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7,(9):8-12
介绍水酶法提取花生油的原理、工艺过程和国内外的研究概况,重点对该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不同提取方式的花生油品质做了系统分析,并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酶法结合超声波预处理提取花生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出最优的超声时间(20min)和超声温度(45℃),重点以加酶量、酶解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和料液比为影响因素,以花生提油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优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工艺条件为:加酶量1.7%,酶解温度56℃,酶解时间3.8h,料液比1∶4,酶解pH 9.3.在最优条件下,响应面有最优值(95.50 ±0.44)%.  相似文献   

3.
酶法提取花生油与花生水解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华娣  许时婴  王璋  杨瑞金 《食品与机械》2006,22(6):16-19,117
采用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和水解蛋白。选用碱性蛋白酶Alealase,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为:反应温度60℃,pH9.5,料液比1:5(W:W),碱提时间90min,加酶量为1.5%(W:W),酶解时间5h,此时,游离油得率为79.32%,水解蛋白得率为71.38%。对工艺所得的渣和乳状液,选用中性蛋白酶As1398进行二次酶解,总游离油得率可达91.98%,总水解蛋白得率可达88.21%。  相似文献   

4.
烘烤温度对水酶法提取花生油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工艺中烘烤温度对花生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温度对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不溶性杂质、折光指数、皂化值、酸值、脂肪酸组成以及共轭三烯烃含量的影响较小;烘烤温度越高,花生油色泽越深;花生油过氧化值与共轭二烯烃含量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先变化平缓,在160℃后显著降低;相同烘烤温度下水酶法制得的花生油与压榨法相比,水酶法制取花生油的过氧化值和共轭烯烃含量较低;花生油中维生素E含量随烘烤温度升高先减少后增加;经190℃及以上温度烘烤过的花生仁所提取的花生油具有浓郁香味.  相似文献   

5.
油菜籽制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燕红 《中国油脂》2006,31(2):9-12
油菜籽制油的历史已非常悠久,对油菜籽制油工艺的发展历程作了简要的论述。结合传统的加工工艺,介绍了一些最近开发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如油菜籽脱皮冷榨、挤压膨化浸出等工艺,并对国内外应用水剂法和水酶法提取菜籽油的工艺做了重点介绍,并比较了这些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SDE-GC-MS),对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分析,优化同时蒸馏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花生油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均随样品量的增加而增加;二氯甲烷作为萃取溶剂萃取得到的总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吡嗪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乙醚多;在花生油用量为30 g时,采用二氯甲烷可以萃取出66种化合物,经质谱分析可鉴定出42种化合物,其中吡嗪类化合物有6种,占总挥发性成分6.73%。  相似文献   

7.
花生油加工和相关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花生油传统加工工艺提升、花生油加工新技术、花生油黄曲霉毒素控制技术、花生油掺假鉴定技术和油脂抗氧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花生油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加工新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低变性花生饼为原料,研究了细胞破壁酶和蛋白酶对花生油和蛋白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Viscozyme、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水解效果较好,且先用酸性蛋白酶后用碱性蛋白酶水解效果优于单一酶,花生油和蛋白提取率分别为70.23%和76.06%,比单独用Viscozyme、酸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水解时,花生油提取率分别提高42.11%、21.46%和37.13%;花生蛋白提取率分别提高39.58%、32.46%和9.36%。   相似文献   

