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相似文献   

2.
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特征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心部位,是渤海湾盆地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和盆地充填都比较独特的地区。本文从该地区的构造演化入手,详细探讨了渤中坳陷断裂构造的独特特征及其对本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认为坳陷内主要断裂的长期活动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与分布,促进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形成了丰富的圈闭类型,并且对油气的保存条件也有一定的影响。总的来说,断裂带是渤中坳陷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历程和厘清走滑作用对盆地形成演化的控制和影响,利用最新的钻井资料、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和地层年代学资料,通过对断裂时空演化及其沉积响应的精细刻画,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与局部应力特征分析,对盆地内以往认为具有走滑成因的马尾状构造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该马尾状构造为区域应力场旋转背景下不同期次断裂叠...  相似文献   

4.
东海盆地台北坳陷有机包裹体与油气生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有机包裹体及其均一温度的特征,分析了镜质组反射率(R。)与地质演化史的关系。结果认为:台北坳陷自第三纪以来有两次油气生成过程,第一次发生在E1末T4^0构造层形成之前,即古新世末,有机质成熟度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因此,这一期尽管有油气的生成,但运移规模有限,形成的有机包裹体极少。第二次发生在E2末T3^0构造层形成之前,即始新世末,此时区内主要烃源岩都已进入生烃高峰,是区内主要的油气生成、运移期。伴随油气的生成和运移,形成了大量以液相及气、液二相为主的有机包裹体。晚第三纪的沉积厚度近似于E2末剥蚀厚度,对油气生成和运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物性等资料分析,对南祁连盆地下日哈坳陷二叠系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碎屑岩主要由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组成,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成岩演化阶段已达到中成岩阶段A期及中成岩阶段B期。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中、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潜山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以黄骅坳陷为例,对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成藏差异性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盆地构造演化、源储发育特征及其配置关系控制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及其成藏特征差异.综合考虑潜山形成机理、圈闭构造特征及源储配置关系,潜山油气藏可划分为断块-地貌型、断块-断鼻型、...  相似文献   

