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实现节约水资源,达到国家三星级绿色医院标准,项目收集屋面雨水、空调冷凝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浇洒;雨水和冷凝水年回收利用总量12 846.9m3,占绿化浇洒、道路冲洗总用水量52.7%,年节约水费28 906元,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奖励收益402.62万元。分析了雨水收集量、冷凝水收集量与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用水量的计算方法,以及再生水收集处理工艺、冷凝水排入室外雨水管道系统与屋面雨水共用原水回用管道及两者在雨水调蓄池内合并处理的工程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城市水资源短缺及环境管理现状以及利用雨洪资源对城市洪水、防洪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城市雨洪利用措施,减轻河道行洪压力,增加水资源,消减径流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并着重分析了雨水收集回用、入渗地下、调控排放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度中国不同规模、不同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集了2000~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利用面板模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期间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特大城市、东部城市和高行政级别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高于其他分组。②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较低是限制中国城市水资源提高的主要原因。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教育进步对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他因子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区别。基于研究结果,从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市场机制、政策制度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建设与生活中水资源开源节流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对有关城市建设过程中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水资源的若干有待于深入认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的雨水及中水的收集与利用、建筑基坑排水与城市绿地形式及城市工业的用水调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短缺是当前许多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还要让大量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是非常不明智的。开展了不同规模的雨洪利用与研究,使城市雨水资源化,通过对雨水资源的开发、收集和利用对解决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城市雨水收集与利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雨水利用是一个方兴未艾的广阔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它涉及到雨水的收集、处理、利用技术以及城市雨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等方面。为促进我国城市雨水利用的迅速发展,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处理和利用的综合系统,文章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城市雨水利用可以解决许多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也为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福建福州市屋顶绿化及雨水收集对雨洪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城市洪涝灾害加剧等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屋顶绿化及雨水收集技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城市雨洪仿真模拟技术对福州市屋顶绿化及雨水收集的可行方案及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0~20年一遇暴雨情景下,设计绿化层及蓄水池在应用前后,福州市中心城区雨洪的淹没范围、淹没历时可得到不同程度的缩减,主干河道洪峰流量也得以抑制。因此,福州市实施屋顶绿化及雨水收集对缓解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及减轻内涝灾害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城市水资源紧缺,而雨水资源却未充分利用,用雨水资源解决北方城市的用水缺口尚属空白。本文以邯郸市雨水利用为例,分析了城市雨水利用的潜力和经济效益,探讨了适合北方城市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的两种雨水利用工程模式——即道路雨水收集利用和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经分析,此两种工程模式集雨蓄水效果良好,且减轻了城市雨水排放管网负荷,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9.
针对山西省水资源不足的特点,结合国内外雨水利用情况,提出了我省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并对我省几个典型城市的雨水利用潜力进行了估算,阐述了城市雨水收集、处理、利用的技术,最后分析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济南市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城市,但却有丰富的雨水资源.充分开发利用雨水资源对实现济南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缓解水资源匮乏、涵养地下水源、保持泉群正常喷涌、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雨水利用的研究现状,针对济南市雨水利用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济南市雨水利用收集技术及雨水蓄存设施的确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济南市实际情况的雨水收集蓄存方式,为济南市雨水利用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现状和供水现状,分析并提出了雨水收集利用的可行性及方法,可有效的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路面暴雨积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城市水资源现状,从城市雨水利用的概念,城市雨水收集、蓄存、利用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详细阐述,提出城市雨水利用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减少城市洪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市降水的不合理引导与利用将会造成雨洪,给城市的防洪带来不便,也不利于城市降水资源的利用。研究城市雨洪对提高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改善区域水资源紧张状况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计算与分析方法,从石家庄市城镇化后雨洪资源利用效益方面,分析了石家庄城镇化后雨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得出石家庄城市化雨水的收集利用和综合治理已经成为石家庄市开源节流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城市水资源系统特点的基础上,讨论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建立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和层次分析评价模型。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和方法能够有效地用于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此外,还对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经济模型、社会目标度量、城市居民日生活用水量的预测和城市生态用水量计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作为严重缺水城市.如何有效利用水资源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雨水的收集与利用作为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正逐渐被人们关注。针对目前北京市房地产建设项目地表雨水入渗与收集的情况.介绍了渗沟这一城市水土保持雨水收集与利用措施,详细分析渗沟措施设计要点及入渗能力。通过对北京市具体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渗沟措施典型设计对雨水收集及地表水入渗的能力.提出了渗沟设计对地表雨水收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希望对城市中水土保持渗沟措施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地区,社会总需水量大,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是典型的沿海缺水城市,受水资源制约经济发展比较严重。文章主要研究了目前青岛市的水资源及供水现状,对存在本地水源不足,供水缺口较大、供水骨干水源薄弱、村镇污水收集及供水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此提出了构建多渠道城乡供水水源大格局、建设供水骨干水源、完善农田灌溉和农村供水设施建设、加大水生态治理力度等改进建议措施。文章在城市和农村供水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保障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所需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是一个城市的血液,城市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水资源是一个城市的财富,水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对城市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每个城市的水资源有自己的特点,为了保证水资源开发的有序进行,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分析。基于此,文章结合扬州水资源的数据,对扬州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为扬州水资源的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孟庆香 《给水排水》2013,(Z1):456-458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雨水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不但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蓄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实现污水资源化,雨水的收集及利用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针对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及实例介绍。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城市居民人口的增加,造成城市供水与水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来缓解城市供水的紧张状况,居民生活废水利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将能变废为宝。这些相对干净的废水通过简单的收集和处理,用于冲厕和浇灌小区绿化,做到废水资源化,不仅能大大节约城市的居民用水,同时也减少了污水的排放量,相当于提升了城市的供水能力。  相似文献   

20.
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作为规划水资源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以塔城市为例,从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进行了规划需水预测分析、规划布局与水资源条件适应性分析、规划实施后水资源保障方案分析及规划实施对水资源影响和减缓对策分析;按照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提出了塔城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