9.
10.
刘晨 《中国油脂》2020,45(6):1-5
为提高水酶法提取花生油效率,对花生进行烘烤预处理,研究了烘烤预处理对水酶法提取的花生含油乳状层得率、花生油品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水酶法提取得到的花生含油乳状层得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烘烤温度为90 ℃时,含油乳状层得率最高,达到48.15%;渣中残油率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烘烤温度为90 ℃时,渣中残油率最低,为9.87%。90 ℃和60 ℃烘烤水酶法提取的花生油各项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各类VE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对乳状液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及微观结构观察发现,90 ℃烘烤得到的含油乳状层较60 ℃烘烤预处理的更易于破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花生粉碎程度对花生水酶法提取油脂和水解蛋白得率以及提油过程所得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小型中药粉碎机在粉碎11次(8s/次)后将花生体积平均粒径减小到28μm,此时水酶法工艺的总得油率和水解蛋白得率最高,分别为88.8%和77.5%。当花生料浆的平均粒径降至28μm后继续粉碎,水酶法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乳化现象,且乳状液稳定性增加,导致总得油率和水解蛋白得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花生粗油体制备工艺,并对粗油体基本组分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试验,确定水剂法一次提取制备花生粗油体最优工艺条件为胶磨间隙5μm、Na Cl浓度0.9 mol/L、pH 5.5、胶磨时间25.5 min,在此条件下粗油体提取率为(63.28±0.80)%,脂肪回收率为(82.07±0.69)%;结合二次提取工艺,粗油体总的脂肪回收率达到(91.63±0.62)%;花生粗油体经过3次水洗后纯度得到显著提高,粗脂肪含量为(76.73±0.50)%。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制油工艺对花生油风味物质种类的影响。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市售的古法、冷榨和热榨花生油与自制的未烘烤和烘烤水酶法花生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比分析不同制备工艺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古法、冷榨、热榨、未烘烤水酶法和烘烤水酶法测得的花生油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分别为41、39、41、56和56种,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最多。根据各种物质相对含量分析,发现醛类物质在五种花生油中种类及相对含量均较高,对其风味的影响均较大;醇类物质主要存在于冷榨和未烘烤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吡嗪类和含苯环类物质主要存在于古法、热榨和烘烤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中,对其风味有较大贡献;酯类物质主要对古法压榨和未烘烤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风味有一定的影响;酸类物质在热榨和烘烤水酶法制备的花生油占比较高,对其风味影响较大;酮类、醚类、烷烃类、烯烃和炔烃类物质占比较小,并且呈味阈值高,对五种花生油的风味贡献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油菜籽细胞物理破碎和酶处理相结合方法,建立一种低水分酶法预处理油菜籽提取菜籽油新工艺;并采用响应面分析(RSA)法对实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木瓜蛋白酶为处理酶,酶解时间2h、酶解温度48.45℃、加酶量1.27%,在此工艺条件下菜籽油提取率可达93.65%。  相似文献   

15.
水酶法是在水代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提取植物油脂新技术。水酶法主要利用生物酶的酶解作用促进植物油脂的游离,与传统压榨法、有机溶剂浸出法及超临界萃取法等相比,其工艺简单,对设备的要求低,无高温处理及有机溶剂残留,油脂品质更好。因此,水酶法是一种"绿色、安全、营养"的提油新技术。本文介绍了水酶法提取植物油脂的技术原理及工艺特点,生物酶的选择与生物酶在水酶法提油中的应用现状,比较了水酶法与其他传统方法制备的植物油脂的品质;并重点讨论了水酶法提取植物油脂技术研究的关键问题,即:水酶法提油过程中乳化液的形成机制及破乳技术;同时,针对水酶法提油技术存在的用酶量大、成本较高及废水处理等问题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李万山 《中国油脂》2021,46(12):16-20
采用复合表面活性剂辅助水剂法提取花生油,以期降低乳化程度,从而提高花生清油提取率。首先研究了吐温20、蔗糖酯和柠檬酸酯(单一或复配使用)对水剂法提取花生清油、总油和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对花生蛋白油水界面膜流变性质和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试图初步揭示表面活性剂辅助破乳的机制。结果表明:吐温20、蔗糖酯和柠檬酸酯单独使用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剂法工艺花生清油提取率,而当三者按质量比1∶ 1∶ 2复配时(质量浓度为10 g/L),花生清油提取率最高达到79.7%,比不添加表面活性剂提取时花生清油提取率几乎增加了1倍。然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对花生总油和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取代界面吸附蛋白质后可使界面膜强度降低,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这很可能是导致乳状液失稳、清油提取率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对水酶法提取椰子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椰子油的理化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得到水酶法提取椰子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复合酶比(纤维素酶与木瓜蛋白酶质量比) 1∶1、酶解温度55℃、加酶量0. 25%、酶解时间16 h,在此条件下椰子油提取率可达83. 2%。所提取的椰子油的酸价(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 56 mg/g和0. 36 mmol/kg,均优于行标NY/T 230—200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