉身下部4层立冷板采用软水闭路循环冷却,并在软水冷却的5.8m高度范围内采用氮化硅结合的碳化硅砖和高铝砖两环交错砌筑,至1992年2月停炉大修,生产了4年零10个月,取得了一代中修炉龄延长、生产指标改善的效果。生铁产量增加43.1%,高炉利用系数提高0.096,单位炉容产铁量增加897t,炉龄延长454天。  相似文献   

13.
王瑞军  段维民 《包钢科技》2000,26(1):1-5,25
本文介绍了包钢2#高炉1998年中修停炉后砖衬及冷却壁破损情况,分析砖衬及冷却壁的破损原因,就延长高炉炉身中下部寿命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有德  何艳红  崔岩  刘永久 《炼铁》2003,22(4):38-40
1 概况 邯钢6号高炉有效容积380m~3,1个铁口,1个渣口,14个风口。采用料车上料,料钟布料。高炉冷却结构情况如下:炉缸为光面冷却壁;炉腹和炉腰为镶砖冷却壁;炉身一、二层也是镶砖冷却壁,但炉身三层和四层为带凸台的镶砖冷却壁。冷却壁材质均为普通铸  相似文献   

15.
武钢1号高炉长寿炉身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美兰  赵忠仁 《钢铁》2003,38(1):5-7
武钢1号高炉经技术改造性大修,长寿炉身采用新技术,长寿炉身采用新技术,高炉炉身冷却采用软水闭路循环,选用新型冷却设备,内衬选用Sialon结合的SiC砖,Si3N4结合的SiC砖以及浸磷粘土砖,采用检测监视等手段,以延长炉身寿命,取消中修,实现高炉寿命15年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大型高炉炉底采用炭砖——高铝砖综合炉底或全炭炉底并增加冷却设施,一代寿命已超过国家现在的要求。但炉体寿命的矛盾已转向炉身。炉身结构型式(包括内衬和冷却设备)几十年来是五花八门的,都在探索适合本单位的较好的结构型式。武钢高炉炉身结构型式的演变也属于这个范畴。1970年以前的是四十年代的设计型式,(见图1)即炉腰是四层冷却板,炉身下部是支梁式水箱;粘土砖质厚生内衬。这种结构型式不适应日益强化的大高炉生产,多数新炉子投产一年以后冷却设备就开始烧坏,内衬严重受侵。从下表可以看出,1965年二高炉大修时仅生产一年半,内衬只剩170毫米厚了,说明局部已基本无砖。一高炉第一代生产三年半炉身下部外壳产生严重变形,说明在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武钢四座高炉(容积分别为1386,1436,1513,2516米~3)炉身寿命一般仅3~4年一代炉役中需要进行2—3次中修。因此炉身下部和炉腰是目前武钢高炉寿命短的关键部位。影响炉身寿命的原因很多,如原燃料条件、冷却结构和冷却方式、内衬材质、操作和维护等,且互相制约,本文侧重讨论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述了2号高炉中修在炉身下部、炉腰、炉腹设计采用微孔铝碳砖、半石墨炭-碳化硅砖的优越性以及设计采用风口组合砖、冷却壁锒砖、地乐压入泥浆新型材质的应用和带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前言 1970年四号高炉基建时炉体冷却采用了汽化冷却新技术。由于大型高炉采用汽化冷却在我国还是试验阶段,当时汽化冷却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所以损坏较快。1974年中修期间,我们吸取了教训,进行改进,继续采用汽化冷却。  相似文献   

20.
目前锰铁高炉炉身、炉腰部分的炉衬,仍然是影响一代寿命最薄弱的环节。一般情况下,最多使用二年炉衬即行全部脱落。由于内型改变,不仅引起生产失常,,燃料消耗升高,同时还威胁到钢壳的安全。因此,不得不频繁进行中修砌衬,在经济上造成了很大损失。一九六七年,阳泉钢铁厂在砖衬脱落的锰铁高炉上,采用炉外喷水冷却、扩大料钟和抑制边缘气流的方法,依靠在钢壳内部的自形料衬,维持了正常生产四年之久。而后,在1971年与1977年,分别改建了炉外喷水冷却和采用全炉冷却壁汽化冷却的自形料衬高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