7.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构造特征可将埕东断层分为南段(F1)和北段(F2)两部分.南段(F1)为埕东断层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F2断层由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埕东断裂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Ek-Es4期、Es3-Es2下期、Es2上-Ed期和Ng-Nm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控制着埕东断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9.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及其沉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钻遇石炭二叠系的100余口探井录井、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样品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岩石学分析和连通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测试,研究了石炭二叠系储层的地层赋存和岩性等发育特征,查明了主力储层的保存与展布,揭示了石炭二叠系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探讨了沉积相对砂岩储层展布及物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储集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砂(砾)岩;主要分布于惠民凹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孤北地区,上石盒子组砂体分布范围不及下石盒子组砂体,但储层厚度要大;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存在7种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砂岩储层孔隙度均值为10.0%,渗透率均值为0.02×10^-3~47.5×10^-3μm^2,属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展布因残留地层分布制约与沉积相关系不密切,但砂岩储层物性随沉积相不同出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完成了野外地质考查、构造平衡恢复、构造格局及演化以及原型盆地分析,认为黔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四堡、晋宁、广西、印支,燕山等主要构造运动,以及三期成盆与四期盆山转换过程,使得坳陷构造变形与油气分布非常复杂.坳陷由铜仁—三都、贵阳—镇远、紫云—罗甸3条边界深大断裂围限大致呈三角形.东部边界铜仁—三都断裂近南北向展布,呈弧形向西凸出,为一条断面西倾的逆冲断裂;西北部边界贵阳—镇远断裂,北东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右行压扭;西南部边界紫云—罗甸断裂,北西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左行压扭.坳陷内主要发育多个近平行、大致等间距分布的南北向褶皱冲断构造带,伴生发育多条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南北边界断裂附近见少量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表明,它们是在由东向西冲断推覆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有成因联系挤压构造系统.挤压变形强度东强西弱,是一个典型的冲断推覆构造系统,可以明确划分为东段变形强烈的根带、变形较强的中带和西部变形较弱的锋带等3个变形区.坳陷东北部强烈隆升,西南部持续沉降.长顺—三都一线以南地区沉降幅度大,沉积地层厚度巨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是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地区.利用构造变形强度指数,结合地层发育等特征定性定量评价了构造保存条件,优选了6个一类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现有二维地震资料进行断裂解释,识别乌伦古坳陷主断裂及其衍生断裂的的展布特征,分析断裂形成的力学背景。乌伦古东断裂和吐孜托依拉断裂是主要的控坳断裂,属于逆冲推覆类型的断裂;伦2井南断裂是以逆冲推覆为主、走滑为辅的断裂。根据乌伦古坳陷中生代沉降中心的演化特点,认为在印支和燕山期乌伦古坳陷东北缘所受挤压力强于西北缘。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湾盆地构造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运动控制沉积盆的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控制盆地不同级次的层序单元形成和构型的关键因素。据构造运动和可容纳空间变化特点,论述了北部湾盆地在第三纪构造发育特征及盆地在拉张和热沉降背景下沉积层序的基本构成样式和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库车河、克拉苏河等7条露头剖面和克拉1井、克拉2井、克拉3井岩芯的精细描述,结合压汞、铸体薄片、阴极发光等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对巴什基奇克组储层得出如下重要认识:①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②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粒内孔、杂基内溶蚀微孔、胶结物内溶孔;③储层的孔隙结构为细孔-中喉型.④该组储层以低孔低渗Ⅱ类储层为主,低孔中渗Ⅲ类储层次之.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15.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等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辉绿岩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指出储集岩为辉绿岩和以硅灰石为主成分的角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灰石角岩的微孔隙、辉绿岩的溶蚀孔洞-裂缝,研究结果较好地指导了罗151井区的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叠系不同组段顶面构造图分析和主干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具有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特征。该构造带走向上可划分为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等4排北东东向雁列式滑脱褶皱带,与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背斜构造带近直交;垂向上以雷口坡组内膏盐层为界分上、下两个构造层,上部构造层发育滑脱断层及其相关的褶皱构造,下部构造层产状平缓,断层、褶皱构造不发育。多组平面、剖面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孝泉—丰谷北东东向滑脱褶皱带可能是在龙门山褶皱隆升产生的北西向挤压应力和秦巴山系褶皱隆升产生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联合作用下形成的;合兴场—石泉场近南北向构造带可能是在北西方向的应力单独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雷口坡组内膏盐层在空间上不均衡分布是产生走向分带、垂向分层变形的主控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构造运动控制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控制盆地不同级次的层序单元形成和构型的关键因素.据构造运动和可容纳空间变化特点,论述了北部湾盆地在第三纪构造发育特征及盆地在拉张和热沉降背景下沉积层序的基本构成样式和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沁水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游离气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平衡剖面法和埋藏史分析法,对沁水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游离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构造演化对游离气藏的作用,建立了沁水盆地游离气聚集模式图。燕山期,在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先期形成的煤层气通过裂缝游离出来在顶板砂岩的低应力区聚集,富集在褶皱的翼部。到了喜山期,由于应力方向的改变,对先期形成的褶皱进行了轻微的改造,使得先期富集的游离气发生再次运移,聚集的部位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但是总体仍然以远离断裂的中高部位为主。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震、地质等资料,结合野外地质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中生代晚期以来后期改造 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周缘和内部在中新生代都受到后期改造作用,周缘存在挤压逆冲推覆和拉张 断陷等不同性质的构造改造作用。在盆地北部,盖层中的构造受到了基底断裂的控制,正断层、逆断层和由基底 断裂控制的挠曲构造等有规律发育,根据构造的发育特点将盆地北部分为东胜、三眼井、准格尔旗、鄂托克旗、乌 审旗—榆林和定边—绥德构造区。自侏罗纪以来,盆地经历了萎缩消亡和周缘逆冲构造带的形成、挤压隆升剥 蚀和拉张隆升剥蚀3大构造演化阶段,现今构造是中新生代多期构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黄骅坳陷歧南西斜坡断层封闭与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断层封闭性可表现为侧向封闭性和垂向封闭性.针对这两方面利用断裂带泥质含量和断层面物质涂抹分析法对歧南西斜坡的8条断层在沙三段的封闭性进行了研究,并借助于平衡剖面对其中五条主要断层(F2、F3、F6、F7、F8)的封闭性进行了动态分析,进而得出该区的油气运移特征.结果表明:断层无论是在侧向还是在垂向上其封闭性在纵向上是变化的;断层对该区沙三段的油气运移起遮挡的作用;砂体为该区沙三段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